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去中國化下的「臺灣國」課綱(餘治明)

圖爲108年課綱歷史教科書。(本報資料照片)

108課綱已實行兩年,日前作家吳淡如曾提到,現在的小孩竟不知道誰是孫中山,然而事後有人提出,吳淡如剛就讀國一的女兒,按照歷史課程進度,應當還在學習臺灣史的部分,認爲不知道孫中山是情有可原,但輿論一出,卻也將「108課綱」與「去中國化」等議題重新浮現在世人眼前。

「108課綱」做了哪些改變?

從2018年課綱小組的決議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在高中歷史課綱中,已然將原本的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課程架構,改變爲「如何認識世界」、「中國與東亞」、「臺灣與世界」等三部分,將中國史與東亞史融合在一起,不再以區域劃分。並將以原本的朝代「編年史」,改爲「主題式」教學,課程的學分也從原本的8學分刪減爲6學分,書本內容由1.5冊減爲1冊。

省略歷史脈絡,學生將難以吸收

過往我們所學習的中國史,是採用「朝代編年史」的方式進行學習,其優點有助於釐清各個朝代的前後的歷史關係與順序。少了這一步基礎,直接進入「主題式」,真的好嗎?員林高中歷史老師王偲宇,曾說「專題史的話,學生跳脫這個主題,如果他自己的邏輯不夠,他其實是很難連結的。(舉例)夏商周假如到清朝,政治的部分講完我跳到經濟,我要從夏商周開始講,學生(容易)就會有時代錯亂」。

臺北市中山女中歷史教師邱永春則指出,目前的高中歷史課綱,中國史、臺灣史和世界史都很完整,現在改爲主題式,變得「支離破碎」並指出。「就算是主題式教學,還是要有歷史脈絡。」邱永春舉例,一旦離開了歷史背景,怎麼談族羣?例如,討論族羣融合,學生還是要有「編年」的觀念,但在新課綱缺乏背景知識的情況下,就得靠老師額外補充,「老師和學生要做的功課都會更多」。

只認同臺灣,卻不認同中國史觀

筆者認爲,無論按照「中華民國政權的法統」,與「祖先來臺的歷史脈絡」而言,皆不該拋棄完整的中國史觀。

首先,中華民國是推翻滿清的政權,並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建立民國政府,與歷朝歷代的政權一樣管理着中國領土,後因歷史議題轉進臺灣,從國家的角度而言,中華民國確實繼承了中國。要不然,慶祝110年國慶,是怎麼算出110年的呢?

再者,臺灣是一個多種族的移民社會,而族羣人數最高的本省人與外省人,祖先皆是來自於中國各個地區,其文化也深受影響,因此我們的所學習的文字、語言、節日、習俗等皆是承襲於中國,就連血緣也不例外。這與臺灣主體性或臺灣認同,一點都不衝突。切斷根源、傳承的本土認同,是很荒謬的。

而如今108課綱在歷史的教科書上,將中國史的內容縮減,並融入至東亞史中,如此一來,中國史將無異於東亞史,並缺乏中國史存在的獨特性。這其實就是企圖淡化、肢解中國史,使學生在學習中缺乏完整的學習連貫性,並以去中國化的「臺灣本位主義」去學習歷史,在教育中洗腦,灌輸學生執政黨想要形塑的意識形態。

筆者認爲,教育不應有如此強烈的政治勢力操作。還原正確的中國史觀,不僅能瞭解民族與文化的發展,更能夠知曉個人與國家將來的處境與定位,培養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作者爲時事評論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畢、大九學堂三期學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