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獎牌數多≠體育強國

翁立揚獎牌數多的國家,一定就是「體育強國」嗎?葡萄牙、希臘、賽普勒斯等「奪牌結果不如臺灣」的國家,甚至奧地利盧森堡冰島安道爾關島等「獎牌數掛零」的國家及地域,一定就是「體育弱國」嗎?葡萄牙的一千餘萬國民、奧地利的八百餘萬國民、盧森堡的五十餘萬國民、關島的179,000位居民(2011年的統計)、安道爾的85,600位居民(2011年的統計),其「『日常生活』與『運動』,二者相結合的程度」,是否輸給臺灣的兩千三百餘萬國民?「體育強國」與「亞非病夫歐美病夫、體育弱國」的分野,並不在於「一個國家,在國際體育比賽當中,所獲得的獎牌數」的多或少,而是在於「『運動氣息』在該國整體文化』當中,所佔之比例」的高或低。而「『運動氣息』在該國整體『文化』當中,所佔之比例」的高或低,取決於「該國全體兒童、青少年成人年長者女性男性身心障礙者的『日常生活』,與『運動』相結合的程度」,而「代表該國『參加奧運』的體育選手」,也只不過是「該國全體青少年、成人、女性、男性」當中的幾個、幾十個、幾百個人而已。一位「『日常生活』與『運動』相結合」的國民,在平時,就已經養成了天天運動的習慣;而且,在運動的時候,腦海中,不會想着「我們國家,不能再當『讓國際恥笑的東亞病夫』了」、「有朝一日,我也要成爲職棒球員或SBL球員」、「只要再忍耐十五分鐘,體育課就結束了」,也不會在意輸贏,或是「爲了贏球,強逼自己,針對『不合乎己身興趣人格特質的運動技巧』進行練習」,而是專注在「運動當下」的快樂時光。一位「『日常生活』與『運動』相結合」的國民,是不一定要「愛國,喜愛見證『重大體育賽事』,成爲『當紅運動員粉絲』,擁有『運動獎牌』,具備『運動技巧』,喜愛將『他人的運動技巧和運動過程』當作『表演』來欣賞」的。相對的,爲了「薪水、愛國、創造歷史、粉絲的歡呼聲」而日夜鍛鍊的職業運動員,只要他們,無法在「運動的當下」感到快樂,他們「運動的當下」就不屬於「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增加體育課授課時數」,甚至「學測、指考加考體育」,皆無法「增加我國『文化』當中的『運動氣息』」;唯有,讓學生們,確實認識「自己的興趣與人格特質」,學生們,纔有辦法「因爲認識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而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筆者相信,世上沒有人,在確實認識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之後,還會不喜歡運動。許多臺灣人,每當「奧運、世足賽等國際體育比賽」輪到歐美非國家主辦,都願意爲了「收看實況轉播」,而更改生活作息;然而,「在熒幕前收看比賽」甚至「搭乘飛機、買票進入比賽現場」的國人當中,又有多少比例,是爲了「學習運動技巧」,才「開電視」或者「到現場」的呢?而且,他們「學習運動技巧」的動機,還必須是因爲「發自內心得,喜歡『學習運動技巧』」,而不是「爲了前途、爲了獲得他人的讚歎」纔去學習。大部分的國人,今年七、八月份之所以關注「奧運」,平時之所以關注「中華職棒、SBL、陳偉殷王建民林書豪」,不過是出於以下五種動機:﹝1﹞「愛國主義民族主義」、﹝2﹞「喜愛見證『重大體育賽事』」、﹝3﹞「身爲參賽選手的粉絲」、﹝4﹞「喜愛將『他人的運動技巧和運動過程』當作『表演』來欣賞」以及﹝5﹞「好奇心理」。然而,在「好奇心理」被「奧運賽事」挑起之後,你我是否已經決定「不要再壓抑這股『好奇心』」?並以這股「好奇心」,作爲「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的起點﹝即使,你我的「好奇心」,完全集中在「各國的球迷,在選手奪牌之後,有哪些不同的慶祝方式?」、「倫敦有什麼好吃的餐廳?」、「當代英國人的感情觀」這種無關正題議題﹞;唯有確實認識了「自己的內心世界」,纔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以及「不會使自己『唸書時間愈久,心靈就愈疲憊』的知識領域」、「不會使自己『工作時數愈長,心靈就愈疲憊』的職業」。唯有「合乎己身興趣與人格特質的事情」,纔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纔是「能夠讓自己,專注在『做事情當下』的快樂時光」的事情。

●作者翁立揚,輔仁大學歷史系學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網友更多聲音與討論,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