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未動,交通先行

在“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原本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和貿易戰壓力下的國內經濟又遭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衝擊,新基建作爲重要的逆週期調節手段被頻繁提及,全國各省市陸續發佈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交通作爲城市的“命脈”,也是新基建落地非常重要的一環,廣州市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位置,發佈了全國首條5G快速公交智能調度試點線。

中建二局提出要在粵港澳大灣區爭做骨幹施工企業,加快企業轉型升級。6月1日,廣州市首個5G智能公交場站項目——珍寶巴士新能源公交綜合停車樓項目竣工,這是中建二局華南公司在“5G+交通”這一巧妙組合的首次“試水”,將滿足800輛電動公交車的充電、停放、保養。這個總建築面積僅7.5萬平方米的停車樓,建設團隊遇到的“新鮮事兒”可不少。

電與水的較量

由於站場內要安裝近千根充電樁,水自然成了 “天敵”,“一旦防水層出現滲漏,後果不堪設想。”項目總工程師江強提出,由於大家都沒有類似經驗,這個問題成爲了“課後作業”, “查資料、翻論文,對各種防水材料進行對比了解,防水屆的‘變色龍’材料被我們鎖定了。”

這種卷材在地下無光少氧的條件下處於粘流態,相當於在自粘膠層上鋪一層可流動強力膠”,它的抗環境變化保護層就像變色龍的外衣,隨環境變化迅速適應,而隔離層具有“自愈”功能,有效杜絕竄水隱患。“這種卷材抗拉強度大,可直接綁紮鋼筋,兩道工序的省略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項目人員心裡懸着的一塊石頭算是落了地。

防水問題解決了,廣州雨季如約而至,三面環山,地處低窪的項目就是一個巨大的水盆, 排水問題也不容小覷。

“宋經理,你快來一趟現場,排水扛不住了!”持續暴雨的一天傍晚,工程部副經理宋夢接到工友趙小河的電話後冒雨趕到現場,基坑邊坡的淤泥、沙石被雨水帶到承臺、基坑底,已經破壞了排水系統。“老趙,趕緊叫你的隊伍來搶個險,把淤泥清一清,先把排水恢復了。”“江總,我們這個現場排水系統方案還要進一步優化”……夜雨浸溼了搶險小組的衣衫,汗水隨雨水順着排水溝流動出去。

第二天一早,在“排水系統優化專項方案討論會”上,削坡+鋼板樁加固基坑的方法應運而生,通過增加坡度加大排水量和鋼板樁加固基坑的方式,解決排水隱患後顧之憂。

不“貼膜”更安全

“每輛電動公交車平均12噸,是普通公交車的近2倍,以往的樓面能不能滿足呢?”項目副總工程師劉嘉浩在做樓面專項方案時自言自語,大量的資料翻閱、查找論文,都沒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沒有現成的,那就創新!劉嘉浩想到,傳統樓面在做好混凝土結構層後還要再做一層找平層,相當於給樓面再貼一層膜,長時間再加上大重量承重,很容易空鼓裂縫,“如果不做這一層找平層,在做結構層時一次找平是不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想法讓劉嘉浩一下高興起來,又開始翻找資料,針對一次施工精度要求高、成型難度大、成品保護難度大等難點一一尋找破解點。

“這是個新技術,我們也是反覆討論學習了很多次才決定用的,現在的樓面不僅更耐磨,而且絕對不會有空鼓和裂縫”,提到項目的得意之作,劉嘉浩十分自豪,“金剛砂混凝土樓地面結構找坡一次成型,省去了‘貼膜’的工序,不僅降低了時間與材料成本,而且樓面比傳統樓面有更強大的耐磨性。”

體會到智慧公交建設與5G建設相結合帶來的智慧交通新模式與新基建發展機遇,用5G技術重構公交運營基礎網絡在這個7.5萬平方米的停車樓項目得到實踐。

“智”能管控加持新基建

在5G時代的潮流中,新基建自然要有“智”加持,中建二局華南公司用“智”能管控打出新基建組合拳

在福建莆田創世紀超算數據中心項目,項目對周邊9米寬的廢棄農業灌溉渠進行回填,用“永臨結合”的方式建起8米寬的環形道路,克服道路難通;建設者按建築沉降縫和麪積劃分15個施工區域,再“化整爲零”,用8臺塔吊把15個區域連通,“環形建築”層層相扣,同步施工。

深圳地鐵13號線項目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第一時間建立“三級管控、兩級監督”疫情防控體系,貫徹“現場管理軍事化、人員管理網格化、環境管理標準化”原則,實行“雙崗制門禁管理”和“實名制分賬制管理”,嚴控進出;建立網格化工作小組,明確責任分工;建立黨員責任區、黨員先鋒崗、黨員服務隊,加強關鍵崗位責任監督,科學應對、羣防羣控。

趣店科技金融創新園區項目,基於先進的物聯網、移動互聯網、BIM、大數據存儲分析技術,建立工地“智慧管理平臺”。疫情期間,項目部將“千里眼”(全覆蓋式攝像頭)與“智慧管理平臺”相結合,第一時間掌握生產信息,當天基於監測信息召開專題討論會,科學制定復工方案。項目還運用“無人機”每日巡航監管,實時監督勞務工人規範施工,加強防護。

以“五大突破”“六大提升”“六個專項行動”爲抓手,搶抓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展機遇,搶抓大基建、工程總承包管理、“大商務”管理,形成弘揚攻堅精神良好氛圍,打好十三五收官之戰,中建二局的主動想、求新意,大膽“智”造,爲高質量履約打下了堅實基礎,爲新基建的發展注入新能量。(陳李瑩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