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當工程師?2024醫學系熱門度下滑 專家:具3特質適合從醫

對於仍懷抱醫師夢的年輕學子,沈孟儒坦言:當醫師真的很辛苦,要有熱忱才走得長遠。醫師示意圖。圖/Ingimage

113學測成績公佈,今年,學測六項科目的五標沒有大幅變化,但,高中生心目中的熱門科系卻有所改變。大學問網站發佈的「百大科系熱門排行榜」中,多間頂大的醫學系排名降低,到底醫科不如往年熱門的原因是?成大校長沈孟儒指出,除了和Z世代主張工作觀不符合,還有這個現實因素,可能讓不少理組學生認爲當工程師比醫生更好。也因此,除了成績,專家建議,最好有這些特質專長的學生,念醫科會比較適合與開心。

以往,醫學系做爲錄取分數高的頂尖科系,總是備受關注。但,在2024年「高中生最愛百大熱門科系」中,多間頂大醫學系的排名不如往年。臺大醫學系從第17名變成第26名,而國防醫學系和成大醫學系甚至跌出百名外。

在產業快速變化和AI蓬勃發展的時代下,哪些因素讓醫學系跌落神壇,不如以往熱門?而成大校長沈孟儒也點出三項適合念醫科的特質,希望更多對「與人互動」有興趣的年輕學子,加入醫學行列。

醫科下降,但藥學反而熱門度提升

根據大學問的數據,歷年來,醫藥衛生學羣因爲具備國考認證專業,總是非常熱門。不過,今年醫藥衛生學羣內的熱門度排名卻有所改變。總是第三類組大熱門的醫學系,今年包括臺大、成大、國防醫等大學的醫學系,排名皆下滑。

而藥學系熱門度則明顯增加,因着大型連鎖藥妝店開缺增加,畢業生出路多元,不只北醫、陽明交大等傳統藥學系大熱門,連技職體系的嘉南藥理大學、大仁科大等校的藥學系,也擠入科大熱門學系的前40名。

技職體系的嘉南藥理大學(圖)、大仁科大等校的藥學系,也擠入科大熱門學系的前40名。取自嘉南藥理大學

工時長又風險高,醫師工作不如以往熱門

究竟爲什麼今年醫學系熱門度降低?

沈孟儒認爲,醫學系熱門度變化反映出「時代已經改變了」,包括產業生態、學生選系價值觀都正翻轉中。

在接任成大校長前,沈孟儒曾任成大醫學院副院長和成大醫院院長,在教學和臨牀兩端有豐富經驗的他觀察,醫師工作的特性,可能讓現代學生對醫學系望之卻步。

「當醫師就是沒日沒夜,真的很辛苦,」作爲婦產科醫師,沈孟儒對於醫師的長工時深有所感。他回憶自己在住院醫師時期,一個月就要值15天的班,即使休假期間,病人若有緊急狀況,仍要趕往處理。醫師工作和個人生活較難明確切割,不符合時下年輕人希望下班就是「個人時間」的工作期待。

另外,長庚醫療體系醫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簡榮南也提到,醫療攸關人命,容錯率相較其他行業低。同時,醫療行爲具有一定程度的風險,若缺乏良好的醫病溝通,可能衍生複雜的醫療糾紛。

簡榮南還觀察到,近年醫病關係改變,因爲資訊取得容易,病人不像20、30年前信任醫師,在診間,會遇到病人拿着網路資訊,看診過程像在考問醫師。醫師在社會的地位不如以往,可能也是年輕學生不想讀醫學系的原因之一。

產業選擇多元,「助人」不一定要當醫師

除了醫師工作的特性,產業大環境的變化,也讓醫學系相對不若以往地佔盡優勢。

沈孟儒回想自己從醫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幫助人,但他卻發現,醫師多半是一個病人、一個病人診療,但其他產業,例如科技業,若有新技術發明,一次就影響全球幾十億人。因此,年輕學子若有助人熱忱,也可能優先考慮其他「影響力較易擴散」的產業。

而從現實面的收入來看,現在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正盛,高階工程師的收入甚至比醫師高,也不用承擔人命風險,變成許多理組學生更理想的職涯領域。

即使當醫師要犧牲假日、承擔風險,但沈孟儒仍認爲醫師工作非常有價值。因爲人在生病時總是最脆弱的,將病人從病痛中救拔出來,「這個成就感真的無可比擬,」沈孟儒感性地說。

對懷抱「醫師夢」學子的三項建議

沈孟儒建議有三項特質的學生投入醫學領域。 首先,要喜歡與人互動。僅示意圖,與新聞當事者無關。圖/Ingimage

對於仍懷抱醫師夢的年輕學子,沈孟儒坦言,「當醫師真的很辛苦,要有熱忱才走得長遠,」因此,他建議有三項特質的學生投入醫學領域。

首先,要喜歡與人互動。不像工程師多數時間面對電腦程式、機臺等工具器械,醫師的工作就是面對人。尤其在資訊發達的現代,診間病人會帶着許多片段或錯誤的訊息,醫師就必須用淺顯易懂地提供專業建議。

不只病人和家屬,醫師還要與醫院的照護團隊溝通,護理師、醫檢師、營養師、治療師等,才能整合各專業,提供病人優質的醫療照護。

第二項建議是,念醫科的學生要有強健的心理素質。醫療行爲一定有風險,每種藥物、療法在不同身體和情況下,都會產生不同結果。沈孟儒以園丁比喻醫師,園丁可以細心灌溉、除蟲,幫助植物生長,但園丁卻無法決定天氣變化與四季遞嬗,因此,接受不盡人意的結果和挫折也是醫師重要的心理素質。

最後,沈孟儒也強調,在科技變化快速的時代中,醫師專業內容也更新快速,以前教科書可能20年一次變動,現在三年,甚至幾個月就會有新藥物新療法出現,因此醫師必須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結合AI科技技術,讓醫學專業能力與時俱進,創造病人最大福祉。

醫學教育很漫長,不光是18歲的這一場戰役

很多人誤以爲醫學系畢業就可以直接當醫師,沈孟儒強調,「醫學教育的學習過程很長,」大學醫學系只是最基本的學習,畢業後的PGY和住院醫師等臨牀訓練,反而是更重要的部分。因此,他鼓勵學生,學測這場18歲的戰役只是一個起點,未來的學習是漫漫長路,仍要繼續耕耘努力。

(本文出自2024.03.04《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