蔡政府應對中美互槓的壓艙石

報社

掃描QR code 參與線上討論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南海聲明,宣稱2016南海仲裁結果具有約束力,並指控北京的南海主張不合法,堪稱對北京的「檄文」,爲今後南海可能出現的軍事衝突預作論述準備。美國拋棄中立立場,對宣稱擁有南海諸島主權、主張太平島是「島」不是「礁」的中華民國而言非常尷尬。

外交部迅速做出迴應,四平八穩卻明顯矛盾。發言人歐江安重申南海諸島屬中華民國領土,以及2016年提出的「四個原則」基本立場,同時對美方聲明表示「歡迎」,卻忽略了美國最新立場對我國家利益的傷害。此舉同時惹毛了統獨兩派,對緩解兩岸關係不會有幫助,美國大概也不會滿意。

獨派認爲,沒必要再談具有「大中國」內涵的中華民國南海領土主張,藍營統派則指責政府,竟然對否定中華民國南海領土主張的美方聲明表達「歡迎」,傷害了國家主權和尊嚴。

不過,總體上蔡政府算是守住基本立場,無論是不久前的釣魚臺更名,還是此次南海議題,均把中華民國領土放在官方迴應文本的最開端訊號不言自明:第一,中華民國臺灣是繼承自1911年的中華民國,雖然兩岸有政治、制度、價值以及國際空間紛爭,但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有義務守護包括釣魚臺(東海)、太平島(南海)在內既有領土的主權。第二,蔡政府對主權、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具有一貫性、穩定性,沒有昨是今非的問題,更不會挑釁或爆衝。

不可否認,4年來蔡政府對外路線「親美遠中」,但這是國際格局變化下的結果,也是民共互信薄弱下的不得已選擇,國人應該可以理解。

尤其近半年來,川普受困於疫情失控、失業率高攀抗爭頻起,連任危機日益加深,對中國的挑釁和施壓已達到癲狂狀態。蔡政府即使靠「反中」贏得連任,就職以來的兩岸、外交作爲仍然冷靜,在香港、新疆等議題上保持自己的立場和節奏。可以看出蔡政府的避險思維有所增強。

過去30年中美關係合作大於競爭,臺灣得以左右逢源,遊走於中美競合灰色空間。如今中美關係基調發生歷史性改變,選邊美國似乎是不得不的選擇,這又夾帶着既有的統獨、藍綠之爭,變成一個相當敏感的議題。從這4年蔡政府的實際作爲及效果來看,臺灣傾向於美國,固然綠營獨派叫好,也招致了北京的憤怒,兩岸關係陷入30年來最差狀態。

大國對抗之下,小國只有抗衡扈從二個選擇嗎?國際關係理論是一回事,政治實務往往是另一回事,從此次中美對抗下,其他國家的選擇和作爲來看,選邊站不盡然是唯一選擇。中美對抗的本質,並非霸權爭霸,而是新舊力量交替過程中的摩擦,大陸作爲新興大國,是更有活力、韌性與前景的一方。例如,歐洲中堅力量法、德兩國,對新冷戰毫無興趣,也沒有在香港、5G、新冠責任問題上扈從美國,反而更看重後疫時代與大陸的合作。

再如,蓬佩奧南海聲明發布當天,大陸外長王毅就與菲律賓外長舉行視訊會談,雙方就南海議題釋出積極穩定訊號,這說明至少在杜特蒂任內,菲律賓不會再度淪爲美國打南海牌的抓手。

東南亞國家正面臨後疫時代如何早日振興經濟的問題,急需恢復產業鏈、擴張貿易,南海周邊國家對大陸的經貿需求更爲急切,不會指望仍深陷在疫情和經濟衰退中的美國搭救。這更加突顯,蓬佩奧的聲明不過是一場千方百計吸睛獨角戲。在這個時候,美國自然而然會把更多賭注押在「最忠誠小弟」臺灣身上。可以預見,臺灣面臨美國的政治壓力只會更大,這也是考驗蔡政府政治定力的時候。

臺灣對大陸經貿依存度不斷上升,在臺灣實行的《中華民國憲法》,是兩岸共同維護中華民族主權領土的歷史連結和法理依據。這是民進黨執政下兩岸關係的「壓艙石」,也是蔡政府理性應對中美硬碰硬的基礎。

就在美方南海聲明幾天後,大陸解放軍就在永興島部署8架戰機,戰略表態意涵明確。面對緊繃情勢,唯有冷靜務實、堅守立場,臺灣纔可以避免成爲大國對抗歷史週期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