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

“殿下明斷!”聽到文垚的話,張輔馬上笑道。

“孤算是被你坑了,若不能順利打下諾阿卡利,孤少不得會被藍將軍責問。”文垚也說道。不過雖然他如此說,神情卻十分輕鬆,顯然並不真的擔心打不下諾阿卡利。

張輔又呵呵笑了兩聲,出言道:“殿下,臣以爲今日是正月十三,等將士們過完元宵節後正月十六日出兵攻打諾阿卡利最爲穩妥。”

“嗯,”文垚正要答應,忽然想到什麼,說道:“不,張相,應當正月十五當日出兵攻打諾阿卡利城。”

“殿下?”張輔疑惑地問道。後續將士集結完畢與藍珍等將領趕來南哈迪亞島還得過十幾日,完全沒有必要爭這一兩天。

“張相,孤並不是爭這一兩日。而是擔心沙阿有所防備。”文垚說道:“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不僅我們知道,孟加拉人也知道,而我軍兩萬人馬已經抵達南哈迪亞島之事沙阿同樣知曉。雖然戰爭尚未開始,但我軍處於攻勢、孟加拉人處於守勢雙方都能做出判斷。既然如此,沙阿即使知曉大明還有人馬要來,但也不會覺得咱們這兩萬人會待在南哈迪亞島等着後續人馬趕來。而正月十五日之後的一日是非常適合用兵的日子。”

“孟加拉人會注意到這一點?”張輔有些疑惑的說道。

“他們要與整個世界,整個星球最強大的國家打仗,怎會不在意?”文垚笑道。交戰雙方如果實力相差懸殊,弱勢一方必定會研究強勢一方的所有文化習俗儘可能找到自己能利用的地方,比如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和敘利亞利用猶太教的贖罪日發動戰爭;而強勢一方未必會研究弱勢一方的文化習俗。當然,強弱是相對的,北越比米國弱的不是一點半點,但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國際局勢背景下,米國仍然非常重視北越,認真研究越南人的文化習俗。

“殿下說的不錯,與大明相比,孟加拉國確實只是弱國;雖然大明只派了不到十萬人馬,但仍比孟加拉國將士爲多,沙阿研究大明習俗也十分正常。而且常年在孟加拉國做生意的大明商人也不少,雖然因戰爭臨近他們已經撤走,但曾經被大明商人僱傭的當地人應當會記得大明子民的習俗,沙阿若是有了解大明習俗的心思定然能夠了解。”在腦袋中想了一下,張輔覺得文垚說的有道理,稱讚道:“殿下真是聰慧。”

文垚笑了笑,沒有說話。這並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而是他父親告訴他的。允熥當時還對他說,“此事你不必告訴旁人是爲父的想法,要說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有助於樹立你的威望。”文垚知道這是父親對自己好,父子之間也沒必要搞那些虛頭巴腦的事情,就答應了。但面對張輔他還不好意思承認,只能不做聲。

“既然要在正月十五日突襲諾阿卡利城,也爲迷惑沙阿,前一日與元宵節當日一定要張燈結綵,表明要爲將士過節,留一萬人馬駐守南哈迪亞島,派出另外一萬兵馬突襲諾阿卡利即可,必能成功。”張輔又道。

“張相說的不錯。就這麼做。”文垚道。他們二人又商議幾句,隨即吩咐文臣武將準備起來。

……

……

大明曆正月十六日,達卡城。

“明軍昨天忽然出兵攻打諾阿卡利城?”法赫爾丁·穆巴拉克·沙阿略有些驚愕的說道。

“是,蘇丹。”他面前從諾阿卡利城一路逃回來的將領魯格曼·汗十分害怕的答應一聲。沙阿身材高大,與屬下的大臣說話常常面帶笑容,不擺架子,似乎非常寬宏大量;但只有他們這些一直在沙阿屬下做事的人才知道沙阿對於犯了錯誤的人處置有多麼嚴酷。魯格曼·汗一想到沙阿處置之前幾個犯錯將領的方法,就忍不住渾身顫抖。

