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件油條、5件海蜇皮超標!消基會公佈食品含鋁檢驗報告

消基會發現4件油條殘留量超過草案標準。(圖/記者曾婉婷攝,下同)

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消基會今(6日)公佈2017年度食品含鋁檢驗報告,從27件樣品中發現有11件樣品的鋁殘留量超過草案標準,分別是2件烘焙食品超過40 mg/kg;4件油條介於351~1,000毫克/公斤之間;另有5件海蜇皮介於601~2,000 毫克/公斤之間。

早餐燒餅油條馬來糕、午晚餐小菜海帶及涼拌海蜇皮等,都是許多消費者相當喜愛的食物。而這些食物在製作過程中會使用到「明礬硫酸鋁鉀)」或「發粉」,也就是所謂的「膨脹劑」,特別是含鋁的膨脹劑,因膨發效果相當好、氣孔較爲細膩,所以廣泛用於食品加工上。

國內食藥署「膨脹劑」則參考「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限量規格標準」的規範,爲「本品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而中國大陸針對除了「海蜇」鋁殘留量須小於500毫克/公斤以外,其他如烘焙、油炸麪食品和麪糊等鋁殘留量須低於100毫克/公斤。

雖食藥署於2014年4月首次預告修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膨脹劑」,包括鉀(鈉、銨)明礬的使用範圍及限量;及2016年1月再次預告修正,新增「本品可使用於醃漬蔬菜加工品用量以鋁殘留量計爲200 mg/kg以下」的使用範圍及限量,但迄今仍未公告實施。

因此,消基會特別針對曾經抽驗鋁含量較高的食品再度進行抽檢,讓消費者選購時做爲參考;而這次採樣於臺北市新北市中式早餐店、零售店雜糧行及夜市等購買,共計購得27件樣品,其中有4件爲包裝食品,其餘皆爲即時食品和生鮮食品

經檢測結果,消基會發現糕餅類如鬆餅、馬來糕、其他烘焙食品和海帶,鋁殘留量都低於150毫克/公斤以下,但油條及海蜇皮鋁的殘留量還是明顯偏高,11件中就有9件樣品超過500毫克/公斤以上,其中6件油條中更是有4件超過350毫克/公斤以上。

消基會指出,食藥署曾於2014年部授食字第1031300683號函預告將「食品添加劑-膨脹劑」修定爲:「軟體類、甲殼類棘皮水產加工品、海帶,鋁殘留量應爲500 mg/kg以下;油條、油炸面衣等膨脹食品及發糕、馬來糕、鬆餅、司康等鬆糕食品,鋁殘留量應低於300 mg/kg以下,其他糕餅產品,鋁殘留量爲40 mg/kg以下。」不過,檢視本次的樣品,有5件海蜇皮類已經超過500 mg/kg,油條樣品則有4件含量介於351〜1,000 mg/kg,2件烘焙食品超過40 mg/kg,共計11件食品的鋁殘留量超過草案標準。

消基會表示,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之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JECFA)2011年之風險評估每公斤人體體重每週攝取的含鋁化合物不得超過2毫克(mg),即一名50公斤體重的人,每週攝取的鋁應低於100毫克,纔不會導致鋁的蓄積而損害健康。若以一根50公克的油條來估算,只要一星期內攝取超過4根油條,就會超過每週的可容忍量。

對此,消基會再次呼籲食藥署,基於保障消費者「食」的「安心」,應儘速公告實施,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