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超長的朝會

允熥也不廢話,先把昨日的幾件事情一一吩咐下去,之後就說到:“諸位愛卿,今日,朕要定下這封國之制。”

下邊的大臣沒有猜到讓親王們來幹什麼的,都驚訝不已。

但是允熥沒有時間來等着他們,示意春輔官張溫來主持這次會議。這種很多人蔘與的會議,沒有皇帝親自主持的道理,都是指定一名大臣主持,不到必要時候皇帝是不會說話的。

有幾名反對實封番國的大臣再次表達了自己的反對之意,然後允熥讓他們都出去了。不支持封國的人留在這裡幹嘛。剩下的人,都是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對的人蔘與討論。

要確定封國制度,先要確定的事情就是——禮。‘禮’的意義是定尊卑,封國與中央到底是什麼關係,封國國君與帝國的皇帝是什麼關係,封國國君面見皇帝行何禮等等,都包括在內。同時,‘禮’也包含以後藩屬國與中央帝國的權力與義務。

‘禮’這一部分耗時很長,是耗時最長的一部分,因爲需要制定的東西太多了。

先確定是封國的名義。最終決定以‘尊皇攘夷’爲名義,加封皇族王爵爲封國國君於邊地,名義上的主要責任就是教化蠻夷。

這個旗號抄自春秋時期的齊國,之後爲東方好多勢力所採用,通俗易懂,所以採納。

同時允許封國立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五穀之神,在華夏只有立了社稷纔算是立國。並且從朱氏家族中單獨立宗,以允熥一系爲大宗,世代承襲皇帝之位;以其他各系爲小宗,世襲封國國君或者親王之位。

其次確定了封國國君相當於親王爵,儀同親王不變。但是沒有規定一定只能加封親王爲封國國君。

然後再次重申嫡長繼承法,並且強調先嫡後長,嫡長子爲第一繼承人,庶長子的繼承順位在所有嫡子之後。在有嫡子的情況下,除非嫡子造惡甚多,經中央皇帝批准可以立庶子以外,其他情況只要有嫡子就必須立嫡子。

然後需要確定的就是封國與中央的關係。這一部分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麻煩的部分。

先確定封國也是一個國家,但是不是獨立的國家,是從屬於中央政權的。初立一國以及國君的繼承,都必須得到中央皇帝的冊封,否則無效,諸侯可共討之。但是皇帝也不能無故罷去封國國君的國君之位,必須依照規定,具體規定容後製定。

隨後確定了朝見制度。以西域之地偏遠,准許國君五年一朝;雲南之國和東北之國俱三年一朝。朝見必須封國國君,或者確定的儲君爲來朝見。路上的開銷依據周禮由封國負擔。並且封國國君朝見,必須進貢貢品。皇帝回賜相當於貢品價值、或者價值出的賞賜。

然後是中央與封國的權力義務。封國方面,主要義務就是教化蠻夷,其次在中央之國有令之時,出兵隨同中央之軍征討不臣。還有其他的一系列的義務,就不詳細說明了。

權利方面,世襲封國國君之位,並且除左右王相由中央任命之外,中央不得干涉封國其他的事情。封國遭遇進攻,中央應該負責保護封國。

同時,依照周禮,給予封國國君冊封世襲侯爵、伯爵的權力,不得冊封世襲的公爵,並且冊封世襲的侯爵、伯爵需上報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纔算完成。但是可以自行撤封。

同時,中央有權在封國冊封世襲的侯爵、伯爵,並且這種中央冊封的侯爵、伯爵,封國國君不經中央同意,可以廢掉世襲的侯爵、伯爵本人,但是無權削爵。找其宗族內其他人繼承爵位。

允許封國國君冊封世襲的官職,類似於世襲千戶之類的,不需中央批准,可以自行冊封、撤封。

然後確定的是封國與封國之間的關係。所有封國,不論大小,不論與中央大宗的遠近親疏,均是平等之國。大國不得欺壓小國,不許擅自代行中央帝國的權力。……

封國之間不許開戰,如有糾紛,請中央裁定。若是一個封國擅自攻打另一個封國,皇帝有權撤銷主動進攻的封國,或者更換封國國君。同時需要保護封國不亡;若是亡國,中央有義務幫助其復國。不過允熥覺得這一條他活着的時候應該用不上。

在確定封國權力時候,方孝孺說道:“陛下,依據周禮,封國之事,所有官職均爲封國國君任命,中央不得干涉,今何以由中央任命封國王相之職?”

