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症候羣害血壓飆 「居家血壓」更精準 臺版新指引5月出爐

有鑑於很多高血壓患者每到醫院血壓就飆高,國內新版「高血壓治療指引」因此將以居家血壓取代門診血壓,預計今年5月出爐,臺灣將是全球第一個採取此作法的國家。(示意圖/shutterstock)

2016到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2%,推估全臺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許多患者因爲「白袍症候羣」每到醫院血壓就飆高,未來將以居家血壓取代門診血壓,臺灣將是全球第一個採取此作法的國家,另外,傳統高血壓定義以「收縮壓140/舒張壓90」爲基準,未來將採更嚴格的「130/80」標準;國內新版高血壓治療指引預計今年5月出爐。

臺灣高血壓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鄭浩民指出,民衆對於高血壓的風險多半隻記得心肌梗塞、中風,事實上身體有3個的重要器官,分別是腦、心、腎,爲了應付這些器官的功能正常運作,血液會持續高灌流,但高灌流相對帶來高損害,因此當血壓飆高,這3個器官最容易受到衝擊。

傳統定義高血壓以「收縮壓大於140mmHg、舒張壓大於90mmHg」爲標準,但近期一項兩岸合作研究發現,針對中老年華人,如果能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降低逾2成心血管風險。過去國外也有研究指出,如積極控制收縮壓低於120mmHg,比起傳統的140mmHg標準,更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

有鑑於此,臺灣高血壓學會正着手研擬新版「高血壓治療指引」,其中將有2項重要改變,其一是將血壓標準改爲130/80mmHg,且適用於所有病人;另一項則是以「居家血壓」數值取代到醫院測量,鄭浩民指出,目前全世界指引大多以門診血壓做標準,臺灣領先全球改採用居家血壓,這是很大的改變。

鄭浩民說明,很多病人到醫院門診都很倉促,導致血壓數值不準確,尤其有些病人一到醫院血壓就飆高,也就是所謂的「白袍症候羣」;有鑑於此,學會認爲應該從醫師端着手,藉由新版治指引改變現行做法,能夠更精準瞭解病人血壓變化。測量居家血壓須遵守「722原則」,每週量測7天、早上2次、晚上2次,並以一週平均數值爲基準。

根據推估,全臺有508萬名高血壓患者。鄭浩民提醒,隨着飲食西化、飲食高鹽、體重上升、運動習慣不佳,種種因素都是連動的,不僅長者會有高血壓,近年來高血壓已有年輕化的趨勢。熬夜也是讓血壓居高不下的關鍵,當交感神經緊繃,血壓就會升高,有些壓力大的人血壓會高,如果去度假血壓就正常;而睡眠是放鬆交感神經的最佳方式,也是很重要的降壓方式。

有些人年長者認爲「血壓高一點是正常的」,或是擔心經常吃血壓藥會傷腎。鄭浩民說這是錯誤的想法,有衆多研究顯示,老年人降壓獲得的好處和年輕人一樣好,因此還是要控制在130/80,不能因爲年紀大就放任血壓上升,也不需擔心吃藥會傷腎,反而是血壓控制不佳時,腎衰竭機會恐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