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士兵很重要啊

待他退下了,允熥喝了口茶,靠在椅背上休息,吩咐王喜道:“你去把梅殷、孫恪、張溫,罷了,張溫現在還生着病,就算不生病等仗打完了回京也是不管事的,你把梅殷和孫恪叫來,朕有話吩咐他們。”

王喜答應一聲,就下去了;不多時,梅殷和孫恪來到,對允熥行禮說道:“臣梅殷(孫恪)見過陛下。”

“起來吧。”允熥笑道:“朕剛纔雖然算不上累,但也覺得靠着舒服些,咱們也別講那許多禮節了,就這麼着吧,你們也坐下說話。”

梅殷和孫恪當然不會腦抽的指責允熥,那是一根筋的言官的做法,並且指證皇帝也得自己行的正坐的直才成。他們兩個都沒這設定,還是不討人嫌了。

他們二人又推讓一會,半邊屁股坐在了椅子上,等候允熥吩咐。

“孫恪,朕要在京城新設立一個衛所,算在中軍都督府名下,由你掌管。”

“是,陛下。”孫恪隨即問道:“不知此衛名目如何,編制幾個千戶?”

“名目,就叫做百夷衛,編制未定。”

“陛下,既然名目叫做百夷衛,那定然是許多蠻夷編入這個衛所,不會是京城本地人,那就需要安排他們的房舍;另外校場也是要預備的,不知道多少人,這些很難安排。”

“朕也知曉,但這個衛有多少人朕也無法確定,你就先按照五千人來吧,但營地附近要留有空地,預備擴建。”

允熥看孫恪疑惑不解的神情,又道:“雖說此衛名爲百夷衛,但編入本衛的將士大多都會是扶桑人,而到底會有多少扶桑武士願意來爲大明效力朕也不知曉,所以人數定不下來。”

“陛下可是因爲平章之戰中扶桑人表現神勇,起了招募他們的心思?”孫恪馬上猜到了。

允熥點點頭:“正是。這扶桑武士原來這麼能打仗,讓他們窩在小島上可惜了,正好朱恆實也願意招募其餘認識的人來爲大明效力,所以朕就設立這麼個衛所。”

“朱恆實?”孫恪疑惑。

“哦,朕既然打算重用他,就不能讓他頂着我來也這個名字了,所以賜姓名朱恆實。”允熥解釋道。

聽到允熥賜予我來也名字,孫恪忽然想到什麼,說道:“陛下,這我來也雖然是扶桑人,但也委實身份不明,況且前日竟然私自殺了胡漢蒼,未必能信得過。”

“況且允許他去扶桑國內招募武士,會不會引起扶桑國君不滿?也就是幾千個兵而已,爲了這小事讓扶桑國對大明心懷不滿也不好,恐怕耽誤了陛下在扶桑的謀劃。”

允熥笑笑,沒有答話。其一,我來也的身份他一個人知道就好,不必告訴其他人;其二,招募扶桑武士可不是小事,往小了說能夠大大減少大明將士的損傷,往大了說扶桑現在國家穩定很多武士沒有用武之地窮困潦倒,爲了活的好一些‘下海’當海盜也正常,他這裡招募一個武士就可以少一個海盜,省卻了水師不少事,對構造封建主義和諧社會和大東方共榮圈有重要意義。

孫恪還要接着說什麼,被梅殷輕輕拉了一下;孫恪也不傻,馬上住了口。

“梅殷,你要配合孫恪,將這些都預備好了。錢糧軍械的調配可不能疏忽了。雖然扶桑人大多自己帶刀,也要給他們準備許多。”允熥當做沒看到他們的動作,又道。

“是,陛下。”梅殷答應。

允熥又對此事吩咐幾句,話頭一轉道:“孫恪,既然你提到了朱恆實私殺我來也之事,朕就和你說一聲,你回去了也告訴李堅,朕不會追究他的罪責,此事就隱瞞下來,聲稱胡漢蒼是憂懼而死。”

“是,陛下。”孫恪答應。

允熥點點頭,馬上卻又說起了另外一件事情,這也是他找來他們二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孫卿,梅尚書,這次征戰安南,立功的將士很多,尤其是許多普通士卒也奮力爲大明徵戰,朕感受頗多啊。”

“帶兵打仗,將領當然非常重要,但也要手下有士兵才成。雖然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諸葛武侯打仗並非所長,但被他多次稱讚的晉宣(司馬懿)面對武侯也沒打過什麼勝仗,可見晉宣還不如武侯。”

“但武侯仍舊不能打敗晉宣,除了晉宣用兵謹慎外,也是因爲晉宣的兵比武侯要多許多,即使小敗也無傷大局,而蜀漢兵少,小敗就難以承受。”

