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通膨時代來臨,誰會是受害人?(餘治明)

通膨罩頂,臺電逾3成靠天然氣發電,在燃料高漲下,4月恐面臨電價調漲風暴。圖爲中油參與澳洲普陸天然開發案首船液化天然氣抵高雄永安港。(中油提供)

2021年對於所有人而言,是個從停滯走向復甦的一年,特別是臺灣疫苗覆蓋率逐漸上升,警戒從三級降至二級,餐廳、健身場館、室內空間的開放,使得下半年的經濟逐漸活絡,但隨之而來的是全球通膨的問題,蔓延至各個產業。

舉例而言,臺灣餐飲界的代表王品集團旗下所有餐廳,也於10/25價格全面上漲5%,員工的年終改爲0.5個月的獎金。餐飲業發生骨牌效應,瓦城、麥當勞、三商等集團也陸續喊漲。此次波動引發民生用品的跟進,永豐餘首先表態,旗下五月花、柔情、得意等品牌,將於農曆年後調漲抽取式衛生紙,平均漲幅達8%。這一波漲勢來勢洶洶,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中研院也於12/22提出示警,預測今年及明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都會破2%,分別是2.01%、2.04%,是所有機構預測最高,預告通膨情勢依舊嚴峻。

臺灣物價爲何喊漲

臺灣是個年僅600萬年的年輕島嶼,且地狹人稠,無論是在「石化資源」亦或是「農業種植」皆有所限制,多半仰賴進口滿足國內需求,同時也容易受到國際情勢的影響,而產生明顯波動。以下整理三點,造成臺灣近期「物價上漲」的原因。

一、 國際原物料上漲。素有「黃小玉」之稱的黃豆、小麥、玉米三大原物料,是人們重要的農產品,但凡生活中的食用油、麪粉、酒精與飼養牲畜所需的飼料,皆有它們的身影。由於全球氣候異常讓農作物收成不佳,造成近一年來黃豆價格漲幅達16%、玉米調漲32%、小麥上揚17%,同時臺灣的飼料95%仰賴進口,業者已陸續宣佈要調漲飼料售價3%至5%,此舉勢必帶動國內肉品價格的提升。

二、 國際能源上漲。今年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OPEC+)限產的影響,國際油價飆漲。隨着歐洲地區進入嚴寒,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日前因爲溫度太低停止輸送氣體,致使歐洲天然氣供應出現短缺。根據華爾街日報表示,2021年國際原油價格大漲超過64%、天然氣在六個月內更是翻漲一倍。

三、 供應鏈堵塞。自去2020年底開始,歐美多地經濟逐漸解封,人們報復性購買需求激增,貨櫃箱嚴重短缺,造成貨物運輸大幅延誤,進而帶動運價上漲。聯合國也提出通貨膨脹的警示,報告指出,全球供應鏈中斷將延續到2022年,而到2023年,進口價格會增加11%,消費者價格會增加1.5%。

「凍漲政策」其實是「全民買單」

面對國際能源一漲再漲,經濟部爲穩定國內經濟,拍板於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的電價,每度平均電價維持在2.6253元,「連七凍」持續改寫國內最長的凍漲紀錄。同時,中油董事長李順欽預估今年中油將虧損400億元,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天然氣也將凍漲至2021年底。

從上述資料可得知,政府一直在抑制「油氣電價」,以避免民間的反感,可是彌補「油氣電價差」的責任,卻落在是這些公營事業來承擔,看似合情合理,實際上只是變相的由人民買單。凍漲補貼政策,負擔成本者其實還是人民,由一家接近百分之百公營的公司承擔成本,等於是用國庫錢補貼。換句話說,油氣電使用量越大的單位,受到凍漲補貼優惠也越多,這相當於「拿窮人的錢去補貼富人」,所以民衆並沒有因此受惠。

2022邁向「通膨」時代

2022年我們將要面對的是「通膨」的時代,無論是食衣住行各方面,我們都得額外付出更多的成本,可支配的所得將越來越少。且薪資調漲的幅度,仍不及物價上漲的速度。

2021年11月環保署宣佈,臺灣天然氣發電佔比將增加爲50%,天然氣的用量將更甚以往,雖說政府用「凍漲」來穩定物價,但國際天然氣價格仍居高不下,倘若國內的能源價格上漲,勢必還會再拉高物價,引發民衆反彈。

簡而言之,在沒有人爲干預的情況下,明年國內油電氣漲價的機率很高,但考量2022年11月是九合一選舉,出於政治的情勢,在此期間執政黨,仍有可能繼續粉飾太平,而能源的調漲將會是臺灣下一個「經濟未爆彈」。(作者爲大九學堂三期學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