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9章 文垣的北巡

“文垣,”允熥又道:“你可願意去其他衙門辦差?”

“兒子唯父親之命是從。”文垣心裡有些激動,但仍然這樣說道。

“難道你自己沒有想法?”允熥問道。

“兒子已在理番院爲官二年有餘,確實想去其他衙門歷練;但夫親安排兒子在哪個衙門歷練必定有用意,所以兒子聽從父親的話。”文垣道。

“既然如此,爲父就給你安排一個新的差事。”允熥笑着說道:“你應當知曉朝廷要在渤海灣的天津設立市舶司,爲父打算任命你爲市舶司副提舉,以張彥方爲度支院副使兼任市舶司提舉,組建天津市舶司。”

“在外地爲官?”文垣有些驚訝。他從未想過,允熥會將他派到外地爲官。

“就是外地爲官。”允熥道:“市舶司一年的關稅數百萬貫,而且徵收所需人少、收取又容易,是大明最重要的一筆稅賦,你十分有必要了解市舶司如何運轉;正巧爲父要設立天津市舶司,你親眼瞧着市舶司從無到有建立起來,見到許多商人前來貿易,看見收取一筆一筆稅賦,就知曉以後如何對待商人了。”

“兒子知曉了。”文垣說道。

“你在天津,不要隨意干涉張彥方做事。張彥方曾爲上滬市舶司第一任提舉,對如何組建市舶司十分熟稔,你瞧着他做就是了。”允熥又囑咐道。

“是,父親。”文垣又答應。

允熥又囑咐幾句,讓他退下了。

晚上在坤寧宮,熙瑤十分不解的詢問允熥:“前些日子你不是還與妾說讓文垣繼續在理番院辦差麼?怎麼又讓他去市舶司?而且還是在外地爲官?”

“這也是我忽然想到的。今日早朝我又宣佈了幾項改革,其中就有廢除海務院、設立度支院,將市舶司劃入度支院這一項。聽侍者宣讀聖旨的時候,我忽然想到:市舶司因收取許多稅賦十分要緊,文垣也應在這個衙門裡辦差,瞭解一番;正巧天津市舶司剛剛設立,文垣可以從頭到尾瞧着市舶司如何建立。”

“況且,市舶司往來人員混雜,又與在理番院見到的各番國使者不同,能夠讓他見識到更多不同的人,對他將來爲君也有好處。所以安排他去天津爲官。”允熥說道。

聽了這番理由,熙瑤用懷疑的目光看向允熥,允熥心中覺得委屈:這番話確實是實話,他真的是今天上朝時忽然想到派文垣去天津市舶司的。但即使解釋熙瑤也未必會信,於是他也不解釋,只是看向熙瑤。

熙瑤和丈夫對視幾眼,沒有問出來,而是又道:“可若是李家的姑娘確實不錯,那文垣就要訂親,明年就會成婚,這個時候派他去外地爲官不太好。”

“他只在天津待半年多,臘月就返回京城,不會影響婚禮;訂親也不必他親自出面,他去天津不會影響什麼。”允熥道。

“夫君,妾不願文垣離開京城。”熙瑤見藉口被允熥反駁了,乾脆直接亮出自己的目的。“文垣現下只曾在理番院這一個衙門辦差,即使留在京城也有許多事情可學,未必一定要去外地,去市舶司爲官。”

“這不是正巧要在天津新設市舶司?”允熥道:“我不會多設市舶司,天津或許就是最後一個設立的市舶司,之後未必有能讓他從頭到尾瞧市舶司建立的機會,所以要讓他去天津。”

“而且還有一個緣故。”允熥又對熙瑤說了當初爲何決定在天津設立市舶司的原因,最後說道:“既然還存着鼓勵商人在天津開設毛紡織工場的心思,那曾在蘇州處置有關工場諸事的文垣正好與張彥方形成互補,適合做天津市舶司副提舉。”

“既然這樣,妾也不反對讓文垣去天津辦差了。但他在年底敏兒舉行婚禮前一定要返回;明年這許多婚禮,其中還有他自己的,可不能在外地。”熙瑤道。

“一定讓他在敏兒的婚禮前返回。”允熥答應。

幾日後,文垣啓程前往天津。此時天津市舶司尚未組建,張彥方等官員也在交卸手頭的差事,文垣到了天津也沒事做;不過允熥讓文垣這麼早啓程並非是讓他在天津閒逛。“文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萬卷書你已經讀過,現下缺的是行萬里路。正好你要去天津辦差,就從京城陸路前往天津,一路上看看各地奇異的風俗,也瞧瞧百姓的生計如何。”允熥對兒子說道。

