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祖陵

又過了幾天包括朝鮮使臣在內的大多數藩國貢使都回國了。這時允熥終於想起了一件事,一件在這個年代非常重要的事情。

正月初十五的晚上允熥正與熙瑤說話,熙瑤說道:“殿下,今天我孃親來宮中看我,說起今年我爹爹帶着族人去祭祖,想把祖上的墳墓修整一下的事情。我於是給了一千貫寶鈔,又以你的名義賜予了一百兩黃金來祭祀。”

允熥因爲她是給自家人賞賜,也沒有什麼,說道:“這些事情你自己辦了就好,薛家也是我的岳家,多賞賜一些無妨。”但是允熥說完了,忽然覺得自己好像是忘了什麼事情。

熙瑤見他這個樣子,知道他是在想回想些什麼。於是說道:“殿下可是聽了我的話想起了些什麼?”然後思考着說道:“難道是祭祖?還是修墓?”

允熥聽到修墓兩個字想起了自己忘了的事情是什麼了,是重修祖陵的事情!

允熥親了熙瑤的臉一下,說道:“真是多謝你提醒了!”然後起來要穿衣出去。熙瑤紅着臉讓宮女進來服侍。

允熥穿好了衣服,帶着王喜等人趕忙拜見少見的、不在處理摺子而在乾清宮逗孩子玩的老朱。

允熥給老朱行完了禮,未起身笑着對坐在老朱懷裡的小女孩兒說道:“侄兒見過姑姑。”

寶慶公主奶聲奶氣的說道:“平身。”然後老朱和允熥都笑了。

老朱又逗了寶慶幾句,然後說道:“乖,回去和你母妃睡覺去吧。”寶慶答道:“好。”然後由她的母妃抱着回了自己的宮殿。

老朱正色對允熥說道:“有何事這個時候來見我?什麼急事?”

允熥說道:“並非是很着急之事,但是非常重要。是有關於祖陵之事。”

老朱聽到這話變得非常嚴肅,說道:“祖陵怎麼了?”

允熥說道:“孫兒這次去北巡,拜祭祖陵的時候,覺得祖陵的位置不是特別的好。然後孫兒在路過兗州的時候,因爲用到了白雲宮的玉璣子,所以順便讓他去祖陵看了地勢。”

“玉璣子道長後來在河難開封與我相見,訴說祖陵的地勢不是很好,若要大明江山永固,最好還是另行選址爲好。”

老朱說道:“他真的這樣說的?”這祖陵地勢好不好也就只有老朱家的自家人能說了。

允熥肯定的說道:“確實如此。”

老朱說道:“因爲此地卻是當年我祖父和曾祖故去之地,所以未敢移位。當年也有人說當地的地勢不算是風水寶地,但是……,想必是當年的那些人不敢說實話。”

允熥說道:“雖然地宮已經修完,但是修建祖陵的時候並未動祖先的陵墓,只不過是埋進了衣冠,並且整個陵墓並未完工,所以還可另行選址建造祖陵。”

老朱雖然到了晚年不願意大動干戈,但是事涉祖陵不敢不重視。聞言說道:“爺爺馬上派欽天監的所有人,還有京城道觀的得道真人去當地查看地勢,如果真的不好,再讓他們另行選址建造祖陵。”

允熥雖然並不信什麼鬼神之說,也不相信改了祖陵地址就能讓大明江山永固,但是他不希望在多少年以後祖陵面臨被淹的危險,所以支持老朱的舉動。

老朱也是說幹就幹,馬上讓人把欽天監的人都叫過來了,然後當面分配任務,讓他們明日一早就出。

老朱又心神不寧地拉着允熥說了好一會兒的話,然後直到困了才讓允熥回去。

===========================================================

北平城,燕王右衛兵丁的住坊的一個院子的一間屋子裡,右衛的百戶孫紹抱着自己的孫子一直不撒手。他的妻子劉氏說道:“瞧你,得了個孫子就高興成這樣,天天抱着不撒手。我看要是兒媳婦這次生了雙胞胎,你連吃飯都吃不了了。”

孫紹不理他接着逗孫子。逗了一會兒可能是累了,問道:“兒媳婦現在怎麼樣了?”

劉氏說道:“緩過來了,能自己吃飯了。”

孫紹說道:“那好。”說着放下孫子,對劉氏說道:“你隨我進去,我有話要問她。”

劉氏問道:“什麼話?”不過邊問着邊掀簾子進去了。

兒子孫睿在燕王右衛爲兵,家裡就這麼幾口人。譚緯兒正在牀上休息,見到公爹婆婆走了進來,直起身子問道:“公爹婆婆有什麼事兒?”

