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論跡論心

把六道旨意都寫完了,允熥讓宦官蓋上打印,隨即派人送到通政司讓人下。

今日的這六道旨意,都是給官員們福利的,雖然有的旨意和大多數在京官員沒什麼關係,但是他們也不會反對的。

允熥是不吝於給官員們些錢,或者說些好話的,反正現在一年的賦稅是官員工資的十好幾倍,多些也沒什麼。

允熥之所以下這六道旨意,並非是因爲對劉川處置嚴厲的緣故,而是允熥其實早就想過對於官員的制度進行改革、下這些旨意了,只不過處置完了劉川之後覺得也需要安撫一下,所以就在近日全部下了。不然就一個劉川,豈比得上這許多的詔令?

這六道旨意,迅被所有的文官所知。那些本來還在腹誹允熥對於劉川的處置太嚴厲,轉眼之間就有這麼多的福利下來了,大家頓時就不在關心劉川的結局了。

雖然幾名御史因爲物傷其類的關係,所以還是上了奏摺,但是也只不過是不痛不癢的,被留中也沒有人反覆進諫。當然這不僅是因爲允熥福利的緣故,也是因爲這本來在洪武朝就不是他們可以決定或者改變的事情。

這天中午,吏部考功司郎中潘仁接到了允熥下的六道旨意之後,對正在吃飯的尚書練子寧說道:“練尚書,陛下怎麼會突然這麼優待官員,難道是因爲對劉川御史處置的太嚴厲,所以……的緣故?”

練子寧說道:“怎會如此?科道官、知府、六部尚書、侍郎等官任免全由陛下做主,我等雖是吏部官員,但是也無權改變。”

其他的人也說道:“是啊,陛下怎會因爲那件事情就如此?這是說明陛下還是對咱們這些官員很重視的。”

又有一人說道:“說起來,和宋代相比,先帝對於各府學、州學、縣學確是不太重視,這些學校的教喻宋代可都是入流官的。……。”

潘仁看着話題離他預想的話題越來越遠,趕忙又歪樓回來對練子寧問道:“但是不管如何,對於劉御史的處罰太重了。不知道爲何陛下會處罰如此之重?練大人可知道?”

練子寧說道:“當時我也不在場,具體情境我也不清楚。只是後來聽卓敬說,大概是陛下說此人是欺君之罪,所以處置的嚴厲了些。”

吏部文選司郎中宋徽瞪大眼睛說道:“劉御史所言確有不實之處,但是算作欺君也太過了吧。”

練子寧掃視在場的官員,說道:“這個處罰很重嗎?此人進言不實,顯然有矇騙陛下之意,所幸陛下明察秋毫未被其矇騙。先帝在時,相似之事被流放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現在陛下只不過照先帝的例子處置,你們就說太過嚴厲,是何居心!”

是何居心,還不是因爲朱元璋死了,新的皇帝年紀還輕,又給了他們好臉色,所以就相對輕視一些唄!現在被練子寧戳破了心思,頓時一個個的心下尷尬,隨便啪啦兩口飯就去公房了。潘仁也隨大流回去了。

但是下午工作的時候,潘仁不時地就會和他人說起這件事情,並且總是不爲人察覺的引導他人琢磨允熥的壞處。不過今天允熥剛剛完了福利,效果不太好,但是潘仁並不氣餒,畢竟來日方長嘛。

下午六部尚書都來找允熥了。實封的事情大面兒上的說完了,但是細節很多。並且還有其他的事情。

比如工部尚書嚴震直說道:“陛下,這三位封國國君的王府,到底是他們自己修,還是朝廷給他們修?”

允熥答道:“既然是封國,那怎樣修王府、在哪裡修、何時修都是他們自己決定,朝廷不管。”

禮部尚書陳迪說道:“陛下,太祖皇帝的已安葬多時,封國之事也安排下去了,何時請各位未爲封國國君的殿下回封地?”

允熥其實不太想讓這些藩王中的大多數回封地的。但是這是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就連歷史上允熥當了皇帝那麼想撤藩的人都不敢馬上違背祖制,而是一個一個的除掉,所以允熥也不敢。

所以允熥說道:“過幾日選個黃道吉日就送各位藩王回封地吧。等禮部定下日子了,再來告知朕。”然後允熥又想起了什麼,說道:“讓周王世子留京。”

然後允熥又想起了什麼事情,說道:“所有藩王之子,年滿七歲的,均像太祖皇帝在時一樣,在京中統一教導。”

因爲兵部尚書現在無人,兼任左侍郎的陳性善又分身乏術,所以右侍郎景清是兵部主官。景清說道:“陛下,那以後分給幾位封國國君的衛所,俸祿和糧草是還是朝廷提供嗎?”