“是,父親。”文垣趕忙答應道。

允熥又囑咐幾句,說道:“文垣,當年爲父爲皇太孫時,就曾沿着此路北巡,見識到了許多不曾見識過的事情,還,”說到這裡,他頓了一下才繼續說道:“與蒙古人打了一仗。你此次不會前往邊疆,不會與蒙古人打仗,但見識到許多不曾見識過的事情,知曉北方平民百姓之生計,對你將來爲君施政很有好處。”

“是,父親,兒子明白。”文垣又道。

“嗯,你下去吧。”允熥點點頭,最後說了一句。文垣又行了一禮,離開乾清宮返回坤寧宮收拾行李,明日一早啓程。允熥自己走回前殿,對一個舍人吩咐道:“擬旨,對當年卡廷之戰戰死之將士後人每戶獎賞錢百貫、綢緞一匹。”

‘陛下怎麼忽然又想起了卡廷之戰?’舍人一邊心裡琢磨,一邊擬旨。

允熥又派人去大都督府,詢問陳永華現下爲何職。大都督府的官員用了很長時間才搞明白陳永華是誰,忙派一名都督僉事入宮奏報:“啓稟陛下,李信男陳式現在金吾前衛爲百戶。”

“傳朕口諭,命其爲東宮侍衛,明日護送太子前往天津。”允熥道。

“是,陛下。”都督僉事抑住心中的羨慕之情,躬身答應。

都督僉事退下後,允熥看向北方,自言自語道:“陳興,我將你的兒子放在我的兒子身旁爲侍衛,而且沿着當年咱們一起北巡的道路北行,但願他們兩個,能有咱們二人的感情。”

第1705章 哈哈哈,潘金蓮初遇西門慶第1356章 南洋風雨——滿者伯夷國的結局第865章 在廣州過年(二)第389章 兗州城下第823章 戰安南——救第715章 攀登新高峰第906章 充分發揮價值第1805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印度的用處第604章 對西北衛所第1307章 張無忌第248章 龍潭第316章 調換文武官員第1334章 南洋風雨——下一步第1172章 漂的緣故第1684章 會有多少人第1424章 西方的新來客第518章 爲什麼第775章 醒來第350章 徐府與英王第256章 多疑第1456章 忽然變得‘自大’第438章 功高莫過救駕第552章 人選和人員到齊第760章 南巡——有關之事第116章 兗州事件——分析第142章 戰——新動向第477章 科舉改革(一)第783章 大案——李家的決斷第739章 色目後裔(完)——儒學第1553章 印度之戰——夜色第400章 齊王女第380章 囑咐大臣第508章 幻彩閣第1670章 有所忽略的分析第599章 初到寶安第793章 大案——延後第1337章 漢洲攻略(七)第442章 北巡——阿依努與更北第32章 寶鈔戰爭——戶部準備第686章 徹底湮滅的蒙古歷史第911章 必須不能守寡(補昨日欠更)第95章 一體納糧與攤丁入畝第205章 勸諫第1072章 決戰——差不多了第1374章 日心說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第278章 相第775章 醒來第397章 青州城(一)第1219章 軍事改革——五合一第1685章 行刑第1317章 金融改革——唐伯鶴的意見第856章 南定——提要第1406章 接見——歐洲的書籍第219章 技術發明第569章 扶桑船隊第541章 繼續召見第802章 瓊州事末開始第956章 英雄魂歸第572章 進剿女真第1109章 伊吾慶功宴——爲什麼厚賞第466章 逛上元燈會第773章 大案——生路在哪第32章 寶鈔戰爭——戶部準備第217章 爲何讀書第128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四)第1124章 傅安(一)第325章 兩個皇帝的心思第1791章 再次設立市舶司與另外兩件事第151章 在蒙古人崛起的地方第1745章 他老婆也不一般吶第522章 朱棣在南洋第1534章 賜予《鑑文大典》第354章 前夜第145章 卡廷——截第522章 朱棣在南洋第1713章 劍指……第978章 迎接拜訪第148章 卡廷第131章 三王齊至第439章 許久之前的南洋第一戰第1444章 對歐洲的謀劃—對卡斯蒂利亞第109章 熙怡入宮第934章 科學的開端——完結第1793章 選定張學熙第1103章 伊吾慶功宴——朝鮮扶桑第318章 內宮貪腐案(二)第1224章 軍事改革——尾聲第546章 審問出來第592章 蓄養奴僕第612章 滁州寧國第887章 奸細案的波折第626章 好馬第1058章 最終決戰——真正的目的第909章 禮儀完全忘在一邊第635章 冒險的商人第978章 迎接拜訪第1121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絲綢之路第388章 出征與陰謀第516章 稅清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