沙阿完全沒有在意魯格曼·汗的顫抖,他只是轉過頭看向身旁一位長相類似於南洋居民的人說道:“哈立德,你不是說元宵節是明國十分重要的節日,明軍不會在這一天出兵麼。”

“昨日的元宵節確實是明國十分重要的節日,我並未欺瞞蘇丹。昨日傳回來的消息,也確實是明軍在準備過節。”被他稱爲哈立德的人立刻說道。他是馬來人,因爲明國在南洋執行的對天方教的壓迫政策,他從馬來半島逃到印度,輾轉幾次定居在達卡。明國的使者團與沙阿談判不成,終止談判撤走後,沙阿知道戰爭不可避免,馬上在全國境內搜尋對大明瞭解的人。他本想找幾個從大明出來的商人,但大明商人一是覺得沙阿肯定打不贏,二是因爲當地人的習俗、長相與大明也不同,不願爲他服務,在使者撤走的同一日也一道離開。沙阿不敢強行留下,只能讓他們都走了。但瞭解大明的人還是要搜尋,就找到了這個曾經在大明加封的王爺治下生活過兩年多的哈立德。

“昨天傳來的消息確實是明軍在準備過節。”沙阿嘀咕一句,又問魯格曼·汗:“襲擊諾阿卡利的兵馬有多少?”

“前後出動大約一萬人。”魯格曼·汗想了想,回答。

“我想我猜到明軍的想法了。他們利用我們熟知大明習俗、覺得他們不會在重要節日出兵的想法,一面假裝過節,一面令一半軍隊做好準備,在這一天出其不意打諾阿卡利城。”沙阿分析到。

“蘇丹明鑑!”在場衆人紛紛說道。一是爲了拍沙阿的馬屁,二也是因爲覺得他的猜測是正確的。

“既然明軍是突襲,諾阿卡利城的軍隊也只有不到五千人比出動的明軍要少,這次我就不追究你的責任了。但你也不能留在達卡城內,儘快返回從諾阿卡利城潰退的軍隊駐紮的地方。”沙阿又對魯格曼·汗吩咐道。

“是,蘇丹。”魯格曼·汗鬆了口氣,聽沙阿又吩咐幾句後退下,但沒有離開這間宮殿,而是坐在了後排的椅子上。

“明軍利用計策成功取得了戰爭開始後的第一個勝利,但這不算什麼。”沙阿站起來走到宮殿中央,對衆人說道:“本來,因爲咱們孟加拉國海岸線很長,又都是肥沃的平原,明軍能夠攻打的地方太多,憑藉我軍的總兵力根本不可能將整條海岸線都守住,而明軍則可以集中兵力攻打任何一個地方,所以首戰失利本來就在預料之中,只是這次明軍損失比預估的要小一些而已,但我軍的損失也不大,不值得驚慌。”

官員都沒有說話,但對沙阿的話沒有異議。初戰失利確實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因明軍派出一萬士兵在諾阿卡利城登陸,所以我命令駐紮在拉卡珊與賴布爾的軍隊南下,爭取守住麥傑迪,即使麥傑迪已經被明軍奪取,也要阻止明軍繼續北上。這兩地的士兵也有一萬人,算上麥傑迪的士兵與從諾阿卡利潰逃出來的人,即使明軍兩萬人全軍出動,也能擋住他們。”

Wшw▪ TTκan▪ c o

“當然,這兩萬人並不是此戰明軍兵力的全部。根據從馬來半島傳回來的消息,此戰明軍出動的兵力大概是八萬至九萬人,而且其中雖然有戰鬥力不強的阿拉幹人等明國的番國的士兵,但也有來自明國本土以及蘇藩的強大軍隊,總體來看戰鬥力不會弱於我國。而我軍即使處於守勢,但因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也至少需要十萬士兵。而現在只有八萬士兵,所以要馬上再徵召兩萬人。”沙阿穩定了官員的情緒後,卻並馬上討論如何應對明軍,而是說起了再徵兵的事情。

