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劍獅埕考古有斬獲 大員市鎮街屋、清代金門館出土

臺南市文化資產處與成功大學考古所於安平劍獅埕考古,挖掘荷蘭時期大員市鎮及疑清代金門館遺構出土。(臺南市文資處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臺南市文化資產處與成功大學考古所於安平劍獅埕考古,從17世紀地層發現新石器中晚期的「玉錛」,推測當時人們收藏的古物。(成大考古所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今年初委託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挖掘安平劍獅埕,陸續挖掘出荷蘭時期大員市鎮街區、疑清代金門館遺構,讓考古團隊相當振奮,堪稱臺南400年曆史溯源重大發現,將向文化部爭取經費,期能於2024年迎接臺南400年之際,現地展示相關考古文物。

400年前荷蘭人在臺南建造熱蘭遮城、大員市鎮,開啓臺灣國際化;臺南市政府迎接臺南400年,展開一系列考古挖掘,期能呈現臺南400年曆史風貌。繼成大考古團隊2年前於安平石門國小及安平古堡周邊調查,挖掘出熱蘭遮城外城西牆及排水系統,近期又發現荷蘭、清代等不同時期建築遺構。

文資處指出,此次發現的荷蘭時期遺構所在位置在安平劍獅埕,以往地方都盛傳這裡昔爲大員市鎮,但一直沒找到相關存在證據,此次套疊古地籍圖開挖與比對後,與成大建築系副教授黃恩宇「從〈1643年熱蘭遮市地籍登錄簿〉探討17世紀臺灣熱蘭遮市鎮的城市空間與街屋建築」研究成果吻合。

文資處說,此次開挖出土的遺構面積約48平方公尺,相較過去2年,考古規模更大更完整,能一窺大員市鎮的街屋形式。此次也挖掘出土清代鋪面遺構,經比對史料,研判疑爲清代時期的金門館。

文資處說,金門館是清代實行班兵制度時,由輪流來臺駐守的班兵以部隊爲單位所建造,作爲供奉同鄉神明、聯誼聚會的會館,安平地區原有閩安館、提標館、海山館、金門館、烽火館等5處會館,目前僅存海山館,已指定爲市定古蹟。

文資處指出,開挖地點現址爲國有財產署的公有地,因現址未被大幅度開發,仍能保留見證荷蘭時期、清代的遺構。文資處說,相關出土文物未來將朝文化資產做指定保存,接下來也將啓動相關審議,並向文化部爭取經費,期能於2024年現地展示相關遺址及文物,讓各界瞭解臺南400年來的歷史。

除了大員市鎮、金門館遺構出土,此次也有多項重要發現,文資處說,出土文物包括日本九州肥前燒卡拉克瓷、肥前燒宣明款瓷器等,說明當時安平與日本已有貿易往來,可能是荷蘭時期貿易,也可能與鄭氏政權與日本關係密切有關。

此外,也於17世紀地層發現新石器中晚期「玉錛」,經拉曼光譜檢測其成份與花蓮豐田閃玉相同,文資處說,經專家學者初步推測,當時的人們也可能有「收藏古董」的喜好,所以這些史前文物也隨着此次考古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