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紐爾 超現實人生》 電影大師的徬徨青春

圖文/鏡週刊

被譽爲現實主義電影大師紐爾,童年在西班牙是個得不到父親肯定的小少爺,青年時期則是與同道泡在巴黎咖啡館誇誇其談的憤青藝術家,他和達利合作的《安達魯之犬》(1929)吹響了超現實電影的號角,但《黃金年代》(1930)卻引來觀衆破壞戲院教廷予以抵制的迴應,後續的拍片贊助也隨之而去。

陷入各種瓶頸的布紐爾,是如何完成下一部片的?動畫片《布紐爾 超現實人生》就是追憶這段影壇史話

因爲好友拉蒙(Ramón Acín)一句「如果中了彩券投資你」並信守承諾的結果,布紐爾跑到西班牙最貧瘠的拉斯烏爾德山區拍攝紀錄片《無糧之地》(1936)。超現實主義者跑去拍紀錄片,這個反差極大的行動,碰撞的不僅是創作理念方式,也考驗人性與現實的矛盾。

拍片必要的手腕可以理解,但是爲了作品而將現實戲劇化,甚至加諸動物身上的殘酷行爲,恐怕會讓不少以爲大師品德理應完美的影迷崩潰。而午夜夢迴,無論是早慧的童年,父親逼迫直視死亡的殘忍,宗教性慾的對峙,與達利亦敵亦友的關係,也毫無防備地涌現。

這部片不在歌頌,反倒是讓你看到一個被公認偉大而犀利的創作靈魂經歷過的混沌、迷惘。甚至點出布紐爾的電影生涯、日後開展出更巨大的視野,拉蒙可能比達利對他的影響更大。但片尾提及拉蒙後來被佛朗哥政權處決,以及《無糧之地》起先上映不準掛他名字,也在友誼與創作之外,附註一場政治迫害。

雖然大部分事蹟已在書裡讀過,但是當《無糧之地》的紀錄影像與這部動畫交織在一塊的時候衝擊力還是相當大。阿圖羅德魯斯的配樂也十分動人

更多鏡週刊報導影評】《冰雪奇緣2》 視覺奢華,故事持平【影評】《烈火偷情》 強震級的出軌電影【影評】《新聞記者》 國家機器動得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