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德國人 完

“對於兩國間的交流和合作,大漢國一向保持着積極主動的姿態,只是不知道貴國政府,是否願意就加強兩國民間合作、破除貴國民間百姓對大漢國留學生的誤會和偏見,做出實質性的舉措?”

李明遠並不滿足於德國公使口中的表面式敷衍,反問道。

“大漢國是德意志最重要的海外合作國家,腓特烈三世陛下、俾斯麥首相閣下還有德意志政府都非常重視與大漢國的合作關係。

腓特烈三世陛下和首相閣下都不想因爲一些小小的誤會,影響到兩國皇室以及民間的友誼。”

德國公使再次強調了德國對於兩國合作的重視態度,隨即代表德國皇室和政府迴應道:“大漢國是一個具有重要地位的南美大國,貴國留學生在德意志本土學習期間,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精神令人佩服,柏林大學、法蘭克福大學等數十所接收貴國留學生的學校,都對他們的表現很滿意,腓特烈陛下和首相閣下也認爲,貴國留學生是是一個善於學習的羣體,他們和貴國軍隊一樣,都有着接觸新知識、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和毅力,對於一羣熱衷於學習現代文明知識的年輕人,德意志帝國願意給予他們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機會。

在離開歐洲之前,首相閣下秉承着腓特烈陛下的旨意,已經將修改貴國留學生人數限制的提案呈交到帝國議會,相信再過一個月時間,貴國政府便能夠看到帝國議會通過修正議案的好消息。”

德國政治體制與南美漢國相似,德國皇帝的權力雖然因爲本土各邦國君主和議會牽制,沒有李明遠掌握的權力大,但是作爲整個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腓特烈三世仍然具有對政治議案的最終決定權,只要腓特烈本人堅持,即便議案在議會中遭到部分議員否決,最後也能夠依賴皇帝的權威,成功通過。

德國是一個傳統甚至偏向於保守的歐洲帝制國家,廢除留學生限制法案,允許大量漢國留學生到德國就讀,不可避免會遭到許多保守派勢力的反對,不過,在考量德國、漢國兩國間近二十年合作形成的經濟關係以及漢國留學生在德國本土的表現後,掌握中央權力的腓特烈三世和以俾斯麥爲首的容克政治精英們,很快拋棄他們不必要的疑慮,果斷得做出了決策。

促使德國政府方面快速做出決定的原因說起來很簡單,一是南美漢國在德國經濟發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和極爲重要的經濟市場價值作用,雖然德國人內心仍然具有白種人高人一等的驕傲心態,但是在現實利益面前,他們也不得不效仿拉攏奧斯曼帝國的方式,繼續拉攏南美漢國。

其次,漢國留學生進入德國本土學習,雖然招致部分激進白人份子的反對,但是因爲漢國留學生生活範圍僅僅限制在高等院校附近的因素,留學生和德國本土白人衝突的現象並沒有上升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從另一方面考慮,總數超過一萬人,並且數量連年增加的留德學生,每年花費的資金可以爲德國政府、學校帶來大筆收入,這必收入雖然無法與漢國、德國兩國的經濟合作產生的利益相比,但是也達到了一個足以讓德國政府無法忽視的程度。

最後,當然也是促使德國方面全面放開對留學生數量限制的直接因素,則是幾乎每一個留學生完成學業後,都會返回南美本土,不會賴在德國不走。

受傳統文化影響,學成歸國報效國家是青年學生出國留學的直接動力,每一個官派留學生都是經過詳細選拔後,才獲得的留學機會,在他們學成歸國之後,可以獲得進入政府和國營企業工作的寶貴機會,面對這樣的機會,幾乎沒有留學生願意放棄,而對於民間自費出國留學生的學生而言,同樣需要經過政府審覈一關,如果只是想要出國鍍金,進入一個不入流的德國學校混日子,即便逃過了最初的審查,但是在進入德國本土後,也會面臨被駐德國公使發現,驅逐出境的處罰。

一方面是學成歸國後,進入政府和國營企業工作,完成自身身份地位轉變的吸引,另一方面是強行留在德國,面臨白人歧視和被驅逐出境的風險,兩相比較之下,自然沒有留學生選擇逾期留在德國。

膚色不同的漢國留學生結束學業後便離開歐洲貴國,使得德國政府不用擔心因爲華人過多,導致不同族羣之間矛盾和衝突的激化,畢竟日耳曼族羣偏向於保守,不像法國人那般,連殖民地上的非洲黑人都能夠接納。

本質上來說,這個時代的漢國國民傳統文化方面,比德國人更加保守,即便德國人像對待普通白人一般對待華人,他們也不大願意留在德國生活,

南美本土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留在本土生活,有熟悉的文化氛圍,有安定的社會生活,而留在德國有什麼呢?

