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8章 工業時代——法典

所以,“雖然碼頭工人行會也做惡事,但在朕看來利大於弊。尤其行會對付單個工人也是爲了行會內的工人着想,是爲自己人着想,更不應苛責。”

允熥繼續說道:“至於繅絲工場和紡織工場的機工都是女人,做不到碼頭工人打壓單個工人、工會難有用處之事,爲父覺得你想的差了。女人同樣可以阻攔其他女人上工,又不是阻攔男人。現下願意做機工的女人不多,難道工場還敢將她們都開除了不成?只要有人組織,工會也能起到用處。”

說完這話,允熥看了一眼文垣,見文垣沒有要出言的意思,繼續說道:“第四,就是修改《大明律》。用修改這個詞其實並不十分恰當,做法是將原本只有一本的《大明律》分成三部分,分別爲《刑律》、《民律》和《商律》。《刑律》內容爲懲處犯罪之行爲的,至於何爲犯罪,則是指犯十惡不赦之罪、殺人、傷人、偷盜、強搶等事。不過,若是偷盜,且偷盜的金額不多,可不認爲是犯罪,不歸《刑律》處置。具體何種做法算作犯罪,何種不算犯罪,《刑律》中會有確切條文。”

“《民律》則是處置犯罪之外的民間糾紛之律令,百姓所遇到的絕大多數事情都是遵循《民律》判處。刑民兩分後,民間不涉及犯罪的糾紛,不再判處刑罰,亦即不再處以打板子、珈號示衆等處罰,僅僅需賠償。至於《商律》,則是專門規定商戶做生意所遵循之律令,以及商戶之間發生糾紛時應當如何判處。”

說到最後這一條,將《大明律》一分爲三的時候,允熥心裡其實是很激動的。刑民不分是華夏古代法制的一個重要問題。一直到近代之前,民間糾紛都會判處刑罰,根據後世保存最完好、相關資料最多的《大清律例》規定,負債不償者,“五兩以上違三月笞一十,每一月加一等,罪止笞四十。五十兩以上違三月笞二十,……百兩以上違三月笞五十,……並追本利給主”。《唐律》也有規定:“諸負債違契不償,一匹以上違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備償”。

這樣的做法當然很好保護了債權人的權益,但對於債務人來說就是噩夢了。二十板子就能打死一個人,就算衙役動手的時候不照死打,也是幾天下不了牀。在古代一個壯勞力每個月都有幾天不能幹活,這樣持續幾個月,就是家破的下場,對社會穩定是不利的。當然,允熥之所以要刑民兩分,除了維護社會穩定,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會影響工商的發展。爲了促進商業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正好藉着這個時機刑民兩分。

至於《商律》,當允熥說出這兩個字的時候,腦海中想起的是拿破崙的話語:‘我真正的光榮不在於打贏了四十多場戰役,滑鐵盧會抹去人們對這些戰役的記憶;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卻的,它將永垂不朽。’

允熥制定的《商律》當然不會有這麼偉大,因爲他要適應現在大明的商業發展程度與社會氛圍,但作爲代替《法國商法典》成爲世界第一部專門商法的法典,也必定會永垂史冊,後世不管哪國人,只要是研究法制史、商業史的人都要研究《商律》。

“爹,您可還有其他的處置?”允熥正想着,文垣出言問道。

“父親沒有其他處置了。”允熥回過神來,說道。

“既然如此,兒子要出言詢問問題了。”文垣說道:“首先,是鼓勵工匠轉型成爲工場主或機工。機工就不必提了,兒子主要是對工場主有些疑惑。父親說讓他們合股開設小工場,從錢莊借錢購買機器和原料,但是如何避免他們被重利盤剝?剛實行的時日上上下下都有人盯着,錢莊或許不敢違背朝廷的命令,但過些日子就未必了。”

“另外,就算他們都合股開設小工場,或者都要做機工,原本開設工場之人擴大規模能接受這麼多機工,但工場生產的效率遠在一家一戶的工匠之上,綢緞、布匹的產量必定大增,增加的這麼多綢緞和布匹,都賣給誰?如何能夠賣的出去?這是兒子的頭一個問題。”