“所以普通小兵也很重要。朕覺得不能隨便給幾個錢就把他們打發了。要認真獎賞纔好。”

孫恪與梅殷對視一眼,說道:“陛下,此乃正理,但如何認真獎賞他們?”總不能個個都封世襲的爵位吧,即使僅僅加封試百戶,二百多萬人,國家也會破產的。

“第一,從今年地方上選拔講武堂學生,也就是明年入學的人開始,各省推薦的人必須有三名普通將士出身的,三名千百戶出身的。”

“第二,嚴格評定功勞之制,確定各階武將的職責,不合職責的事情不再記功。朕舉個例子,比如一個指揮使親手殺了許多敵軍就不能記功,因爲親手殺敵在大多數情形下不是指揮使的職責。”

孫恪與梅殷點頭,但也不覺得這兩條會有太大的作用。之前朝代的皇帝也都做過類似的事情,重視提拔小兵、賞罰嚴格,但也只是因人成事,也就不免人亡政息,難以持久。

但等到允熥將第三點說出來的時候,他們二人都露出了驚訝的神色。

“陛下,這,這樣不妥啊陛下!”梅殷馬上說道:“陛下,若是給了普通士卒這樣的信物,民間恐怕會多事,也不好管束他們了。”

“怎麼不好管束?軍法不在其列,無妨;至於民間多事,得到信物的人都是衛所將士,平日裡也不許長出衛所,況且一份信物只起到一次用處,將士們也不會隨意浪費的。”

“可是,”梅殷還要再說,允熥卻不想聽了,說道:“朕意已決,無復多言,你們下去準備去吧。”

感謝所有訂閱的書友。

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第223章 讀書之苦與文采飛揚第1501章 蘇州驚變——緊急第456章 再至沙州第1703章 朱芳遠迎接天使第1113章 繼續談論第292章 過年了第460章 拜祭功臣廟第643章 國旗國徽第882章 終於要解決這個久拖不決的案子了第709章 有共同點的談話第1493章 蘇州驚變——獅子林的方向第327章 在講武堂聽到兩事第371章 打虎親兄弟第14章 允炆和藹,允熥發威第432章 來自軍方的證據第1106章 伊吾慶功宴——皇族宗室第1167章 曙光第591章 各自的上元節第1082章 歡呼勝利!第941章 日常的事情第954章 續婚姻第1357章 南洋風雨——新的地方第1467章 遲遲未到第1473章 對峙第1735章 發現海盜船第1199章 爲什麼一盤散沙第693章 海運和詢問(求訂閱!)第1681章 束手就擒第404章 目眥盡裂發盡上指冠第1085章 最強男人對話——放心早了第119章 兗州事件——問題第575章 回 道第1305章 徐家商議第93章 講武堂——允熥講話第1167章 曙光第5章 各自盤算第1478章 勠力同心第1733章 海盜們第1755章 開羅——潛入第1668章 還是讓你們人精的腦袋去想吧第2章 太子將死第1152章 接見鬼力赤第1173章 爲年後提前謀劃第583章 親人第1271章 教子第379章 兩地的變故(五)第1742章 賞賜與求賞第1788章 工業時代——法典第1798章 蒸汽機車與再觀察第226章 東西藩國第636章 各方折衝第1102章 伊吾之戰完全結束該封賞了第1297章 殿頭殿尾周農中間第457章 放鬆的年後第1030章 最慘烈的一戰——開始第1446章 對歐洲的謀劃—遠在西方第1532章 問允熥該怎麼做第1266章 想法第1439章 白蓮與內外王子第772章 大案——特別的時刻第169章 怎樣開海第974章 問題第1716章 朝鮮的‘終結’第1072章 決戰——差不多了第162章 撫慰第1366章 岱璇第285章 意圖去平江第783章 大案——李家的決斷第992章 關注點第684章 西域佛教第92章 講武堂——最後的準備第1097章 決死的差事第1316章 金融改革——兌換第157章 郡主第811章 戰安南——演講第25章 立儲之兆第516章 稅清氓第352章 得知真相第615章 奉先殿三年祭第1198章 金銀的作用第1176章 出乎預料的任用第1343章 漢洲攻略(十)第1516章 抓人第204章 彌勒佛第1018章 兩個文明的戰爭第283章 南洋之事第461章 首次拜祭英靈廟第1296章 爲什麼選擇騎馬第946章 初入市井第941章 日常的事情第788章 大案——物件第714章 安南占城第1534章 賜予《鑑文大典》第1673章 三日後第378章 兩地的變故(四)第1447章 攻略之前第1292章 蕭涌和昀蘊的心思第644章 精忠報國第176章 南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