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海

老朱接過奏摺一看,封面上寫着:《請開海禁》。

是的,允熥在洪武最後一年終於開始要提議開海了。允熥是特意壓倒最後一年開海的。因爲這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不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用中國傳統的方式來進行是可以的,並且因爲會有很大的阻力正好要老朱的雷霆手段來進行。

但是開海不同。沿海的百姓、大多數商人都盼望着開海,所以不會有什麼阻力。並且開海之後採用什麼方式來治理通商口岸、收取關稅很重要,現在是定規矩的時候,把規矩定好了以後就方便多了,而讓老朱來定規矩允熥很怕收不上來多少稅,所以特意挑在洪武最後一年。

允熥在上書上請求開海的最大的理由就是:‘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爲利往。’他在上書中寫道:“自唐以來,販運私鹽皆是死罪,但販運私鹽屢禁不止,皆因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爲利往而。今陛下平抑鹽價,又許商人運糧至北邊以得以販鹽,是以私鹽甚少。”

“海貿與鹽相近,但陛下卻不許開海、僅許藩國朝貢,何其與販鹽相差之遠也。今不許海貿,則沿海之人爲求暴利必私自出海,甚至勾結倭寇犯邊。由此觀之,當允許商人通商,則海邊平靖,倭寇消弭。”

允熥講的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現在大明的藩屬國大約在三十個左右,與後世永樂中的七十多個國家不能比——當然允熥認爲藩屬國不多是好事——每年朝貢來的東西不算多,但是有很多東西都是富人或者老百姓需要的東西,比如象牙等奢侈品還有胡椒等香料。

所以根據供需關係決定,販運這些東西的利潤極大,允熥記得後世看到過資料,有些奢侈品的利潤率能達到百分之一千。按照馬克思《資本論》的分析,資本家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敢幹任何事情,所以不開海‘海盜’肯定禁不絕。

後邊允熥還附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允熥建議先設立試點通商口岸,待制度完備之後再推廣到全國其他的沿海省份。試點地區當然選擇的是上滬縣。

允熥選擇上滬縣的原因有二:第一,上滬縣離着京城很近,從龍灣渡出港沒多久就能到上滬縣,便於管理:第二,上滬縣的地理位置太好了,扼守長江入海口,又處於華夏海岸線的中間,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幾乎是不可替代的。

而其他的後世因海而行的城市允熥認爲都是可以被替代的。宋代的通商口岸在泉州,後世則在廈門,不也沒有任何不適嗎?

允熥還建議把上滬縣改爲歸屬應天府管轄,成爲京城的第九個屬縣。現在上滬縣的百姓可能會爲此高興,但是等到以後了商人就會痛罵政府的這一舉措了。

老朱看了兩遍,然後對允熥說道:“有件事情和你說,爺爺並非是不知海貿賺頭極大。爺爺許各國朝貢,雖然封賞極厚,但是把他們朝貢的東西賣出之後其得利還遠在封賞之上。”

“並且若是允許海貿,則必然興起勢力極大的大海商,這些大海商動輒成千上萬人,名爲大明之民但不服官府管束,並且勾引百姓不安分守己,甚至有人在海外自立一國,是朝廷大患。相比之下,海寇反倒是暹粒之疾。”

老朱制定種種制度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大明江山永固,所以深切的意識到了海商對大明的危害。但是問題是老朱的政策也是不能長久成功的。

一個國家,如果全國都是中產階級,於農村爲自耕農,於城市爲小業主,則國家是最穩定的。但是隨着人口增多土地兼併是必然趨勢,除非老朱長生不老。

而老朱無法長生不老的情況下只能把多餘的人遷徙到別的地方。而向東南亞遷徙百姓有海商的幫助則事半功倍,甚至他們把遷徙的百姓據爲己有自立一國允熥也不怕,反倒是支持,不過必須迎朱氏子孫爲王。哪怕只是一個牌坊,也要立着。

如果東南亞地區遍地都是朱家人爲王,就像歐洲的安茹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溫莎王朝這些名字不同但是實質上都是一家人的王朝似的,哪怕全是牌坊,即使中原的大明崩潰,也沒有人敢隨便廢了牌坊,不然其他的國家就有名正言順的藉口來打你。相比之下,立着牌坊反而花的錢少。更何況不可能全是牌坊的。