“兒子的第二個問題,是有關工會的。兒子當然覺得工會很好,但如何將其組織起來?難道是在朝廷中專門設立一個衙門,指導各行當設立工會?兒子覺得這樣做未必好。但不這樣做,想要成立工會將十分緩慢。”

“兒子的第三個問題,是關於將《大明律》一分爲三,分別設立《刑律》、《民律》與《商律》的。將刑民兩分後,欠債之人不會再被打板子流放,能夠避免百姓破家,有些好處;但若是某一家手裡有錢,但就是欠債不還怎麼處置?現下可以打板子甚至流放,他們害怕官府不敢不還;若是不能打板子了,如何處置?”

“另外,單獨設立《商律》,兒子覺得沒有必要。《商律》條文不會多,完全可以歸入《民律》中,不必單獨設立。”

“以上是兒子的疑惑,還請父親解惑。”文垣道。

“不錯。”允熥又先稱讚了兒子幾句。除了最後一個將《商律》歸入《民律》的問題外,其他問題都很要緊,他本就想着若是文垣不問也要解釋的,現在他也想到這幾個問題問了出來,表明文垣的想法和他越來越接近了。

第1068章 決戰——百夷衛上陣第1468章 我喜歡誰?我喜歡你!第878章 胡朝的末日——束手就擒第1386章 合二爲一第981章 本第182章 匆匆返回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667章 攻緬——受卓蒲勃第1302章 簡化字最後第1305章 徐家商議第275章 改革與枉法第658章 攻緬——空虛的阿瓦城第1676章 哪裡來的援兵?第1270章 兒女第1817章 大結局第1729章 命名與敏兒的直覺第352章 得知真相第1275章 三人第340章 繼續與下棋第997章 撒馬爾罕城的決策——提前開始第576章 封賞第1330章 南洋風雨——啓程第242章 不同的可能第1442章 對歐洲的謀劃—驅逐威尼斯使者與熱那亞的請求第1150章 分析動機第495章 殿試第1433章 打架與緣故第839章 多邦城——最後第668章 攻緬——勃固的起義第874章 要再大賺一筆第75章 常母密談第1275章 三人第284章 獨眼狼第457章 放鬆的年後第138章 戰——兩邊第331章 改科舉與國子監第1071章 決戰——騎兵第1110章 伊吾慶功宴——被動與主動第828章 多邦城——調兵第1548章 印度之戰——白死?第1556章 印度之戰——目的第1151章 會見前第71章 寶鈔戰爭——蘇州問題第573章 巧合敵襲第379章 兩地的變故(五)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話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1076章 決戰——擋第1313章 準備第173章 張彥方第1247章 允許勳貴經商?第607章 公主的後續第915章 偶爾也有關心則亂的時候(補昨日欠更)第837章 多邦城——繼續猛攻第1770章 高興的利奧諾爾第395章 燕軍人第1474章 下旨第927章 選擇這麼一間屋子接見他們兩個的緣故第1077章 決戰——烈士斷腕第769章 大案——中邪第739章 色目後裔(完)——儒學第687章 白帳第1212章 在人市第1301章 簡化字與標點符號第1378章 禮物第238章 楊任來滬第300章 抱琴與朱模第1017章 帖木兒的演講第440章 南洋的其它思緒第846章 安南士紳(二)第1711章 瘋狂的決定第1470章 大吵第1424章 西方的新來客第966章 大家過年快樂第779章 大案——招供第1149章 談笑,之後轉折第1206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下第1409章 接見——託兒所番外3:分封制的變化第832章 多邦城——預備第1755章 開羅——潛入第372章 燕周浙第120章 拿人第786章 大案——其餘的人犯第812章 四王第485章 天檽黑卡退位第1388章 會面三件事第1298章 薛熙揚的任用(五千字章節)第7章 謹身殿大討論——開始第1121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絲綢之路第1304章 徐家的‘危機’第993章 樣子第172章 投奔第1323章 風雨,前奏第1062章 決戰——踐踏第767章 大案——衝着誰來第753章 南巡——擴散第1427章 長大第201章 定年號第1037章 鐵門關之戰——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