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意見領袖張志祺:被迫失業、停課的他們,更難取得認可

臺灣年輕意見領袖之一、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共同創辦人張志祺認爲,疫情帶來更多「擱淺的一代」。(攝影者.駱裕隆)

全球許多年輕人因疫情被迫停課和失業國際媒體提出警訊,這將造就社交笨拙、內心極度不安的「冠狀世代」(Generation Corona)。美國大西洋月刊》指出,年輕人財務潰堤社交生活被顛覆,「他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

我們該如何理解疫情對年輕世代的心態衝擊?它將如何影響未來社會?臺灣年輕意見領袖之一、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共同創辦人張志祺認爲,疫情帶來更多「擱淺的一代」。以下是他的口述摘要:

讀書、就業、斜槓生活想像全被打破

一直以來,年輕人很在意自我表達和社會實踐,這都來自於尋求「認可」,而社羣媒體給予空間,讓年輕人拿到認可的量化證明。但疫情過後,年輕人取得認可更難,因爲對讀書和就業的想像通通被打破,也受到更多限制。

疫情會加速年輕人對斜槓生活的想像,收入要更多元化。年輕人想到斜槓就是網紅,但過去我們有2、3年可摸索,疫情後,已經沒有餘裕;同時,傳統藝人挾帶資源搶進,未來網紅產業會爆發但背後樣子不同,(有資源的)火箭筒或(沒資源的)小機槍,很殘酷。

這種無能爲力的狀態將更嚴重。樂團康士坦變化球》有首歌叫《擱淺的人》講得滿對,大家都知道狀況不對、奮力掙扎,但最終被擱淺,只能接受。

疫情過後,娛樂消費仍在。年輕人很聰明,當他知道無論怎麼存錢都不會改變,日子還是得過,珍奶就成爲紓解壓力出口。每天買,你就覺得擁有了什麼,很想打卡來安慰自己;現在疫情期間無法出國,但這個錢還是要花掉,花在手遊或是線上遊戲等。

說到手遊,你說年輕人很懂得虛擬世界,但其實手遊的規則很單純,就放在那邊練功;《動物森友會》的互動也很少,這不會對社交練習起什麼作用。疫情後,長久隔離的年輕人遇上真實世界,不懂得社交的人終究是大問題,這是大家得面對的課題

商業週刊第1695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