允熥雖然嘴上說的是依據周禮來封國,但是實際上主要依照的是漢初冊封子侄爲王的制度。在允熥看來,封國不制衡一下是不行的,所以依照漢文帝的制度由中央任命左右王相。

允熥的心思大多數大臣都心知肚明,並且周禮確實是非常不符合現在的情況無法完全依照,所以沒有異議;結果昨天才在蜀王府裡接到聖旨,今日纔有權上朝的方孝孺提出了異議。

不過允熥早有準備。韓王朱鬆說道:“方中書,天下誰能無錯?若是一國之中之官員都爲封國國君所任命,那在封國國君和大臣想法有差之時誰能阻止國君一意孤行?遠在京城的皇帝陛下不可能很快知道的。”

“所以由中央任命王相十分重要,可以阻止封國國君的錯誤。”

允熥看着方孝孺陷入了思考之中,趕忙下令進入下一議題,不然要是讓方孝孺提出‘皇帝怎麼樣怎麼樣’的,那有的亂了。

然後決定封國國君除每幾年一次的朝貢之外,其它時間不得皇帝允許,不得離開封國。

同時規定了封國國君有對蠻夷之國開戰、停戰、會盟等權力。

他們同時討論了正式的國號。最終決定,秦王朱尚炳、岷王朱楩的封號不變,正式封國以後爲秦國、岷國;韓王朱鬆,因爲允熥一想到東北地區的國家叫韓國就很是膈應,然後‘原’與‘元’字又同音,最後允熥拍板就封爲英王,以後正式建國了就叫做英國。

嗯,允熥或許需要考慮給那個小島上的國家另起一個名字了。

……

以上所有的內容,雖然包括了部分制度建設的內容,但是都可以算作‘禮’的內容。

商討完了‘禮’,之後就是制度建設了。而制度建設最早牽扯的就是封國的位置和地盤。

尚炳的地盤是沙州,然後他可以自由的向西進;朱鬆的封地是開原城,然後他可以自由的向北進。

朱楩雖然也可以自由的向西、向南進,但是雲南的地理位置太偏了,又都是崇山峻嶺,到底封那裡可不好決定。

允熥自己思考了半天,最終決定,不給朱楩大理府,而是把金齒軍民指揮使司給他爲府。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就在今天的保山一帶,大理國時期得到開,人也不少。

金齒以西、以南的地方,緬甸宣慰使司,孟養宣慰使司,麓川平緬使司,孟定府,也全部交給朱楩。

然後就是官制了。左右王相已經說過了,由中央任命,從二品,左王相爲武將,右王相爲文臣。並且均可以開府治事。

仿京師六部設立六廳,主官稱之爲僕射,從三品;副官稱之爲謁者僕射,從四品。廳下設司,官稱之爲典令,正六品;副官稱之爲典丞,從六品。

地方官,因爲現在條件所限,基本上只能設立縣一級行政單位。允熥提出:“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諸位王叔、王弟又是教化蠻夷,地方官之制暫且擱置。”然後就擱置了。

另外允熥還在封國設立了類似於翰林院的教導儒學的機構,但是這些機構實際上並不重要。

說完了官制,就是選官制度了。允熥這次是獨斷專行了一會,要求各封國必須設立科舉,並且封國的科舉稱之爲鄉試,功名爲舉人,與中原的舉人完全相當,也可以參加中央的會試。但是允許自行確定考試內容。

允熥打算改變會試的考試內容和形式,考實用的東西,力爭使封國的舉人也不至於吃虧,不過具體怎樣改還沒有確定。

允熥認爲,要想讓封國的子民認爲自己還是明國人或者‘華夏人’,必須維持頻繁的交流,讓人才可以相對自由的流動。所以允熥下令功名相等,並且允許中原的舉人、秀才去各封國求官,封國國君也可以任命沒有官職在身的、沒有爵位在身的任何一個人爲官。

