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0章 五城學堂講課

“陛下。”陳繼行禮道。

“陳卿,覺得朕教授的如何?”允熥笑道。

“陛下,陛下所講授自然不錯,臣適才在窗外看,所有學生都十分認真的看着講臺,沒有一人走神,可見陛下講授之好。可臣斗膽妄言,爲何向學生們教授這些?”陳繼說道。

此時允熥自然是在五城學堂,而且剛剛教授完一節課。這是他在五城學堂教授的第七節課,前六節課陳繼聽了一會兒後雖然覺得皇上的觀點有些奇異,可畢竟是十分有用的東西,課後沒有提出異議;可今日這節課的內容他認爲實在無用,忍不住向允熥提了出來。

允熥神色不變,淡淡的說道:“愛卿覺得朕今日教導他們的無用麼?”

“陛下,雖然今日陛下教導學生們的是有關火銃之事,可就算學生以後爲將,又何須知曉火銃能夠發射彈丸的,原,原理?”

“臣從未當過將領,若是用兵打仗臣自然不敢妄言;可建業四年出征安南,去歲出徵西域,臣蒙陛下恩典跟隨前去,見識過將領如何指揮。在臣看來,他們只需知曉火銃的射程,如何使用火銃才能起到最大用處即可,爲何還要知曉發射彈丸的原理?”陳繼躬身說道。

其實在他看來,作爲統兵大將,連這些東西都不需要知曉,只需要知曉火銃兵的優勢和劣勢,能夠確定何時將火銃兵派上戰場即可;但他想了想,覺得允熥任用將領大多從基層逐漸向上升,最少也會擔任千戶一段時間,所以就將那些也列入了將領應當知道的事情。可他仍堅定的認爲不需要知道原理。

“愛卿說的不錯,身爲統兵將領,確實不需知曉;可身爲大都督府總裝備部的官員,就需要知曉這些。”

“即使僅論火器,也有千萬種可能的變化,不同的工匠提出的改進方向都彼此不同。大明雖然富庶,但也沒有足夠的錢財將每一個工匠提出的改進方向都嘗試一遍,這就需要總裝備部的官員選擇出有益的改進方向。”

“可若是掌管此差事的官員對火器能夠使用的原理完全不知曉,如何能夠判斷出哪一個工匠說的法子是有益的?是以他們需要知曉原理。”允熥說道。

“陛下所言自然有道理,可這五十名學生,會爲總裝備部官員之人有多少?臣斗膽妄言,至多有二三人罷了,甚至可能一人都沒有。火器的原理,完全可以在他們即將去總裝備部爲官之前大略說一說,不必此時教給他們。”陳繼又道。

“愛卿所言朕以爲有些偏頗。”允熥沒有生氣,仍然平靜的說道:“若是如愛卿所言,那學生們學習聲樂、書法又有何用處?僅僅因爲此乃孔子認爲應當學習之事麼?”

“朕不以爲然。朕之所以命令不論國子監、講武堂亦或是皇家學堂、女子學堂乃至五城學堂都要教授聲樂、書法,是因學習這些事物,能夠陶冶一個人的情操,使其成爲君子,至少不會成爲斗筲之人。”

“朕以爲,朕親自向他們教授的這些東西也有同樣的作用。朕並非是說使學生成爲君子,而是通過告訴他們火器的原理,教授給他們一種思考問題的法子。”

“愛卿適才應當也聽到了,朕並非是直截了當的告訴他們,而是拿出幾支火器當場演示一番,又讓他們自己演示一番,之後拆開火器讓他們看火器內部構造,注意在發射彈丸時到底哪些地方起到了作用,一步一步推導出火器發射的原理。”

“通過這種辦法他們學會思考問題的法子,以後無論他們在哪一個衙門爲官,甚或是不爲官,都會用得到。”

“而且這不是正合了先賢之意麼?《禮記·大學》有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朕以爲,朕所教授他們的,正合了格物致知。”

“陛下所言有理。是臣想的偏了。”陳繼本身也不是特別保守的人,被他說服了,躬身行禮道。

“愛卿能夠想明白就好。”允熥說了這一句,又道:“愛卿記得下次朕來到五城學堂講課之前,準備一個側面大約七分高的地方有孔的木桶,另準備一杆秤,一個裝滿水無孔的木桶,和一個分量重一些的舀子。”

“是,陛下。”陳繼完全不知道允熥讓他準備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用,可陛下的話當然是不能違背的,答應一聲。

允熥又吩咐了他幾句話,問了問學堂內的情形,騎上馬離開了五城學堂。

他隨即帶着侍衛們向格致監趕來。楊士奇聽聞陛下前來時非常驚訝,馬上出來迎接,見到允熥跪下行禮說道:“臣格致監監正楊士奇見過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愛卿起來吧。”允熥笑着讓侍衛將他拉起來:“你不必對朕行如此大禮。”

“陛下乃是天子,臣如何行禮都是應該。”楊士奇笑着說了一句,躬身問道:“陛下今日可有事情吩咐臣?爲何不宣臣入宮覲見?”