德國的飲食習慣難以讓人接受,德國白人身上體味重,毛髮多,不符合華人傳統審美觀念,至於德國女人的外貌,在德國國內都經常受到詩人的調侃,更何況其中符合華人審美觀念的女人,少之又少。

一方不願意留在德國,一方不願意接納,漢國留學生完成學業便離開的行爲,除去了德國人的後顧之憂,而且在送走一批又一批漢國留學生後,德國方面又有了新想法,他們打算將留學羣體的範圍擴大到軍隊中高級將領階層,想要通過影響中高級將領,進而將德國的影響力延伸到漢國軍隊上層。

德國公使把德國政府方面的意圖一個個顯露出來後,解釋道:“爲消除兩國民間因爲不瞭解產生的誤會,帝國政府希望與貴國公使館聯手合作,在貴國留學生主要聚集地區展開聯合宣傳活動,從而讓德意志帝國的國民們,能夠接觸到更多有關大漢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知識。”

“很感謝腓特烈陛下和俾斯麥首相爲兩國友誼做出的努力,爲了加強兩國間的友誼,大漢國同樣願意做出更積極的合作舉動。”

李明遠看到了德國人表現出來的誠意,回覆道:“本土在未來十年內,將陸續開工建設四條幹線鐵路,我希望德國方面能夠參與到這四條鐵路的建設工程中。”

沒有附加政治條件的鐵路建設工程,經濟利益有限,但是李明遠拋出四條鐵路建設項目卻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了李明遠對雙方合作的積極態度,因此,德國公使高興得答應了下來。

解決了主要的分歧點,李明遠將加強經濟合作方面的問題交給政府各部門執行,而在留學生事務方面,經過詳細討論後,兩國達成共識,決定由德國和漢國共同指派官員,組成留德學生事務委員會,負責管理留學生學習管理等方面的全部事務。

留學生事務委員會成立之後,便意味着執行近二十年的留學生髮展計劃面臨巨大變動,原本限制漢國學生赴德國留學的限制問題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只要經過漢國教育部和德國留學目的方高校組織的聯合考覈,本土學生便能夠獲得寶貴的留學機會,而不用面臨之前達到留學資質,卻因爲人數限制,無法出國留學的遺憾。

第四百三十七章 巴拉圭危局 下蠢蠢欲動的周邊國家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們的國將隕落第三百四十九章 1880年的結束第一章 南美華工第九十四章 決戰前第二十九章 佔領阿雷基帕第二百七十二章 羅薩里奧戰役結束第三章 佔領礦場第一百九十二章 糧食自足第三百九十五章 跳躍發展的十年第十二章 成立大刀隊第二百九十一章 戰後發展二第一百零九章 巴西騎兵之殤第三百六十七章 太平降將第一百四十四章 南美七國第二百八十七章 劉永福的心思第三百五十章 人口增長與融合第三百九十七章 高等教育發展第三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一百八十章 戰後影響第四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五十八章 傷兵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礦場到手第三十八章 發現寶藏第九十七章 和談第一百三十七章 賀炎良的春天第二百一十章 洪門第四百三十九章 巴拉圭危局 續第九十章 作戰計劃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建設第三百零八章 整頓第二百三十五章 學員與新編制第四百零三章 提前安排第七十七章 殲滅小股敵軍第二百三十章 剛果三第二百六十一章 戰後收穫第三百三十一章 時代印記第四百五十六章 無題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人相見二第四百五十七章 比亞里卡第二百三十一章 剛果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安南第四百五十九章 無題第一百三十五章 立國大典第七十章四章 離開秘魯第三百二十六章 宋卡第三百一十九章 與民同樂第二百八十八章 破敵第二百六十四章 工業母機、貴族制度第二十四章 激戰第三百零二章 女性移民第一百九十三章 營地失守第二百八十五章 灘頭第三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建設第一百五十四章 叢林槍聲第六十一章 華人海盜第四百二十三章 潛水艇第三百八十五章 風華正茂第四百二十四章 無題第四百五十六章 無題第二百四十六章 巴西黑人叛亂第三百五十七章 事態擴大第一百八十三章 後續一第一百五十章 整體計劃第四百三十七章 巴拉圭危局 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安置華人士兵第二百四十二章 巴塔哥尼亞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基斯馬尤第二百九十九 搖搖欲墜的帝國第八十三章 談判破解第二百七十八章 末路第二百零四章 延遲的南洋消息第六章 杜拉亞礦場第四章零四章 大朝會 完第十四章 山谷伏擊一第八十六章 進攻失利蠢蠢欲動的周邊國家第二百五十七 南洋首富第二百一十九章 教育發展第二百五十二章 基斯馬尤第三百零三章 基斯馬尤二第二百零四章 延遲的南洋消息第二百五十四章 海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婚 完第一百二十七章 會面第四十七章 閒聊第二百六十五章 準備就緒第三百五十章 人口增長與融合第三百九十三章 進展第一百零四章 大戰前的休整第三百一十九章 與民同樂第二百三十七章 德國軍官代表團二第一百零一章 大幕開啓第一百五十六章 安特列里奧斯易手第一百七十章 招攬華人武裝第四百零一章 君主制度第一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二百五十七 南洋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