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諸生下鄉

塞北征戰如火如荼,邯鄲城卻依舊安寧。城下商市繁榮、田地莊園井井有條、遠處的漢家牧民趕着成羣結隊的馬羣被日光追逐着馳入河邊,撒着歡奔跑起來。

燕北喜歡在日落時走到城門樓上向南眺望,他的目光經常放在那些馬羣、羊羣之上。許多年前,做這些事情他是真正的行家裡手。

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他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其他的一些事情上,比方說建學宮。

塞外的戰事他暫時受不到準確的消息,得到的戰報都是一月之前的舊消息,與其提心吊膽還不如選擇相信太史慈、于禁等人的才能……他們在中原還算不上最優秀的戰將,但放在塞外,戰術韜略本就不是最關鍵的事。後勤,這些燕北所傾力去做的事才能真正影響到塞外的戰局。

爲了保證塞外的輜重永不斷絕,儘管幽州爲燕東主政,燕北還是派去了司馬懿、魏純持印信巡行,督察後續糧道事宜。

有這些近臣去做這件事,才能讓燕北真正放心。主政之人再是血親、再有忠誠,但人治的大環境下貪污都無法避免。就像人們會在小事上矇蔽燕北一樣,他相信燕東也一樣會受到這樣的困擾。

之所以趙國要建學宮,是因爲國中對國學有更高的需求。自燕氏起於東北,燕北深知自己的出身與聲望很難令那些過去身份尊貴、自視甚高的士人爭相投效,甚至就算下級官吏都不會心甘情願在他旗下做事。畢竟比起當時的其餘諸侯,燕北在聲望、出身這兩個方面很難與旁人一爭長短。

在十幾年前,他在士這個階層中幾乎沒有影響力。而其他諸侯卻不一樣,他們自小到大經歷家學、遊學、孝廉茂才、任職地方,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結識到數不清的青年俊傑,使他們的身邊根本不缺少人才……人家的身邊發小都是夏侯惇、夏侯淵、顏良、文丑這樣的好朋友。

可他燕仲卿呢?經歷放牧、行商、馬匪、叛軍生涯之後,他的發小是盜墓賊姜晉、小鐵匠王義、叛軍都尉王政這樣的好朋友,身份撐了天也無非是烏桓王丘力居、黑山賊張燕。

根本不能比的呀,真去比燕北會抹脖子上吊的。

從那個時候他便重視人才,重視投奔自己麾下的人才、重視沒有投奔自己的人才,但他最重視的,還是沒有長大的人才。襄平縣學、遼東書院,乃至後來幽東四郡、整個幽州、整個冀州,後來的關中司隸、包括如今的太學。

將關東關西混戰後幾乎停滯的學事重振,但受限於他的學識與才幹,即使空有長遠的目光,他依然無法填補這些事情都最後一個關鍵節點……有才幹、有學識的學子培養出來,怎麼變成燕氏的部下。

事實上這些學子們對燕氏天然有投效意願的大多隻有遼東子弟,幽州學子則相對要少很多,即使他們仕官幽州,卻也不是出仕燕北,更不必說千里迢迢跑到邯鄲來投奔了。幽州如此,冀州更不必說,人們並沒有爲燕氏而戰的意願,即便他們在燕北的安排下從家學進鄉學、鄉學進縣學、縣學進郡學、郡學進州學,甚至從州學進入太學……沒有用。

幽州冀州早就都平定了,那些出身寒門的士人大多會投身郡縣做一介小吏,以補貼家用。但對過去擁有土地的士人而言,他們並不需要這個身份,他們大多數的天然身份是……地主。

他們讀書不是爲了做官,或者說不是爲了做下級官吏,不出仕並不會與治理百姓相牴觸。他們不需要做郡吏,卻一樣能依靠學識、才華得到鄉人的尊敬,從而裁決鄉中一切事務。

事實上包括亭長、鄉中薔夫、求盜這些官職,都不是用來治政的,朝廷只是依靠這些官職來從鄉里亭中取得微乎其微的兵權。有他們在,鄉中豪族便沒有聚集過多家兵的需求,如果沒有他們,地方就是完全自治了。

天下之所以混亂,與黃巾時先帝下令各地豪強聚兵以求自守有很大原因。黃巾雖除,朝廷卻在隨後幾年喪失了對地方最基本的掌控能力。豪強大氏擁兵數百,難道還會懼怕縣中的區區幾百縣兵?

