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票、香蕉錢爲何不受歡迎?央行揭2水果被黑真相

芭樂香蕉營養價值高,深受國人喜愛,但它被引用在金融上卻是負面名詞。(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臺灣民間稱開空頭支票爲「芭樂票」,而在東南亞也有「香蕉錢」意指不值錢東西的說法,追溯其典故來源,竟是一連串陰錯陽差所造成。(圖擷自央行臉書

臺灣以水果王國著稱,芭樂、香蕉更是深受國人喜愛,但它被引用在金融上卻是負面名詞。臺灣民間稱開空頭支票爲「芭樂票」,而在東南亞也有「香蕉錢」意指不值錢東西的說法,追溯其典故來源,中央銀行透露,竟然是一連串的陰錯陽差所造成。

爲什麼空頭支票會挑上芭樂呢?中央銀行日前在臉書上發文指出,據說是長久以來口誤結果。有一說法是,臺灣南部老一輩民衆在支票跳票時會說「抔去啊」(put-khì--ah),因此空頭支票被稱作「抔啦票」;愈念愈快的結果,就變成了「菝仔票」(pa̍t-á-phiò),或寫作「芭樂票」。另一說法則是從日語而來。日語的「不渡」系支票無法兌現的意思日治時期,臺灣民衆便將空頭支票稱爲「不渡票」(臺語發音),後來誤傳爲「佛仔票」,最後才演變成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芭樂票」。

以前開「芭樂票」是要被抓去關的;1987年「票據法」的支票刑罰制度正式廢除後,開「芭樂票」就只有民事責任,也因此該用語逐漸不爲年輕一輩所熟悉,但中年以上的臺灣人還是慣用芭樂票說法。

至於「香蕉錢」則是東南亞常用語馬來西亞民衆也用「香蕉票」(banana note)、「香蕉葉錢」(banana leaf money),形容不值錢的鈔票或東西。「香蕉錢」的由來據說是二戰時期,大日本帝國政府在馬來聯邦、北婆羅洲一帶大量印製軍票,作爲交易用途,其中10元面值鈔券上印有香蕉樹,這些日本軍票因此被稱爲「香蕉錢」。1945年日本戰敗後,這些「香蕉錢」也變得一文不值。另一說法則是,香蕉葉具消毒作用、容易生長,且可免費取得,因此被作爲免洗餐具替代品,就如同二戰後的日本軍票一樣不值錢。

芭樂和香蕉被負面表列,其實有點無妄之災。臉書小編解釋,芭樂和香蕉的營養價值高,還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減肥聖品;另外,以香蕉爲主食之一的幾內亞烏干達索馬利亞等國,也都將香蕉印在鈔券上。只是在一連串的陰錯陽差下,芭樂和香蕉就變成了不受歡迎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