允熥想了想,說道:“英王和岷王的衛所,等到一切都預備好了,就讓他們自己負責吧;西北秦王的沙州衛,先一直提供下去,等到朕說停止的時候再停。”允熥是打算等到尚炳控制哈密以後在停止提供補給。

然後吏部尚書練子寧、刑部尚書茹瑺、戶部尚書齊泰也有其他的事情來請示允熥,允熥一一作答。然後等他們都走了,允熥批答摺子。等到摺子都批完了,天已經黑了。允熥留幾位官員吃了晚飯,返回後宮。

今晚是按照規矩在抱琴的宮裡。承乾宮中抱琴當然早就做好了準備,等允熥一進來就拉着朱文垚給允熥行禮。

允熥也伸手扶起她,說道:“朕說過幾次了,不必行大禮的。”

不過允熥雖然這樣說了,但是抱琴可不敢和熙瑤學。熙瑤是正妻,又有了兒子;她不過是其它嬪妃。

允熥大概也明白,所以說過去就得了,與抱琴、文垚進了殿內。

允熥先問抱琴:“你的手怎麼樣了?好些了嗎?”

抱琴說道:“不過是一個小口子,當不得陛下每日詢問。大概後天就行了。”

允熥說道:“可不要圖快,還是再多養幾天的好。”

抱琴讓侍女給允熥端上來一些點心,又說道:“前幾日宮裡新進了一些宮女,臣妾恰好現一名宮女的箏彈得特別好,所以就要了來。”

然後她轉身對一名年紀大約十四五歲、姿色俏麗的宮女說道:“紫妍,來,給陛下彈一曲舒緩的。”

那名宮女答道:“是,娘娘。”然後抱着箏放到專用的桌子上,彈了起來。

允熥從前世起,就很喜歡音樂,雖然他自己唱歌跑調,但是不妨礙他喜歡聽古典音樂。特別是中國的古典音樂,有的聽起來就能讓人心情完全放鬆下來,特別適合在緊張的工作間隙聽一聽。

此時音樂響起來以後,允熥眯着眼睛,一邊吃着剝好的瓜子,一邊傾聽。

半晌,允熥對抱琴說道:“這人箏彈得不錯,都快比得上你彈琴了。”抱琴既然以‘抱琴’爲名,也是從小練琴的。

抱琴把允熥的習慣都研究透了,知道他喜歡這種音樂,笑道:“陛下,紫妍的箏可比臣妾的琴彈得要好。等明日陛下再來了,臣妾還讓她給陛下彈奏。”

允熥說道:“可惜你的手傷了,不然你和她合奏一曲,肯定很好。”

抱琴說道:“過幾日臣妾的手好了,就和紫妍一起爲陛下彈奏。”

又過了一會兒,紫妍的箏一曲結束,又彈起了另一曲。抱琴看着允熥的心情不錯,說道:“陛下,文垚今年也三歲了,找個先生給他開蒙吧。《千字文》等再大些了再說,最少《三字經》、《百家姓》要背起來了。”

然後抱琴又馬上補充道:“還有武術也要開始學了。”她本人是不覺得皇子要學武的,但是允熥本人習武,她就也說了這麼一句。

允熥揉揉眼睛。這個時代的家長怎麼比後世的家長還要兇殘?前幾日熙瑤也說給寶慶、敏兒、思齊她們三個找先生開蒙,不讓她們總是這樣玩兒。這幫小孩兒週歲最大的也才三歲好不!

允熥對於教育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反對從小就死記硬背這些東西。《三字經》還罷了,《百家姓》並無規律,雖然也有韻律,但是連不成完整的故事,記起來很頭疼的。

允熥覺得,這個時候的孩子學習一下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死記硬背。當然,如果他們家是普通百姓,就指着聰明的孩子考上科舉改變命運呢,那也就只能硬背了,但是他們家現在不是不用這樣嘛。

允熥認爲,應該找那種最有耐心、最會講故事的人,一字一句的講《三字經》每一句的含義,並且講的生動活潑,讓孩子喜歡聽。最終讓孩子愛上學習,而不是爲了父皇的誇獎而學習。

所以允熥說道:“武術是得開始打基礎了。明日朕找幾名侍衛,也不必武術太好的,來教文垚練起來。以後文垚是要封國的,身體可不能不好。”

頓了頓,允熥又說道:“至於《三字經》、《百家姓》什麼的,幹嘛要背呢?咋們家又不是要考科舉,背這個幹什麼?”

“朕對於孩子的教育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明日起,讓文垚去乾清宮。朕要給他,和寶慶、敏兒、思齊她們幾個一起開蒙。”

抱琴驚訝的說道:“陛下親自開蒙?”允熥能不能教好啊?

允熥說道:“朕先親自開蒙。朕對於給孩子開蒙的先生是有特殊的要求的,一時半會兒未必能找到,所以朕先開蒙,等到合朕的要求的先生找到了,朕再讓先生教。”

雖然抱琴仍然對於允熥的教學十分的懷疑,認爲他未必能把孩子教好。但是讓允熥來教,文垚就可以每天見到允熥了,這對文垚可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抱琴忙不迭的答應着。

晚上抱琴服侍允熥。要說這幾名嬪妃,在牀上最和允熥心意的還是抱琴,有時候允熥都想着:“要是熙瑤和抱琴的優點合二爲一,那就太好了。”

====================================================

晚上,還是昨日劉川拜訪的那家庭院,昨日後來商討的那兩人又聚在一起了。

昨日後來進去的那個人說道:“今日我從練子寧口中探聽到了陛下嚴厲處置劉川的緣故了。”

另一人聲音低沉,說道:“喔,什麼緣故?”