“朕也沒什麼事情,只不過有事出宮一趟正好路過格致監,是以過來看看。”允熥笑道。

楊士奇才不信這話。若是在路上見到隨意說幾句話還罷了,都進了格致院的門,肯定是有事情要吩咐。可陛下現在不說,他也不會問,只是更加小心,又恭敬的說道:“既然如此,陛下,不如臣爲陛下引導,在格致院內看一看?”

“好。”允熥笑着說道,隨即在楊士奇的帶領下在格致院內轉了起來。

“楊卿。朕記得前年年底剛剛設立格致院的時候朕曾經告訴過你幾個問題,讓你回來後交待格致院內的人研究爲何會如此。現下可有了些結果?”允熥一邊走着,一邊問道。

“啓稟陛下,臣那一日返回格致監後就吩咐精通數學之人研究,有些問題研究出來了,但有些問題仍然並未研究出來。”

第398章 青州城(二)第1746章 一條通道第1463章 大典編纂完畢第1769章 李莎兒的請求第1521章 勸說第1384章 投獻案的起始第1041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轉換地方第1550章 印度之戰——先消滅後治理第1017章 帖木兒的演講第224章 皇家之人第1747章 答應索菲亞與陛下的密旨第801章 南巡——到瓊州第198章 伴隨着發生的第101章 玻璃第963章 鋼鐵廠第939章 鑄炮第29章 子澄入彀第937章 其它第681章 侄戚嬸妹第460章 拜祭功臣廟第257章 從頭到尾第577章 傳道第1214章 在人市續第1328章 南洋風雨——借錢打仗第60章……陰謀——行動和解說第888章 好吉利的章節號第222章 軍醫系統第12章 兩個爆點第902章 太着急了第961章 在講武堂第1794章 姐弟感情與插曲第92章 講武堂——最後的準備第539章 再接見與遊覽第1438章 白蓮教——商量第101章 玻璃第1688章 商議與後患第1333章 漢洲攻略(五)第661章 攻緬——人口和規劃第513章 懷孕與學習活動第1460章 爵位改革——對勳貴第1309章 下一代該成婚了?(五千字章節)第88章 造訪齊泰家第1209章 賢才第952章 閒不下來第791章 大案——真相(上)第1427章 長大第1503章 蘇州驚變——圍攻第788章 大案——物件第1024章 守城——退卻計劃第1424章 西方的新來客第1467章 遲遲未到第216章 梅殷夫婦第686章 徹底湮滅的蒙古歷史第115章 兗州事件——開始第1065章 決戰——陽光下第1437章 閒聊第282章 年前第102章 考試第553章 初逛南北市第888章 好吉利的章節號第1295章 比試騎馬與怒髮衝冠的方孝孺第204章 彌勒佛第1562章 巴布納——朱楩第212章 以一人敵一羣第1078章 最後的圍殲戰(一)第1557章 視察五城學堂第134章 北平城第1181章 軍與監第179章 準備,出發第601章 競買番外10:挑刺的報紙第1798章 蒸汽機車與再觀察第875章 胡朝的末路——壞消息第229章 民間輿論第1384章 投獻案的起始第1376章 醞釀風暴第924章 由此所引發的——等着第1066章 決戰——開始第71章 寶鈔戰爭——蘇州問題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第1520章 猜到追擊第763章 李家子弟第457章 放鬆的年後第1251章 反應第296章 羣臣宴解縉招嫉第97章 憐子如何不丈夫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第707章 安南使者第1371章 吉哈諾與克拉維約的對話(下)第239章 海外華國第1699章 理番院迎來了他們意想不到的頭兒第1750章 奧斯曼人要來了第1061章 決戰——阻攔第324章 北向探索的人選第582章 宦官家人第1348章 南洋風雨——結果第1212章 在人市第1182章 錦衣衛的消息與想法第1117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破城第1783章 格致院視察——爲女兒高興與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