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揭密臺灣漁業霸主

文/洪綾襄

赤道的豔陽熱辣辣地曬得人暈頭轉向,卻也在此時,海平面單調的湛藍,從遠至近地躁動起來,一片片灰青色碎浪自海面下涌上,一旁伺機而動的遠洋漁船也準備大展身手。領頭浮現的是逃命的鯡魚,緊接在後的就是漁船們的主要目標─鮪魚魚羣,以最高時速40公里的速度衝刺吞噬,身形呈現流線渾圓的炸彈形狀,最大的身長可超過3公尺、達4百公斤,魚鰭在陽光下如軍刀閃閃發亮,景象至爲壯觀。當下漁撈長就要決定要不要追逐下網、從哪個方向下才能一網打盡?否則稍一猶豫,魚羣就又倏忽地失去蹤影,消失在海洋深處。

活躍臺灣名列6大公海漁撈國

這裡是西太平洋上,巴布亞幾內亞的外海,爲世界鮪魚產量最豐的漁場,也是臺灣遠洋漁業最重要的基地,時時都有漁船等待作業。由這座漁場孕育的一尾尾性格迅猛、被作家海明威譽爲「魚中之王」的鮪魚,也是一條條的魚金,50年來爲臺灣漁民創造了數百億的財富,幫臺灣贏得了各種世界冠軍:船隻數全球最多、特定魚種撈捕量世界之最,還有網具生產巨擘金洲海洋、水產貿易龍頭豐羣水產,以及水產超低溫物流順億與獲歐盟認證的東和食品罐頭。厚實的產業競爭力,連歐美日中等大國都得向臺灣低頭。

時至今日,遠洋漁業佔總體魚業產值44%,「魚類及其製品」仍爲臺灣最重要的外銷農產品,2017年出口金額爲15.99億美元,前5大水產品中,就有4類由遠洋漁業所貢獻,又以鮪魚最高,每年爲臺灣貢獻7.06億美元出口值鰹魚魷魚秋刀魚也都是出口大宗,主要輸出日本、泰國、中國。

習慣面向陸上經濟活動的你我,往往忽略了臺灣四面環海的優勢。春夏之際,黑潮帶着鮪魚、鰹魚、旗魚洄游北上,秋冬時節親潮又推着鯧魚白帶魚螃蟹南下,漁產豐富,因此自古以來,臺灣近海的捕撈活動就相當活躍。

1950年代向日本取得漁撈及造船機械技術後,臺灣的漁船愈開愈遠,從臺灣海峽一路殺到中西太平洋,70年代遠洋延繩釣達到鼎盛,也因爲近海無魚,臺灣抓的漁獲都與大洋性有關。

從那時起,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就把臺灣列入六大公海漁撈國之一。

80年代,漁業野心勃勃地在全世界開疆闢土。那是臺灣漁業的大航海時代:臺灣以其優越的捕撈實力,以豐羣水產爲貿易代表直接和歐美品牌商議價,走出過去由日商支配的市場;船東們亦從漁獲外銷中賺到了大量美元,積極投資打造新船,從傳統延繩釣船一舉升級至大型美式圍網漁船和超低溫鮪釣船,版圖擴張至大西洋和印度洋。

從魚到業,背後是人脈和錢脈。從陸上視角來看,漁業產業相對神秘,特別是漁撈業務,公司不是家族企業,就是特定公司密集地交叉持股。澎湖漁家出身的隆順集團董事長王順隆解釋,這一行雖然獲利不錯,但太艱苦,風險高,難以向外人道,都要爸爸帶着兒子、大哥帶着小弟才做得下去。…(本文節自財訊553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精算獵雷艦案一本爛帳

勇闖高薪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