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田賦高了?

茹瑺說道:“怎會是我樂觀。雖然陛下即位之後重立四輔官,並且其中兩文兩武,可以看出陛下要維持文武平衡;但是陛下自己或許都沒有感覺到,兵部仍然在文官手中,衛所的糧草補給、武將的承襲、功勞的賞賜,還都要兵部過一遍手續,實際上仍然是以文御武之策。”

“當然,這也可能是權宜之策。我做出類似判斷的依據就是,陛下自即位以來對於文官大動干戈,但是對於武將卻沒有任何變動官制的舉動,並且連一絲一毫的跡象都沒有。”

“當今陛下做事,一向是謀定而後動。早在太祖皇帝駕崩之前,陛下就派人傳各地的僧道進京;早在太祖皇帝駕崩之前,陛下就和別人商議過分封之事;早在太祖皇帝駕崩之前,陛下就已經透露過要重修《元史》、編纂書籍;早在太祖皇帝駕崩之前,陛下就已經按照四輔官的方略在處理朝政。”

“而現在陛下對於軍隊卻無一絲一毫的改變的風聲,可見最近不會有什麼動作。”

茹瑺這一番話一說,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一直沒有言的李慶說道:“我在地方不在朝堂之上,或許看事情比諸位要清晰一些。”

“當今陛下雖然仍然維持太祖皇帝的文武平衡之策,但是現在並非是開國之時,只要天下沒有大戰,等這些開國勳貴先後過世之後,文必然會壓在武之上!”

=======================================================

允熥當然不知道有人在孜孜不倦的分析他的想法。當然,它即使知道了這件事,並且聽到了他們的分析,也只會付之一笑。此時的人怎麼可能完全猜透他的想法呢。

接下來幾天,允熥還是上午先上朝。因爲七月初一定下了‘仿周封國’之策,所以今日大家的注意力都改到了這件事上,雖然大體的事情昨日都已經決定了,但是還有人揪着一些細節或者禮儀的事情糾纏不休。

所以沒有人盯着允熥、尚炳他們與宗教之間的關係了。允熥聯想起後世的輿論控制:想要人們快忘記一件事情怎麼辦?就是製造另一件很大的事情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過去。轉移話題此乃操控輿論的不二法門。

允熥在批答摺子的時候也鬆了口氣,終於不用把很多摺子看完以後,留中不了,不僅浪費時間還還惹得文人不滿。

允熥下令相關部門開始準備實封事宜,尚炳等人整日的泡在‘有關部門’,研究具體的實施細節。

但是在關注封國的事情熱度還沒有過去的時候,就有不少的人開始渾水摸魚了。

七月初四,在成堆的關於封國的進諫摺子中,允熥現了這樣一封摺子。

摺子的作者叫做劉川,官位是御史。他在摺子上寫到:‘……,江、浙之賦獨重,且蘇、鬆準私租起科,致使民生疲敝,……,天下所無也,請陛下予以減免,官田、民田賦稅當與他地類同。’

允熥知道早晚會有人提出削減江、浙一帶的賦稅的,因爲這裡的賦稅一直是全國最高的。

大明的賦稅是很低的,北方地區和部分南方地區,官田畝稅5升3合5勺,民田畝稅3升3合5勺;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官田畝稅1鬥2升,民田畝稅8升5合5勺。

蘇、鬆、湖、常、杭五府的田賦最高,官田1石左右,民田3鬥5升到6鬥。

朱元璋制定的田賦顯然是經過了仔細推敲的。依據每畝地糧食產量、一年幾熟,大部分地區官田的畝稅大約是三十稅一,民田的稅率還不到三十稅一。

江、浙五府官田的稅率大約是1o%到15%,民田的稅率也不過是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而已。

允熥對卓敬笑道:“卓卿你過來看看這個摺子。”

卓敬起來,接過摺子看起來。允熥等着卓敬大概看完了,說道:“這個劉川我還不知道他是哪裡人,但是總逃不過是蘇、鬆、湖、常、杭五府之人。他是在以爲朕是不食五穀之人吧。”

“江、浙五府的賦稅單看之下的確較高,但是他們怎麼不提江、浙五府的糧食畝產多少!江、浙五府一年兩熟,每畝地打得糧食遠多於其他的地方。按照其他的地方課稅,呵呵。”

“還說什麼民不聊生,即使現在這種稅賦,每畝地百姓剩下的糧食也遠遠多於北方之地。若是江、浙五府民不聊生,那北方百姓豈不是早就餓死了?”

“當年先帝遷江、浙五府的百姓至鳳陽、京城等地,江、浙五府的百姓每戶佔有之田地,並不比其他地方少多少,還要低稅,這是明晃晃的欺君啊!”