不過這種情況在幽冀諸州的情況要好上許多,當今這些所謂的諸侯,皆爲豪強出身,哪怕是燕北,他有錢有糧有兵,也一樣是豪強,只不過沒什麼底蘊罷了。隨着這些諸侯做大,除了應付外敵,他們大多數精力都用於兼併治下豪強,儘管所用手段不同,但大體上方向是不變的。

強勢的諸侯消滅豪強,有聲望的諸侯收服豪強,弱勢的諸侯借力豪強,不論那種方式,最終在各地擁有家兵的豪強大多消弭無形……而沒有消除豪強的,便只能受限於豪強的地方屬性來牽制自身發展,最終在愈演愈烈的諸侯兼併戰爭中淪爲劣勢。

劉表就是其中最直觀也最特殊的例子,他的州府沒什麼將領,也沒多少兵,一切實力都在於豪強大姓的支持,一旦失去支撐,龐大的州郡便會轟然崩塌。

在這一點上,燕北顯然早就走在天下諸侯的前面。幽州的豪強最早便被連打帶收地消除掉,冀州則大多被黑山軍的肆虐屠戮一空、剩下的那部分被袁氏帶走,沒留下太多包袱。治下沒有掌管兵權的豪強,燕氏便要朝豪強大氏僅剩的權力動手……治理地方的權力。

沮授開始行動了。

在去年,田豐提出加徭役建王陵,沮授則着手於以太學諸生下派地方,在鄉、亭設立新一級官吏,使朝廷的力量直達百姓,改變皇權不下縣的現狀。

這種改變,只有在諸侯如日中天的時候才能達成,否則就算是過去的皇帝也沒有能力做到。

但剛剛好,燕氏有這樣的能力。在天下平定之前,燕氏麾下的萬衆一心,無人能敵。

諸生下鄉了。

第一百一十六章 事真事假第一百零六章 戰則必勝第二十四章 吃閉門羹第二十八章 天運有常第八十三章 天下博弈第七十四章 豫州刺史第四十四章 討伐冀州第三十一章 我可立死第六十三章 獵人獵物第四十九章 燕公之名第十八章 掌控一切第二百四十二章 傷寒第一百零七章 南渡預感第三十一章 不見人惡第三十一章 一言而決第五十八章 荒野夜戰第二十二章 尊漢攘夷第二百九十九章 漠南紛爭第九十三章 減稅兩年第四十八章 迫在眉睫第四十八章 紅花綠葉第二百九十九章 漠南紛爭第二十一章 分官認主第七十五章 輕兵亡命第三百二十二章 萬戶侯第二百零一章 會水第二百零八章 陌路第六十三章 萬餘甲兵第三百零七章 兩封信第二百三十五章 汝南之戰 三第三十七章 屠紇升骨第十一章 七百餓狼第二十四章 以金鋪路第八十三章 遼水設伏第七十七章 疲兵之策第九十七章 總有相和第二百二十三章 魚死網破第七十五章 呂氏有女第二十章 並立於世第三百一十二章 興和五年第二百四十二章 傷寒第二百八十五章 刀俎第十六章 徐榮華雄第三十九章 發兵幷州第八十三章 羨高皇帝第一章 走馬入薊第二百七十三章 三封戰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稱心順意 端午節快樂第五章 價高者得第二章 孫文臺死第六章 鐘鳴鼎食第七章 烏丸平叛第一百三十六章 三月破敵第一百零二章 兵臨關下第二十五章 短兵相接第十二章 燕三不知第十九章 抄掠涿郡第九十四章 成爲漢人第二百零七章 依靠第八十章 四患五政第六十四章 兵災疫病第三十七章 另起爐竈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第九十八章 一鍋爛粥第四十五章 守城之志第九十二章 青石橋之戰 五第一百零七章 殺人刈麥第八十章 白馬之士第九十六章 勇猛精進第三十五章 神乎其技第四章 大河滔滔第一百四十九章 常山火第一百二十七章 五百四十里第五十八章 說沒就沒第三百一十四章 大月氏貴霜帝國第三十三章 士氣低迷第五十九章 武庫密室第三百一十一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一十七章 烏合之衆第二十四章 東征句麗第九十二章 濮陽疑陣第一百四十五章 滔天巨浪第一百零三章 牆頭架弩第三百二十八章 士農工商第一百一十七章 烏合之衆第二百三十四章 汝南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婚姻大事第二十六章 董卓進京第二百一十六章 可有頭緒第三十九章 佈下城防第三百零六章 母女平安第三十六章 天塌地陷第一百四十一章 譙縣之戰 四第十八章 勝軍祝酒第九十章 釜底抽薪第三百一十七章 西域大都護第二十二章 烏桓突襲第一百二十八章 想哪去了第五十二章 開疆闢土第二百零九章 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