所以允熥說道:“爺爺,所以要對他們嚴加限制,科以重稅,並且在上滬縣制度完備之後在沿海設立多個通商口岸,讓不同地方的人都有海商,並且當在海上推行‘推恩令’,凡是擁船在多少料以上的海商,其主家死後,嫡長子可繼承多數財貨,但是當把船隻平分給所有的兒孫。應當下令在所有的口岸張貼‘推恩令’,如有人來申告家主不執行推恩令,官府給他做主。”

海上推恩令也就是在官府執行能力強的時候有用,等執行能力弱下來就沒用了。不過允熥提出這一條本來就是暫時性的,所以無礙。

“並且即便不允其行商,他們也會走私,我大明數萬裡的海岸,處處可以出海,禁不住的。”

“並且以後孫兒打算把一些叔叔封到南洋,有叔叔們在,定可保住南洋在我大明的治下,定可讓海商不能不服朝廷管束。”

允熥說第一點的時候老朱微微點頭,說第二點的時候不太在意,但是允熥說了最後一點之後老朱的眼睛亮了,說道:“不錯,南洋諸島地方不大人不多,就算是封出去也不至於能對抗中央。”

不過老朱又說道:“但是已經臣服的藩國不可侵擾,爺爺在《皇明祖訓》中定爲不徵之國的藩國不得侵擾。我大明泱泱大國,豈能言而無信。”

允熥猶豫了一下,說道:“孫兒記住了。”

老朱不在乎在南洋佔了多少土地,他對這個沒有概念,他同意實封自己的子孫的目的是保全他們,並且讓秩序穩定。見到允熥答應了,並且老朱仔細觀察以後是真心答應的,說道:“爺爺同意開海了。剩下的事情你去辦吧,章程弄好了和我說說即可。”

第1700章 爲大家犧牲小家第1756章 開羅——‘說服’他們第192章 初議分封——叫三王第1529章 小武則天第1707章 世子,世子第509章 官員勳貴第1752章 炮灰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636章 各方折衝第22章 重陽節——齊泰夫妻第12章 兩個爆點第833章 多邦城——開打第1404章 醫生的名字與偉大的豌豆第976章 第一次商議第660章 攻緬——破阿瓦城與傷員第1237章 真正的學校——開學第797章 廣州人的反應第437章 宣府城外的獵戶第1227章 抵達周王府的路上第452章 接見使者——南洋、西洋第1320章 金融改革——爲什麼第24章 重陽節——最後:藍常密會第1470章 大吵第1074章 決戰——包圍與中心開花第474章 第三次第1522章 回賜第966章 大家過年快樂第65章 充分準備第1337章 漢洲攻略(七)第1233章 去講武堂的路上第1296章 爲什麼選擇騎馬第279章 段家與視察第1093章 血色——報了第1175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1458章 求封第1177章 演戲第1302章 簡化字最後第1796章 又有進展第567章 新生宗室與二次北巡第835章 多邦城——各種意外第886章 奸細案——公開第788章 大案——物件第653章 岷王——孟養第367章 濟南城中的官員第449章 二十八個番國第41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休息一下第1271章 教子第448章 徐家四姐妹第1446章 對歐洲的謀劃—遠在西方第1803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漢洲局勢第261章 監局只見第363章 哀嚎第1369章 歐洲的反應第1267章 七月第1763章 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第1022章 守城——林琛第1399章 李案的終結第104章 魚之有水第1719章 初談進兵蘇伊士第49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半面館半皇宮第1041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轉換地方第1771章 提前放出風聲第1427章 長大第1100章 戰烏魯木齊——死難第90章 除夕宴第579章 舅爺第255章 想法和英靈第350章 徐府與英王第670章 攻緬——殺第47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麪館成爲了主要場景第1539章 答應第255章 想法和英靈第1300章 爲什麼要推行簡體字第1069章 決戰——百夷衛的驚人戰術與上直衛第1764章 做好迎接洶涌議論的準備第996章 玉佩第1460章 爵位改革——對勳貴第1021章 **主義第1490章 如何對付傳教士第433章 二次抓捕第966章 大家過年快樂第77章 兩個相關第976章 第一次商議第597章 寶安市舶司第1287章 西方課先生第1130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絲綢之路北線的擴展第138章 戰——兩邊第1092章 血色——冤有頭債有主第1338章 南洋風雨——分析第860章 南定——死人第1076章 決戰——擋第597章 寶安市舶司第68章 四名太監第161章 祖制第1312章 船與人到京第722章 不約而同——城外的襲擊第855章 南定——前夜第352章 得知真相第1094章 僥倖逃脫的人第165章 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