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考古埕特展 外界盼常態展示

「考古埕-尋找熱蘭遮市鎮」特展,將考古現場呈現世人眼前,也讓人一窺安平從荷蘭時期至近代的層層堆疊歷史。(曹婷婷攝)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於安平挖掘熱蘭遮市鎮文物出土,9月底推出「考古埕-尋找熱蘭遮市鎮」特展,讓大衆見證「地下堆疊的安平」,展期至明年3月23日,之後考古現場將回填,但外界認爲打開考古場域很難得,正評估朝向讓考古現場繼續展示世人面前來作規畫。

臺南被形容「掘地3尺有古蹟」,成大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劉益昌多年來率團隊於原大員市鎮南端、東側考古,透過史料研究、套圖測繪及透地雷達等方式,陸續找到疑清代設立水師五館之一「金門館」連續磚造基礎鋪面、17、18世紀文物等,從地下挖掘從荷蘭到日據時期等文物,目前考古計劃持續進行中。

「熱蘭遮市鎮」考古成果9月底首度亮相,透過「打開」考古現場也安排體驗考古挖掘,獲熱烈迴響。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安平不只有老街,地下更有「一層又一層安平」,考古是高度專業學術行動,在專業考古團隊設計下,民衆也能進入考古現場體驗,這也是「考古埕」特展目的之一,盼透過公共考古學讓更多人認識安平歷史。

「考古埕」吸引許多臺南及外縣市學校參訪,文資處指出,平日開放校園預約導覽、走讀,而安平假日向來不少遊客,路過也會駐足,很意外能夠看到層層疊疊的舊時安平。

文資處說,籌劃特展前花1年多時間邀在地居民、商家參與討論,大家瞭解這段「從無到有」過程,居民一看到現場有什麼狀況都會留意,之前臺風來襲,更主動巡查考古現場有無異樣,意外讓生硬的考古貼近社會大衆。

文化局提到,由於考古遺構露出來不易,且現地持續有水冒出,須定期清理青苔及費心巡視維護,原本計劃展期結束就回填,但地方盼能成爲常態展示區,現也正評估未來以何種形式繼續與大衆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