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名新冠肺炎死者臨牀分析曝光 醫:肺裡有大量黏液窒息而死!過程很痛苦

大陸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圖爲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治療患者。(圖/路透社

記者陳俊宏/綜合報導

大陸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龔作炯對25名新冠肺炎死者進行研究,發現所有患者均死於呼吸衰竭,「他們是窒息而死,因爲肺裡有大量黏液氧氣無法進入肺泡進行氣體交換,輸氧也無法吸收,最後就窒息,這時候輸氧不管用了。這與SARS患者最終結局類似,肺部形成透明膜,氣體無法交換。」

醫學論文平臺《medRxiv》近日發表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論文──《25例新冠病毒肺炎死亡患者的臨牀分析:中國武漢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論文通訊作者就是龔作炯。

這項研究旨在總結新冠肺炎患者中死亡病例的臨牀特徵,希望及早發現重症患者並降低其死亡率,在25個死亡病例中,所有患者均死於呼吸衰竭。

▼A1與A2、B1與B2、C1與C2分別爲三名患者的早期與晚期胸部CT掃描。(圖/翻攝《medRxiv》)

《DeepTech》專訪龔作炯時提問,「有人描述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場景是這樣的:一直呼吸困難,直到最後幾分鐘,病人全程清醒。病人會呼救,會哭着喊着說『醫生你救救我…… 』,伴隨着劇烈地掙扎,直到呼出最後一口氣。」

龔作炯回答,「這是有可能的。病人上有創呼吸機,包括氣管插管,他不能夠表達,但有時疾病並沒有造成神智障礙或者意識的喪失,最後表現的是呼吸衰竭,所以說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

龔作炯說,「他們是窒息而死,因爲肺裡有大量的黏液,氧氣無法進入肺泡進行氣體交換,輸氧也無法吸收,最後就窒息,這時候輸氧不管用了。這與SARS患者最終結局類似,肺部形成透明膜,氣體無法交換。」至於被問到「這些黏液從何而來?」他回答,「主要是肺部炎症的炎症分泌物,並可能包含一些壞死脫落的上皮細胞。」

這些死亡患者的病程發展跟很多因素有關,包括呼吸支持方式和時機,也與早期預警有關,當然跟基礎疾病的輕重更相關。龔作炯建議,現在要建立一個預警的評價體系,以便能更早、更主動地干預,才能降低病死率

▼25名死亡病患的一般臨牀特徵。(圖/翻攝《medRxiv》)

研究人員梳理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今年1月14日到2月13日期間25例死亡病例,分析其臨牀記錄、實驗室檢查結果和肺部CT結果。

25個死亡病例中,男性10人,女性15人,患者平均年齡爲71.48±12.42,病程在6天到15天之間,所有患者均死於呼吸衰竭,這表明肺部是新冠病毒的最主要靶器官

所有患者都有基礎病,其中16例有高血壓,10例有糖尿病,8例有心臟病,5例有腎臟疾病,4例有腦梗塞,2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有惡性腫瘤,1例有急性胰腺炎

除了肺部,死者的器官損害有心臟、腎臟和肝臟。在死者最後一次檢查中,有17例白細胞總數升高,18例中性粒細胞計數升高,22例淋巴細胞計數減少。

▼大陸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圖爲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治療患者。(圖/路透社)

90.5%的死者發生了PCT(降鈣素原)水平升高,PCT是細菌感染的診斷標誌物。死亡前CRP和SAA升高的比例分別爲85%和100%,這表明死亡患者存在嚴重的炎症級聯反應。CRP是炎症指標,它在宿主防禦入侵病原體以及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而SAA是一種血漿蛋白,可在炎症過程中轉運脂質

研究人員總結稱,年齡和基礎疾病是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最危險因素,細菌感染可能也是加快死亡的重要因素,營養不良在危重症患者中常見。

此前一項4021例確診病例的研究顯示,近半數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佔比47.7%,其中60歲及以上人羣佔26.2%;從病死率來看,60歲及以上患者病死率爲5.3%,明顯高於60歲以下患者的 1.4%,且多有合併症。此研究也印證老年人病死率更高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