先開口說話的人說道:“是陛下認爲劉川所言不實,有欺君之嫌,所以嚴厲處置他。”

藉着並不明亮的月光看過去,此人就是吏部考功司郎中潘仁。

聲音低沉的人說道:“原來如此。陛下可真是誅心吶。”

潘仁恨恨地說道:“自古以來,連聖人都說,‘論跡不論心’,陛下如此作爲,非聖君所爲,真是小人。”

聲音低沉的人說道:“咱們不是早就知道陛下是這樣的人嗎?”

潘仁說道:“那咱們現在該如何是好?”

聲音低沉的人說道:“說來奇怪,陛下具體做事並不如何出衆,但是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雖然他自己按照自己找到的辦法未必能把事情解決,但是他的辦法卻總是可行的。”

“就好像陛下之前見過類似的事情一樣。或許陛下在當皇太孫的時候,經常去民間,注意到了許多事情吧。”

“所以咱們做事,就找那些陛下一定沒有見過的事情。”

“至於其他的事情,就徐徐圖之吧。”

=====================================================

悊江行省寧波府海鹽縣,城外靠近海邊的一個小村子裡,幾名身體壯實的中年人聚在一起說話。

其中一人說道:“6老二,你的消息準麼?上滬縣真的要開海了?”

被稱之爲6老二的人說道:“怎麼不準?你自己不是也聽別人說了?如果不是要開海,前幾個月那麼打海盜爲什麼?這二年又沒有太多的‘倭寇’騷擾海邊的老百姓。”

另一人說道:“段老三,消息是準的,並且海盜清繳完了一批之後,馬上就要真的開海了。據說,上滬縣的縣令都給皇帝老兒上摺子了。”

段老三說道:“既然蕭老大都這樣說了,那我也就信了。明日,我就隨幾位一起去上滬縣探探情況去。”

第103章 應酬第1479章 囑咐第879章 視察軍醫所第104章 魚之有水第1141章 善後第76章 走進科學第1308章 反應第1417章 意外的訪客第1380章 書送瓦賽第685章 對蒙第332章 國子監與從北而來925章 殿試的題目第1734章 信心十足的李繼遷第1054章 最終決戰——猛獸夜襲番外3:分封制的變化第568章 命名與賞賜第406章 德州之戰——預料不到的意外第1167章 曙光第241章 國事家事第1338章 南洋風雨——分析第425章 建業元年的臘月第630章 驚奇和無衣第1700章 爲大家犧牲小家第1307章 張無忌第1538章 求娶第470章 對聯第62章 二十八日第600章 三家第611章 馬匹與徐第327章 在講武堂聽到兩事第8章 謹身殿大討論——一鳴驚人番外6:體育課的重要性第1729章 命名與敏兒的直覺第1687章 設立總督的緣故與昀芷第21章 重陽節——寶鈔之二第265章 突然的請求第534章 多方的關注第558章 從松江到杭州第1247章 允許勳貴經商?第1205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上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話第1461章 常家的想法第234章 事前準備不敢懈怠第490章 薛氏第697章 永問第687章 白帳第1019章 趕路第842章 佔領升龍城第1095章 更加瘋狂的計劃第1081章 沒品與出乎預料第195章 新位置第684章 西域佛教第1100章 戰烏魯木齊——死難第1406章 接見——歐洲的書籍第1252章 農業改革——試點第1514章 議論第213章 發福利第1458章 求封第1400章 點評與《古文尚書》第240章 蛛絲馬跡和蓋棺定論第137章 戰——初戰第957章 接連故去第1492章 蘇州驚變——親情與籌錢第1710章 抓到你了第52章 ……陰謀——搏番外10:挑刺的報紙第926章 場地乾清宮第970章 數理化基礎第990章 第二個目的第1068章 決戰——百夷衛上陣第1054章 最終決戰——猛獸夜襲第1779章 格致院視察——驚訝的張學熙第686章 徹底湮滅的蒙古歷史第939章 鑄炮第819章 戰安南——登陸第1433章 打架與緣故第914章 後宮都是聰明人第977章 兩地第540章 昀芷微服與宣錦衣衛問話第716章 新錢第1323章 風雨,前奏第114章 鳳陽與兗州之前第152章 追悼第1032章 最慘烈的一戰——守住了第87章 講武堂——地理課先生第385章 與平叛有關第1371章 吉哈諾與克拉維約的對話(下)第1514章 議論第1551章 印度之戰——對策第880章 是急是緩第407章 德州之戰——生擒第1276章 赦免和規矩第8章 謹身殿大討論——一鳴驚人第548章 高科技產業園區第1315章 金融改革——金本位第326章 現行的制度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1192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神使第225章 皇家學堂第448章 徐家四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