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行人零死亡淪口號?北市交通安全元年遭疑預算不足

臺北市議員陳賢蔚12日對於淨寬不足改善提出預算質疑。(張珈瑄攝)

爲扭轉人行地獄惡名, 臺北市長蔣萬安上任後組成專案小組,喊出2024年爲臺北市 「交通安全年」,臺北市新工處12日赴臺北市議會工務委員會針對人本交通之行人空間改善計劃做專案報告,其中30公尺以上道路,若遇淨寬不足,會將變電箱遷移至停車帶或分隔島、消防栓下地、號誌燈杆也會移位,但議員質疑新工處未針對服務量能跟經費去做整體性專案規劃,無法因應後續問題的發生,同時改善作業做不完,根本不可能達到2050年行人零死亡的目標。

新工處數據顯示,目前30公尺以上道路共800多處淨寬不足,目前已完成291處檢討,民進黨臺北市議員陳賢蔚表示,「800多處很驚人」,現在還有將近一半沒有處理方案,若是未來加上12至30公尺、12公尺以下,臺北市數量會達爆炸性數量,質疑新工處未做長期系統性的研究跟處理辦法。

新工處表示,改善由設施管理機關來處理,後續像系統性的、周邊已經找不到位置可以移的,後續會評估做拓寬路形。

陳賢蔚表示,30公尺以上當然可以這樣做,要是隻有12公尺能拓到哪去,只能等都更,又回到現在的問題。你不能說編預算編個20年、30年,那2050年要怎麼行人零死亡,應該要針對量能預算去提出整體專案,才叫做交通安全元年,市長只能幹8年,8年後這800處還不知道有沒有做完。

民進黨臺北市議員林亮君表示,有接到民衆陳情人行道進行拓寬,有臨時人行道的設置,但是並沒有無障礙設施,如斜坡,造成輪椅族、娃娃車、長者使用時的不便,在道路行走上險象環生,希望在未來要把無障礙設施納入空間規劃,不要讓原本的好意造成市民困擾。其他像是綠色標線改爲實體人行道設置、高壓磚鋪設的品質都希望新工處可以改善和嚴謹處理。

民進黨臺北市議員趙怡翔表示,臺北市人行道凌亂,有退縮地、認養、公有、私有,市民傻傻分不清楚,先不說市容,對於品質、安全性、連貫性、公私分明等,都產生不少障礙。

對此,新工處迴應,早期人行道因不同年度設置的形式會不一樣,關於北市應要有統一的人行道樣式已在做初步研議,包括認養原則也做了修改,至少在公有人行道範圍可依照訂定的原則做要求,而退縮地會要求建商配合,使整體達到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