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減量”發展 京津冀協同共獲益

本報記者 索寒雪 北京報道

“我們已經知道學校一部分要搬到雄安新區,那邊的校區正在建設。”第一批搬遷到雄安新區的北京學院路上一所高校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北京和雄安校區兩校區要協同發展。”

2023年年底,這所學校的雄安校區已經動工興建。

2024年2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在國新辦舉行的發佈會上透露,爲推動中央單位所屬非首都功能疏解,“目前,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這4所高校的雄安校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雄安院區都已經開工建設,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中國礦產等央企雄安總部正在加快建設。”記者瞭解到,這些搬遷到雄安的項目,土建部分已經開工。

在北京向外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過程中,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規劃使得京津冀得以共同獲益。

解決北京“大城市病”

“聽說,在雄安新區,從生活區到工作地點只要步行10分鐘。”即將搬遷到雄安校區的一位北京高校人士向記者表示,“在北京,去學校上班的單程時間需要1小時。”

人口過度增長已成爲北京可持續發展的一大挑戰。早在2004年,北京的城市規劃中曾設定2020年人口應控制在1800萬,然而,到了2009年這一目標就被突破了。多年來,北京人口數量一直穩定在2100多萬,儘管已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仍需政府部門的持續努力。

人口膨脹使得交通擁堵問題嚴峻,北京的上班通勤時間曾高達90多分鐘。生態環境壓力亦不容忽視,2014年,北京的PM2.5濃度高達85.9微克/立方米,經過幾年的努力,2023年已降至32微克/立方米。此外,住房價格高昂,使許多居民承受巨大壓力。社會管理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加,給城市治理帶來諸多挑戰。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審議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可以解決北京的問題,還能促進天津和河北的發展,實現區域共贏。郭蘭峰表示:“戰略實施以來,中央區域辦會同有關方面堅持控增量、疏存量相結合,從激勵和約束兩方面加快構建疏解政策體系,分批分期推動相關功能疏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記者瞭解到,北京從源頭上嚴控增量,嚴格審批在北京落戶的一般性製造業項目,一批原來準備在北京落戶的非首都功能設在京外。另外,北京開始有序推動存量向外疏解。這期間,一批區域性批發市場、一般製造業向京外有條件的地區轉移。從2014年戰略實施以來,北京市疏解了一般製造業有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

“爲了保障疏解單位和人員的切身利益,我們和有關部門針對疏解單位、人員關心的焦點問題,陸續制定實施了一批政策,特別是去年出臺了‘雄安新區28條’政策,保證疏解到雄安的人員有‘三個不低於’。” 郭蘭峰表示,三個不低於包括創業條件、居住條件和工資收入,總體不低於在北京時的水平。

“同時,我們也積極鼓勵疏解單位以此爲契機,從架構和業務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實現效能提升和結構優化。”郭蘭峰說。

加強京津冀協同

北京策略是用減量來倒逼城市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城市深刻轉型,目前,北京實現了減量背景下的高質量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騰籠換鳥。疏解騰退空間在優先保障中央政務功能、補齊便民服務短板的同時,也爲高精尖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大的承載空間。

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夏林茂表示:“大家都很熟悉的動物園批發市場,現在變成了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利用原有的空間,累計引進160餘家金融科技的服務企業,這個例子生動體現了在騰籠換鳥方面取得的成績。”

夏林茂認爲,十年間,北京經濟總量先後跨越3萬億、4萬億兩個大臺階,人均GDP、勞動生產率、萬元GDP能耗水耗等多項指標在全國省級地區一直處於最優水平,走出了一條減量剛性約束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目前,北京城六區實現了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30平方公里。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

“對天津來講,我們與雄安新區是錯位聯動承接疏解,主要堅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市場化方式來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中海油、中石化、中鐵建、中交建、通用技術、聯想、360科技、京東等一批央企和民企以及高科技企業都在天津佈局。”天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桂平介紹。

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龔六堂認爲,北京應鼓勵構建新發展格局,佈局現代產業,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發揮自身優勢,釋放京津冀改革的內需潛力,推進數字賦能傳統產業;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投入,打造人才高地,吸引人才,提高勞動生產力。

目前,天津與北京、河北聯合繪製了6條產業鏈圖譜,包括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氫能、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工業母機、機器人等。

在物流方面,天津港也在執行北京“出海口”的功能。一位天津港人士表示,天津港要成爲促進國家陸海雙向開放的橋頭堡、促進京津冀建設世界級城市羣的重要支撐、促進天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備受關注的雄安新區也建立了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推動籌建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啓動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吸引最新科技成果到雄安孵化、轉化和產業化,雄安的創新氛圍越來越濃。”河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成中表示,爲了吸引人才,2023年年底雄安新區發佈了“雄安16條”,“16條政策對人才非常有吸引力,舉辦了百校百所千企、萬名首都大學生‘雄安行’,雄安的人氣越來越旺。”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