“蘇丹,再徵召兩萬人,讓總兵力達到十萬,是不是太多了?”一位官員出言道:“明軍雖然戰鬥力強,但我軍也不弱,或許用不到這麼多軍隊。而且供養這麼多士兵的耗費太大了。”

“十萬人不多。”沙阿道:“馬希爾,你可能忽略了,我們不僅要同明軍作戰,北方的國家也要防備。雖然都是真主的信徒,但他們未必不會趁着這個機會南下奪取我國的土地和人口。所以至少要有十萬人,如果戰爭進行的不順利,還要再徵兵。”

“至於供養軍隊的耗費,咱們孟加拉國是整個印度最富庶的地方,也不會比明國最富庶的地方差,倉庫裡的糧食還有很多,擁有足夠十萬士兵的糧食與軍餉數年的糧食,不用擔心。”沙阿對這一點非常自信,而且他說的也是實話。孟加拉地區一直到近代還是非常富庶的地方,被有些西方學者認爲是當時全球最富裕的地方。沙阿自從當年趁着帖木兒出兵南下沉重打擊了德里蘇丹國的時機自立爲蘇丹後,這十多年沒打過大仗(打阿拉幹不算大仗),國庫還充盈,十萬人還養得起。

“蘇丹說的很對,是我有些事情沒有想到。”馬希爾馬上說道。

沙阿點點頭,又說了幾句有關征兵的細節,之後與官員們談論起如何應對明軍的進攻。“雖然明軍奪取了諾阿卡利城,看起來是要從這裡北上,但東方人是非常狡猾的,他們善於在戰爭中使用各種計策,或許這次仍然只是在使用計策,試圖將我軍主力吸引到諾阿卡利附近,之後利用他們強大的水師將軍隊運送到其他地方。我軍水師戰鬥力不如明軍水師,不能利用水路運輸軍隊,陸路又沒有水路快,明軍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優勢一點一點打敗我軍。”

“所以不能將所有軍隊都派過去,我剛纔派出的一萬多人已經足夠了。等到明軍後續士兵趕來在大陸上登陸後,根據他們的動向再出兵。”

“蘇丹,這樣確實穩妥,但主動權會一直在明軍手中,而且我軍無法給明軍造成足夠的損失。”另外一人又道。

“曼蘇爾,此戰的目的就是逼退明軍,只要能讓明軍認爲不能取得勝利,主動退兵就達到了目的。”沙阿說道。

“蘇丹,這樣做我認爲不太妥當。”曼蘇爾說道:“明軍因爲之前打敗了帖木兒,這些年來也戰無不勝,名聲都傳到了整個印度,大家都認爲明軍是全世界戰鬥力最強的軍隊,蘇丹您的做法也會加劇人們的這種想法。這樣一來,士兵們從心裡懷着對明軍的擔心害怕之情,不能發揮出全部戰鬥力;而明軍士氣高昂,能發揮出全部戰鬥力。對我軍十分不利。而且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我軍如果始終沒能取得一場勝利,對明軍就會越害怕,士氣也會越來越低,發揮的戰鬥力也會越低,被明軍打敗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有一隻軍隊被明軍擊潰,肯定會導致戰爭不利。”

“所以我認爲,必須取得對明軍的一次勝利,殲滅或擊潰一部明軍,提升軍中的士氣,降低明軍的士氣。”曼蘇爾最後說道。

“這個道理我也懂,但怎麼殲滅或擊潰明軍一部?”沙阿問道。

“蘇丹,現在不是正有這麼一個機會?”曼蘇爾見沙阿要採納自己的計策,更加激動地說道:“明軍雖然有八九萬人,但其中大多數都並沒有趕到孟加拉,現在所面對的明軍只有兩萬人。馬上派出主力軍隊南下攻打奪取諾阿卡利城的一萬明軍,我軍兵多明軍兵少,此戰必勝。”

