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啦!東大一學霸四年換了三專業

大學四年換了三個專業,從土木工程選修人工智能,再轉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最後保研至建築學,每一次都以專業第一的成績實現橫跳。來自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蔡承志用行動闡釋着自己作爲“浪漫拓荒者”的人生格言:“心之所向,無往不至”。

披肩捲髮,黑框眼鏡,像一個藝術家一樣,肆意不羈,但棱角分明五官卻又似乎藏着一股子堅毅。

他自詡就像是汪洋中的一艘小船,一直在航行中探索。

4年前,來自華北油田的蔡承志來到了南京。從小受生活環境和多元文化的薰陶,他始終相信:“生活中存在着無限可能等待去發現”。而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就是他發現的一個“可能性“。

吳健雄學院是東南大學的掌上明珠,這個學霸學院實行完全學分制,鼓勵學生跨專業學習,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志向、能力、興趣自主選擇專業及課程。吳健雄學院實行的這種具有極大自由度的人才培養模式。對蔡承志來說,這對他十分具有吸引力。

學院中的學科交叉學習培養了多元化思維方式,彷彿一支突然綻放的萬花筒,更多的可能性在他面前盛放。“拿摺紙藝術來說,土木人會自然地想到可摺疊式建築設計;信息人會想到可摺疊式天線結構;數學人會想到如何通過算法和理論摺疊出想要的形狀;計算機人會想到如何通過建模軟件實現模擬摺紙,而當這些結合在一起就可以是一個創新模式。”

興趣是他探索之路的一座重要燈塔

第一次選專業選了土木工程專業,他喜歡把自己天馬行空設計的很多模型用3D打印出來。第二次選專業,是因爲學院新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學習計算機專業,可以用算法來做出土木工程的模型;建築學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這些都是他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出的選擇,也是他探索到的“可能性”。

興趣的背後,也有他基於理性的考量。每一次專業間的橫跳,都不是一時興起的決定。

“雖然學科不一樣,但知識一定是有關聯性延續性。我基本還是按照這樣的路徑來選擇我未來的道路的。”他用遊戲《仙劍作喻形容幾次轉專業的經歷,“主線一直沒變,不過是去支線個級更方便。”

每一次換專業,他都努力做到最優。

在數學學院學習“最優化方法”時,他培養了以問題爲導向的思維模式。大三期間,他在斯坦福大學召開的首屆計算與數據科學國際會議(CONF-CDS 2020)發表了題爲“A novel multi-attribute face-to-cartoon model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EI會議論文。

學習土木專業,他的作品獲得了2019江蘇力學青年創新創意大賽的省級二等獎。在人工智能學院的“人工智能導論”課程過程中則是帶領着同學完成了一個圖像識別的SRTP項目

探索的過程中,他也並不是“孤軍奮戰”,他坦言:“一個人離開別人的幫助是走不遠的。”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老師和同學幫助了他很多。

大二下學期時,蔡承志剛轉到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因爲需要修滿學分,學習安排得很緊湊。精神高度緊張的情況下,身體也亮起了紅燈

他因爲氣胸住院了,而他還要應對不能到場的電路實驗課和未完成的哈佛項目。“苦難,想要徹底躺平”,這是蔡承志對於那段日子的評價。

最終是輔導員和同學將他拉出了泥沼。他意識到,放棄是一個對合作夥伴,對自己都極度不負責任的選擇。他喜歡合作中一起進步的氛圍,也懷念同學們滿腔激情。咬牙熬過那段苦難之後,一切都開始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學期末他獲得了兩門課程獎以及哈佛教師的推薦信

他的長髮也是那個時候開始留起來的,是紀念,也是警醒。

偶像錢偉長的故事也一直在激勵着他。本着一股不服輸的精神,除了學業之外,他還嘗試了很多其他領域“別人能做,自己也一定可以完成”的事情。毫無基礎開始學習繪畫,嘗試參與拍攝微電影並且在其中擔任編劇主演……

採訪結束後,蔡承志分享了和同學合拍的微電影《彩虹》,影片的結局可能稍顯倉促,但他已經做出了對於未來的回答,“沒有方向的船,去哪裡都是逆風”,保研至東大建築系還不是他探索之路的終點,沿着已經確定的方向,他將繼續駛向下一個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