孫紹等坐好了問道:“緯兒,我就這麼叫你了。前幾個月,當今皇太孫殿下和寧王殿下、谷王殿下來北平的時候,那幾天我記得你一反常態,連屋子都不出,並且那幾天診脈也沒有什麼事兒。而其他的時候都沒有這樣事情。”

“我一開始並未將你那幾天不正常和幾位殿下的到來想到一塊兒,但是之後我反覆琢磨覺得那幾天只有這幾位殿下到來與平日不同。”

“你又是京城人,並且知書達理一定不是普通人家出身的人。然後我這幾個月一直旁敲側擊的打聽關於這幾位殿下的事情,然後打聽到皇太孫殿下有沒事兒出門在民間轉悠的習慣。”

“把這些事情都連起來之後,我想也不必我說什麼了吧。之前你在懷着孩子,我怕驚擾了你;現在你已經生完了孩子,我敢來問你了。你到底是什麼身份?”

劉氏在一旁聽着丈夫的話都嚇住了,嘴張的大大的合不起來。譚緯兒卻笑了出來。

然後她說道:“公爹真是聰明,只當一個百戶可惜了,其實公爹可以給殿下當侍衛統領的。”

“既然公爹已經問道這兒了,我只能說了。我是先懿文太子的次妃呂妃的手下宮中女官,呂妃娘娘犯了事以後陛下要將我等全部賜死,我當時正在宮外,僥倖逃過一劫,然後隨着他人來了北平。”

“再然後就是我跟着來的那家人給我找夫家,把我嫁到了咱們家來。”

第70章 寶鈔戰爭——應天府誤事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1165章 未遂的造反第1417章 意外的訪客第226章 東西藩國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538章 昀芷之言與寶慶之語第428章 下線遁第91章 允炆救母失敗第106章 婚禮第1777章 第四件事與李泰元求見第1429章 聯姻與打通航路第1539章 答應第482章 鎮守臺灣第46章 再至麪館第1096章 血戰烏魯木齊(一)第315章 齊夜話第192章 初議分封——西域現狀第67章 濟州島養馬番外18:一分兩半的拂菻第131章 三王齊至第256章 多疑第1281章 安排第1519章 發現番外19:奇怪的問話第1159章 供述與返回第676章 看病與舊人第109章 熙怡入宮第115章 兗州事件——開始第209章 超長的朝會第79章 下鄉進村第1389章 教徒與意外的點評第1473章 對峙第1028章 最虛弱之時第977章 兩地第1451章 孩子—解惑第978章 迎接拜訪第1800章 護衛統領與拜見朱榑第963章 鋼鐵廠第1318章 金融改革——勳貴們第322章 後續發展第617章 榮譽感第1521章 勸說第179章 準備,出發番外3:分封制的變化第1388章 會面三件事第1411章 接見——自行車第1147章 如同,如果第1365章 誰決定第1019章 趕路第919章 初議改封孔氏第1218章 軍事改革——開始第1786章 工業時代——文垣的意見第695章 不必上朝上學的早晨第109章 熙怡入宮第216章 梅殷夫婦第567章 新生宗室與二次北巡第67章 濟州島養馬第382章 安與郭與徐第1521章 勸說第197章 爲帝初上朝第1415章 李家——驚呼第1062章 決戰——踐踏第1738章 出人預料的變化第170章 砸玻璃第1761章 蘇伊士截殺第645章 鐵紀鐵第1776章 解釋二三事第63章 舊的結束第184章 醒來第1443章 對歐洲的謀劃—熱那亞的解釋和原因第725章 探望和兩蒙古人第1357章 南洋風雨——新的地方第1141章 善後第1364章 不同的想法第458章 答謝很久之前的救命之恩第424章 驚動後記第783章 大案——李家的決斷第971章 年輕人第1731章 兒子要走了很傷心第160章 祖陵第449章 二十八個番國第1007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下)第835章 多邦城——各種意外第101章 玻璃第202章 小說家第646章 衛徽第113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哦,漢人也曾經是白人?第1188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瘋狂的商人第576章 封賞第375章 兩地的變故(一)第473章 親子第500章 不大不小的動作準備第1489章 路遇色目——前因後果第271章 處置與公租房第1259章 翻開新一篇第84章 講武堂——預備第1334章 南洋風雨——下一步第1508章 蘇州驚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