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放貸不能想搞就搞

鮑南

如今,從外賣、打車,到美圖、導航,各類APP紛紛上線借貸業務用戶只要打開APP,無論是開屏畫面,還是信息流展示,抑或是支付頁面功能列表,都能看到“分期”“借錢”等字眼。對此,有人調侃,“原來互聯網的盡頭是放貸。”

各大平臺爲何如此熱衷於當債主?當然是爲了進一步拓展利潤來源,增加公司整體營收。儘管這些平臺紛紛標榜利息低、放款快、無需個人徵信”,並輔以“送VIP”“送紅包”“免手續費”等大把優惠,但仔細審視,其實不然。據報道,很多平臺借貸年化利率實際上超過了20%,還有五花八門的手續費,但都被模糊化處理,製造出借錢成本很低的錯覺。一旦稀裡糊塗到處網貸,用戶很可能踩進坑裡

衆所周知,金融活動有風險也有門檻,無處不在的網絡借貸,很可能滋長累積社會隱患。一方面,網貸的低門檻和強誘導,對所有互聯網用戶的自制力是很大的挑戰。有數據顯示,部分公司網貸業務的客戶超9成是“80後”“90後”。個別喜歡衝動消費超前消費學生陷入“以貸養貸”甚至“裸貸肉償”“暴力催收”等深淵。另一方面,互聯網平臺將放貸規模當做競爭優勢,導致網貸大盤子急劇擴張,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居民部門槓桿持續走高。同時,平臺爲降低風險,將網貸以資產證券化(ABS)形式拆入外部資金,進一步放大槓桿倍數。一旦平臺經營不善或違法違規,或者許多借貸者還款能力下降出現大面積壞賬,很容易誘發金融風險,擾亂社會正常運行秩序

互聯網金融的目的,應當是利用科技力量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與傳統金融機構進行互補,實現金融普惠。當下的放貸亂象無疑與初衷背道而馳。對此,相關部門近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銀保監會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明確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向大學生髮放互聯網消費貸款;央行發佈公告指出,所有從事貸款業務的機構必須以明顯的方式展示年化利率……需要看到,防止網貸氾濫成災不僅僅需要在金融上發力,互聯網內容監管、金融知識教育等方面也需要跟進,最終在從業資質、放貸對象總量控制、廣告規範等全鏈條上形成監管之網。

“科技向善”,一個重要表現應當是在實踐中平衡社會利益商業利益,該做的做好,該管的管住,纔是互聯網行業長遠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