“這!”沙阿聽了他的話,一時不知道該說什麼,他從未想到過這一點。但他在腦海中想了一會兒,覺得曼蘇爾的想法很有道理。現在明軍大部尚未趕來,他在短時間內擁有兵力優勢。前幾天明軍都窩在南哈迪亞島上,他有兵力優勢也沒什麼用,但現在他們登陸了,他就能利用暫時的兵力優勢重創明軍,不僅能夠打破士兵對於明軍戰鬥力的神話,也能繳獲一批明軍的先進軍械,有利於之後的戰爭。

“曼蘇爾,就按照你說的做!”沙阿也不拖泥帶水,馬上吩咐道:“命駐紮在達卡、拉賈巴里、……等地的軍隊全部向諾阿卡利集結,我要集中七萬軍隊,一舉消滅明軍,奪回諾阿卡利城!展現主的信徒的榮光!”

“是,蘇丹,我們將執行您的命令,真主也會保佑我們戰勝異教徒!”在場的官員都站起來大聲說道。

第二五零章 兄妹出宮第1788章 工業時代——法典第720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江州第310章 內藩與外藩第441章 北巡——扶桑第85章 失常的人第209章 超長的朝會第233章 平衡和育人第914章 後宮都是聰明人第55章 ……陰謀——誤事第1789章 工業時代——文垣的爭論與差事第372章 燕周浙第773章 大案——生路在哪第704章 晚會第211章 田賦高了?第1716章 朝鮮的‘終結’第1088章 內亂第113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哦,漢人也曾經是白人?第1031章 最慘烈的一戰——累第612章 滁州寧國第327章 在講武堂聽到兩事第88章 造訪齊泰家第566章 回京宣旨第372章 燕周浙第970章 數理化基礎第1763章 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第30章 寶鈔戰爭——計算的投入第1034章 祭奠與論功第271章 處置與公租房第1086章 梟雄之死第660章 攻緬——破阿瓦城與傷員第102章 考試第317章 內宮貪腐案(一)第1447章 攻略之前第1665章 巴布納——伏擊第213章 發福利第201章 定年號第1044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親征第959章 景川侯府與國子監第96章 爺孫相處——第二次第1134章 甘州城之危第1489章 路遇色目——前因後果第569章 扶桑船隊第1035章 鐵門關第1421章 大喜之極與大悲之極第542章 詳情與集市見聞第535章 初到蘇州第117章 兗州事件——調查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關東第775章 醒來第1346章 南洋風雨——三寶壟守城第866章 捷報第528章 高燧婚禮第1661章 巴布納——人死如燈滅第1005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上)150章 挖坑第1171章 繼續調查第195章 新位置第866章 捷報第409章 德州之戰——防彈衣第649章 糧典婿第1363章 吃飯第1724章 和母親的對話第707章 安南使者第844章 治傷第579章 舅爺第870章 同樣的過年第699章 說第154章 宣府最後一件事然後回京第114章 鳳陽與兗州之前第859章 南定——糧草大營的對戰第124章 兗州事件——線索第489章 胥史第777章 解惑(二)第102章 考試第530章 找誰商量第211章 田賦高了?第1722章 文坻第1242章 真正的學校——課程設置第1311章 張家議論第368章 濟南城破第408章 德州之戰(四)第353章 徐南青後記第676章 看病與舊人第83章 告一段落第643章 國旗國徽第600章 三家第1047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三)第1409章 接見——託兒所第612章 滁州寧國第7章 謹身殿大討論——開始第1089章 血色(一)第88章 造訪齊泰家第1054章 最終決戰——猛獸夜襲第111章 朝鮮之事第1094章 僥倖逃脫的人第882章 終於要解決這個久拖不決的案子了第122章 偶遇羅貫中第1563章 巴布納——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