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史觀」考古特展 把國寶玉器穿上身

觀展民衆穿戴3D列印復刻的玉器飾品,體驗史前人時尚美學。(蕭嘉蕙攝)

史前館「微觀.史觀」考古特展運用色彩繽紛迷幻風格。(蕭嘉蕙攝)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康樂館重新開館滿週年,推出「微觀.史觀」考古特展,以顯微鏡觀察出土的稻作、玉器、玻璃及陶器,分析物質遺留成分,揭密史前人類生活;另運用3D列印復刻玉器飾品,供民衆試戴,體驗史前時尚美學。

「微觀.史觀」考古特展展期自明(18)日起到明(2025)年3月。(蕭嘉蕙攝)

史前館「微觀.史觀」考古特展以矽酸體、玉、玻璃及礦物爲主題,秉着見微知着、透物見人的法則,研究出土數千、數萬年前的古老器物、遺蹟還原史前人類生活與行爲。例如,卑南遺址未發現稻米遺留,但從土壤、陶器遺留中提取矽酸體,經研究分析得知,臺灣東部於3500年前不僅生產稻米,且品種爲有別西部的秈稻。

「微觀.史觀」考古特展以顯微鏡觀察出土的稻作、玉器、玻璃及陶器。(蕭嘉蕙攝)

另外,研究顯示臺灣史前時代許多遺址曾出土玉器,臺灣玉中錳、鋅元素含量比例高,成爲重要的辨別證明。1997年菲律賓出土的鈴形玉珠,經X光儀器進行元素分析比對,具有臺灣玉特徵,證實400年前新石器時代「臺灣製造」的玉器產品已外銷東南亞。

再者,2000年前鐵器時期,臺灣陸續出現紅、藍、綠、橘、黃等五顏六色的玻璃珠,產地源自南亞或西亞,東南亞則爲中途轉運站。

「微觀.史觀」考古特展風格繽紛迷幻,將學術研究成果搭配互動及聲光效果呈現,並結合3D列印技術復刻史前玉器飾品,如鈴形玉珠頭環、人獸形玉玦耳環、玉管項鍊等,體驗史前時尚。

史前館助理研究員葉長庚表示,史前館重新開館後嘗試轉型,透過結合科技、聲光效果及展示美學,打造新興展示氛圍,吸引遊客觀展,進而瞭解臺灣史前史。

史前館響應518博物館日暨519重新開館週年,5月18、19日開放免費入館優惠,「微觀.史觀」考古特展展期自明(18)日起到明(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