不過每個封國有名額限制,以防封國國君以封官爲名,呼啦啦拉走一幫人,結果到了封國當不了官,還是幹本職工作。等於是以封官爲名拐騙人口。

允熥反對大批量拐騙人口,少量拐騙就罷了。但是他宣佈以後如果各封國需要,可以把流放犯人全部流放到封國;並且他們需要人口可以和允熥商量,允熥會酌情考慮遷徙。不過他還是希望封國國君能用優厚的條件吸引那些敢打敢拼的人主動去封國。

除了人才交流以外,保證認知的統一必須維持文化,特別是文字的統一。好在這方面漢字十分有優勢,就算是生拆偏旁部另組成一個字,比如大明後期的很多藩王,新出現的字也會被認爲是漢字。

而不像日耳曼蠻族攻陷羅馬以後,借用拉丁字母隨意組合,就成爲了不同的文字。英語中的‘he11o’和德語中的‘ha11o’是差不多的意思,只差一個字母,就成了不同的語言。

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制度,但是都是一些細枝末節了。這次討論持續了一整天的時間,一直到晚上太陽西下才結束,中午的午飯大家都是對付着吃的,並且吃完了午飯以後馬上轉移到了謹身殿繼續進行討論。

等到最後一個事項討論完畢,張溫宣佈今日的朝會正式結束,大明的封國制度也正式確立了。

第913章 對戰程朱理學(二)第995章 談到逸聞趣事第1550章 印度之戰——先消滅後治理第379章 兩地的變故(五)第535章 初到蘇州第965章 工業第285章 意圖去平江第1737章 索科特拉島大海戰第271章 處置與公租房第1454章 銀行業第1239章 真正的學校——答疑解惑第1712章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第197章 爲帝初上朝第257章 從頭到尾第1409章 接見——託兒所第557章 我來也第1709章 驚天霹靂第1090章 血色——不忍言第278章 相第299章 人物太多好難選第1067章 決戰——懷來衛第1762章 與未婚妻同船第1157章 追與逃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與自己的想法第4章 靈堂和送行第559章 入城第679章 唵嘛呢叭咪吽第1362章 從兩輪到三輪第957章 接連故去第368章 濟南城破第1801章 天下佛教大會第1724章 和母親的對話第597章 寶安市舶司第1194章 封號與糧食第474章 第三次第1561章 印度之戰——驚喜第1043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兵力比第1319章 金融改革——錢莊總行會與新窩本制第34章 寶鈔戰爭——間隙第128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四)第1298章 薛熙揚的任用(五千字章節)第1067章 決戰——懷來衛第1056章 最終決戰——攻進大營第734章 武鄭敏瑤舉蘭福番外8:曾經十分悲慘的第915章 偶爾也有關心則亂的時候(補昨日欠更)第817章 戰安南——兩個民族第1076章 決戰——擋第276章 連帶處置第31章 寶鈔戰爭——立軍令狀第430章 案子開始第904章 反游擊戰與中毒第661章 攻緬——人口和規劃番外21:祭祀與許願第819章 戰安南——登陸第641章 李常問制第1191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襲營第1535章 重見陽光第307章 祖宗們第374章 遣將出徵第291章 家族宴第267章 腦抽(補週六欠章)答覆本章說第1281章 安排第1122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告一段落第1550章 印度之戰——先消滅後治理第1534章 賜予《鑑文大典》第560章 杭州事第47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麪館成爲了主要場景第765章 做夢第1338章 南洋風雨——分析第1680章 崩塌第1788章 工業時代——法典答覆本章說第338章 出嫁與江浙第1275章 三人第1033章 見到之後第1215章 徐府省親第1240章 真正的學校——繼續解惑第682章 威信和武藝課第1457章 怎麼猜到的和爲什麼要猜第39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文英的提醒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821章 戰安南——斷後第324章 北向探索的人選第879章 視察軍醫所第78章 有人出城第884章 巫蠱問案(一)第643章 國旗國徽第231章 比武第1045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路上視察第203章 昊天玉皇大帝第180章 突發事件第627章 安秦李薛第69章 春和殿紀事第1509章 菜市場與捉拿第1417章 意外的訪客第361章 濟南城外第469章 坤寧宮夜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