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乾燥充血不願吸氧?巧用工具適當溼化,避免氧療的“二次傷害”

“用鼻導管吸氧後鼻子很乾燥,有時甚至還出血”“我也是,嘗試熱水燻蒸作用也不大”……幾位“資深”慢阻肺病患者講述了長期氧療時遇到的困擾。

在《看呼吸》日前推出的直播節目“國家級家庭氧療‘標準答案’請查收!”中,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馬靖爲長期氧療的患者講解了鼻黏膜損傷等常見氧療不良反應的緩解措施。

潤膚劑可滋潤乾燥的鼻黏膜,但要當心誤吸

“家庭氧療時吸入的氧氣是乾燥氣體,在氣流的長時間沖刷下,患者容易呼吸道乾燥,進而引起呼吸道黏膜損傷,通常表現爲鼻黏膜乾燥或鼻出血、分泌物增多、黏稠等等,可能會加重呼吸困難,甚至引起呼吸道感染。”

“朋友們可以用手指蘸取少許醫用石蠟油、薄荷油或醫用凡士林等潤膚劑,均勻地塗抹在鼻腔內部,從而對黏膜表面起到潤滑和保護的作用。但是注意不要用太大量直接滴在鼻腔裡,否則躺下睡覺時可能會吞嚥下去,有的患者甚至會誤吸到肺裡,有的人會出現脂質性肺炎。同時也可以用加溼器來增加室內的溼度,一般室內溼度控制在50%至60%之間是人體感覺最爲舒適的範圍。”馬靖主任講道。

是否要用溼化瓶?氧流量是重要判斷依據之一

“大家會發現在醫院裡面吸氧通常會配有一個溼化瓶來增加呼吸道內的溫度和溼度,但其實家庭氧療多爲低流量吸氧方式,患者自身氣道具有加溫加溼功能,一般能夠滿足氣道溼化的需求 。對於低流量吸氧患者,溼化治療不能改善呼吸道黏膜的溼度、纖毛黏液系統功能、呼吸症狀和肺功能。因此,低流量(≤4 升/分鐘)吸氧患者,建議無需常規進行溼化治療。”

馬靖主任提醒我們,“但是吸氧流量>4升/分鐘或者確實感覺上呼吸道乾燥的患者,可以考慮溼化治療;另外,對於氣管切開喪失上呼吸道加溫、加溼功能的患者,也推薦進行溼化治療。”

“此外,爲了減少感染風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溼化用水推薦應用滅菌水或蒸餾水,切勿使用自來水;建議溼化瓶每5-7天清洗1次,如果使用的是蒸餾水或純淨水,清水清洗即可,如果使用的是礦泉水,建議白醋浸泡後清洗;溼化瓶中的水,建議每天更換;更換或操作溼化裝置時應保持手部清潔;按照產品使用的要求,定期更換、清洗和消毒吸氧導管和加溼裝置;假如有污物應及時清潔。”

如何避免鼻導管、面罩導致的局部損傷?

“除了鼻腔乾燥充血,一些朋友由於每天長時間佩戴鼻導管、簡易面罩,耳後、鼻骨的皮膚、皮下組織可能會出現紅斑、紅腫、破潰等局部損傷。建議大家每8-12個小時就要檢查一次吸氧裝置下方和周圍的皮膚,密切注意耳背、鼻樑和鼻孔的皮膚。” 馬靖主任講道。

“另外,也有一些小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損傷,比如使用護耳器、護耳墊或軟質泡沫帶固定枕後將鼻氧管提起,避免其對耳部的壓力;透明膜、硅膠、薄泡沫或水膠體等保護性敷料,可以防止摩擦力/剪切力導致皮膚損傷,對於氧氣面罩,建議在鼻樑用保護性敷料,對於鼻導管,建議在耳後使用保護性敷料。”

您現在看到的是我們最新上線的日更版公衆號,會每天和大家見面,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您點贊分享,把《看呼吸》推薦給身邊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還沒加入患者羣的朋友,也請掃描下方二維碼,私信小助手入羣。我們將在羣內收集大家的問題,爲您採訪專家,提供一對一答疑,也將爲病友們提供一個交流情感,分享經驗的空間。

掃碼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羣交流

專家簡介 馬靖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睡眠呼吸障礙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分會睡眠呼吸障礙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會呼吸分會睡眠呼吸障礙學組副組長等。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3完成人),發明專利2項(3/6,3/4)。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個人,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等。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排版:張彥

此內容爲醫學科普,僅供參考,不能作爲診斷醫療依據

1

2

3

看呼吸

權威實用的

呼吸科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