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最寬敞道路在這!以法國爲構想的「林蔭大道」前世今生

仁愛路三段爲100米寬的林蔭大道,目前爲臺北市最寬敞的道路。(圖/臺北政府工務局提供,以下皆同)

記者彭懷玉/臺北報導

疫情三級警戒已超過40天,待在家悶壞了,不妨趁此時來好好認識一下臺北市!繼日前介紹過敦化南北路的前世今生,近日工務局整理出筆直又具氣勢的林蔭大道仁愛路」,透過昔日照片和介紹,一起來回味並尋找「曹洞宗本山別院」、已被拆除的「陂心厝」及最美林蔭大道的構想,即使身爲臺北人的你都不一定知道。

仁愛路闢建日治時期,在西元1932年的都市計劃中,就已經被規劃爲林蔭道路。臺灣光復後,將道路終點由新生南路分數次向東延伸。民國47年(西元1958年),政府將松山機場總統府必經的仁愛路(安東街至敦化南路段)拓寬爲60米,作爲國際迎賓大道。民國56(1967),臺北市政府又將仁愛路全線拓寬爲40米,且東延至基隆路,其中仁愛路三段更拓寬爲100米的林蔭大道,爲目前北市最寬敞的道路。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昭和元年開始興建,至昭和5年(西元1930年)4月竣工。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識別號0006437039。

仁愛路闢建的歷史悠久,沿線的古蹟自然不少,除了衆所周知的景福門國父紀念館之外,位在仁愛、林森南路口的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原本竟是一座日本禪宗風格的佛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而現在僅餘的鐘樓正是別具建築特色的市定古蹟。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原是日本桃山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至20世紀,形成近代和風建築,隱身於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旁,突顯出空靈韻味

「曹洞宗大本山別院」於明治41年(西元1908年)在臺北城東門外興建,由臺北廳設計入江太郎設計工程藍圖,爲木造建築,二戰結束國民政府遷臺,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本堂、鐘樓等建築被認定爲日產,至民國82年北市府爲了興建青少年育樂中心,計劃拆除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建築羣,最終鐘樓獲得保存。

此外,仁愛路在臺北市的交通上,也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是臺北市東西向重要幹道之一,路中央佈設公共汽車專用道。據說,仁愛圓環以東的地區,舊時是一座名爲大灣陂塘,陂塘的邊界大約是以現在的安和路延吉街爲斜邊所圍成接近三角形的區域,以仁愛路爲界,以北至忠孝東路的土地爲陂心林家林三勝公廳)所有,以南至和平東路一帶則爲林安泰家族(後來搬遷至新生公園的林安泰古厝)所有。

▲仁愛建國南路口一隅(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識別號0000775981)。

陂心林家選擇在現址仁愛路上的富邦金融大樓蓋三合院,還聘請當時福建知名的建築師設計,石材及建材也都由福建運送來臺,後經改建,成了雄偉的四合院大厝,稱爲「陂心厝」,直至民國60年左右,政府爲了闢建仁愛路而將其拆除。

在日治時代晚期,陂塘的水幾乎已經放幹,那一帶的土地變成了爛泥田,只能種菱角;而這樣的田園景色,隨着時代的進步及變遷,逐漸發展爲繁華的都市景觀。站在仁愛圓環,望着美輪美奐摩天商辦,看着川流不息的車潮與人羣,讓人難以想像,曾經的爛泥田,現今竟已變身爲繁華熱鬧的精華地段。

▲仁愛路的林蔭大道出自顏水龍的規劃,有人說可能是以法國巴黎凱旋門香榭大道爲構想規劃的。

仁愛路的林蔭大道出自顏水龍的規劃,有人說可能是以法國巴黎的凱旋門及香榭大道爲構想所規劃的。綠蔭成林的仁愛路街道景緻爲臺北都會增添了一種浪漫,也呈現出現代感外的愜意與舒適氛圍,在不能出國的當下,欣賞穿透樹梢灑落地面的陽光,聆聽偶爾傳來的蟬鳴鳥叫聲,回憶它舊時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