早在允熥開始說話,其他四人聽到允熥的話就也豎起耳朵聽起來。聽到一半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也就知道這名官員的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是他們聽了允熥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之後,頓時大驚失色。因爲允熥很少打誑語,所以他們以爲允熥要治這名上摺子的人欺君之罪,這可是死罪。

所以陳性善馬上說道:“陛下,雖然此人所上之摺子不合實情,也略有私心,但是治以欺君之罪是否太過?”

暴昭也說道:“陛下,此人雖然言語不實,但是稍加處罰便好,怎好治以欺君之罪。”

允熥只不過是一時失言,但是看着兩位大臣的極力反駁,但是感覺不舒服:你們兩個人都不是江、浙五府的人,又是我親自提拔的官員,怎麼還這麼爲這人說話?還不是文官官官相護!

所以允熥決定處置的嚴厲些。他說道:“既然此人如此憂心國事,並且秦王弟急需官員,那就把他貶爲沙洲衛經歷;正好他是正七品,經歷是從七品,只貶了一級。”

允熥這樣重的處罰他,還有原因是他是御史。雖然允熥說了廣納雅言,但是對於御史也無好感。御史這個官職,最初設立是爲了設立一個單獨的監督官員的機構,但是在每一個朝代,甚至政治還算清明的時間,都會變成官員之間政治鬥爭,甚至黨爭的工具,基本上起不到監督官員的作用。

允熥覺得錦衣衛比御史好用多了,只要不給錦衣衛審案、抓人的權力,作爲一個監督機構還是合格的。

在場的官員頓時感覺處罰太重了,但是當暴昭想要再行勸阻的時候,卓敬馬上拉住他。卓敬和陳性善跟隨允熥的年頭久了,知道允熥既然已經下了決心,是勸阻不回的,爲了不讓暴昭和允熥鬧僵,趕忙阻止。

第205章 勸諫第845章 安南士紳第24章 重陽節——最後:藍常密會第221章 三年守孝第579章 舅爺第1448章 印度攻略—提出第692章 西南雜談第1799章 文垣的北巡第217章 爲何讀書第1494章 蘇州驚變——推脫第687章 白帳第908章 安南事情完結第1525章 見面第1074章 決戰——包圍與中心開花第1092章 血色——冤有頭債有主第128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四)第270章 飛快的革新第1017章 帖木兒的演講第1309章 下一代該成婚了?(五千字章節)第660章 攻緬——破阿瓦城與傷員第二百章 定西域王第1334章 南洋風雨——下一步第1546章 印度之戰——軍械第1704章 絕對不正常第1654章 巴布納——阿洪國第1763章 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第280章 心得第614章 道路和回京第1657章 巴布納——圍攻第856章 南定——提要第1009章 出發前的準備——視察第1761章 蘇伊士截殺第1529章 小武則天第399章 朱榑異變第325章 兩個皇帝的心思第580章 正派國舅第649章 糧典婿第109章 熙怡入宮第1157章 追與逃第743章 講武堂和過去的麪館第260章 鍊鐵第338章 出嫁與江浙第1215章 徐府省親第572章 進剿女真第1237章 真正的學校——開學第1375章 忽悠伯魯涅夫斯基入職第494章 對番國與會試放榜第847章 贊儀領兵第414章 勸降第1491章 蘇州驚變——開始第224章 皇家之人第386章 朱壽與出嫁第1511章 驚訝的敏兒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第1702章 金家人的奇思妙想第5章 各自盤算第770章 大案——刺客?第1147章 如同,如果第848章 終於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第1300章 爲什麼要推行簡體字第511章 再吩咐與見駕第842章 佔領升龍城第1354章 南洋風雨——各自的想法第575章 回 道第1232章 敏兒和賽兒第1454章 銀行業第1249章 解釋第752章 南巡——隨軍商人第56章 ……陰謀——重點第410章 德州之戰——關鍵第507章 秦淮第911章 必須不能守寡(補昨日欠更)第397章 青州城(一)第1766章 氣數已盡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第1212章 在人市第840章 升龍第124章 兗州事件——線索第734章 武鄭敏瑤舉蘭福第488章 貢院第704章 晚會第547章 再次清查第547章 再次清查第654章 岷王——舞蹈第1683章 屠戮與生擒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1702章 金家人的奇思妙想第1556章 印度之戰——目的第571章 朝鮮勞動力第317章 內宮貪腐案(一)第116章 兗州事件——分析第756章 南巡——來到廣州第825章 戰安南——爭論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答覆本章說與其它第45章 武德衛第1149章 談笑,之後轉折第578章 南洋功臣第1679章 攻打德里城第1751章 奧斯曼皇帝的想法與文坻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