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萬在日中國人,用微信構建了一個在日經濟特區……

自2000年以來,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人數量不斷攀升。根據出入國在留管理局的統計,截至2023年12月底,居住在日本的中國人達到了約82萬,創下歷史新高。

或許你也好奇,這些在日本的中國人到底以什麼爲生呢?事實上,在日本的82萬中國人裡,有大部分人過着一種不同於我們想象的生活:他們似乎已經在日本構建了一個獨立的"微信經濟特區"。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

9月的東京,代代木公園接連舉辦了兩場節日慶典:一場是上旬的“中華節”,一場是下旬的“Namaste India”(印度節)。這兩場活動各具特色,但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中華節裡,大約九成都是中國人,而印度節卻吸引了約九成的日本人。

這似乎象徵着如今的日本社會對中國與印度的態度和情感,令人不禁感慨。在中國攤位裡,賣着熱氣騰騰的煎餅果子、香辣的麻辣燙,還有那充滿趣味的“拖鞋乒乓球”遊戲,吸引了不少目光,但觀衆幾乎清一色是中國人。而在印度節裡,瀰漫着濃郁咖喱的香味,體驗穿紗麗的攤位被圍得水泄不通,參與的大多是日本人。

代代木公園的這一幕,其實折射出了一個更大的現象:如今在日本的82萬中國人,越來越多地選擇與日本主流社會隔絕開來,他們在中國人經營的房地產公司租房,去中國人開的中餐館吃飯,孩子也去中文補習班上課——一切生活所需幾乎都可以通過微信解決。

他們甚至可以通過微信找到"私人超市"。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豐洲市場,中國的商販們清晨就開始採購新鮮的魚蝦,然後拍照上傳到微信羣,一羣500人的微信羣,再發四個羣,消息就能瞬間覆蓋到2000個潛在買家。買賣確定後,團長直接送貨上門,付款也通過微信支付完成。沒有實體店的租金壓力,也沒有囤貨的風險,整條商業鏈條緊密而高效地運行着。

這使得這些在日中國人的生活幾乎可以不與日本人有任何交集:租房、買菜、理髮、社交、孩子教育……統統在微信上完成。他們不用去日本的超市,也不用跟鄰居打交道,甚至學日語也沒動力了……

問題來了:逃稅與隔閡的雙重困境

這樣的"微信經濟圈"看似方便,卻埋下了隱患。

首先,這些交易往往遊離於日本的經濟系統之外。微信支付的資金直接從中國的銀行賬戶扣款,並沒有經過日本的銀行系統,這也意味着這些收入大部分未能在日本報稅。補習班的學費、非法黑車的費用,甚至換匯也都在微信上悄然進行。據說,很多人通過這種方式成功逃稅,甚至賺得盆滿鉢滿。儘管也有人認真繳稅,但不遵守規則的人依舊是少數中的多數。

其次,這種生活方式加劇了日中之間的隔閡。本來現在關係也不好,而在日中國人如果不試圖融入當地社會,只會加深日本人對中國的負面印象。代代木公園的中華節上,幾乎見不到日本人的身影,這無疑是一個訊號——兩國民衆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少。

一些人努力融入,但他們的聲音微弱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選擇這種"隱秘生活"。池袋的"日中語廣場"每月定期舉辦活動,吸引一些中國人與日本人交流學習;災害時,"龍在日華人援助協會"也會組織慈善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些努力雖然微弱,卻也讓人看到了希望的火光。

那些定居在日本的中國人的孩子,他們在日本學校接受教育,講一口流利的日語,交日本朋友,也許這些孩子會成爲未來日中友好的橋樑。但微信經濟圈的吸引力太大了,讓更多的日本人走進代代木的中華節,或者讓更多的中國人走出微信圈,這並非易事。

對於這些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來說,是繼續在微信的舒適圈中生活,還是開始嘗試融入日本社會,這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也是兩國關係的縮影。一個無法融入的羣體,終將面臨更大的隔閡和不理解。

也許,只有當更多的在日中國人走出家門,主動接觸日本社會,中日關係才能迎來更多的理解與尊重。畢竟,隔閡永遠不是答案,交流纔是通向未來的橋樑。

資料來源:《在日中國人「WeChatで生活、仕事、脫稅」の実態...日中関係に悪影響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