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安南變故

1881年2月,華人在薩摩亞羣島的人口數量達到14000人,華人取代波利尼西亞土著,成爲當地第一大族羣。

1881年3月,200餘名守島民兵部隊進駐圖圖伊伊島,接管島嶼的控制權,隨後,島上的美國商人們被迫答應漢國政府提出的條件,以19萬銀元的價格,將他們佔有的土地、財產一併打包給漢國方面,而他們則按照雙方約定,在交易完成後,徹底退出薩摩亞羣島,帶着他們擁有的波利尼西亞僕從們一同,回到美國本土。

將美國商人排擠出薩摩亞羣島,斬斷美國以商人爲前導,爭奪薩摩亞羣島所有權的可能後,漢國政府正式將薩摩亞羣島納入本土的國土範圍內,連同復活節島、淄魯島一起,共同命名爲夷州列島,其政治地位暫時劃定爲正市級,行政首府設立於薩摩亞羣島中的阿皮亞,由中央政府指定的夷州列島總督和南太平洋分艦隊,共同管理當地事務。

南太平洋分艦隊是新成立的一支艦隊,其戰艦構成包括兩艘自主建造的1350噸級輕型巡洋艦、四艘中型武裝商船、五艘承擔運輸、補給等任務的蒸汽改造船。

1881年1月初,中央政府對海軍的編制做出進一步調整,第二艦隊常駐海州,以海州宜水港(蒙特港)爲母港,更名爲太平洋艦隊,第一艦隊更名爲大西洋艦隊,兩支艦隊分別處於本土側,共同保衛國家的海上安全。

海軍新編制調整完成之後,兩艘新建造完成的1350噸級輕巡洋艦交付太平洋艦隊,然後以兩艘輕巡洋艦爲基礎,成立了隸屬於太平洋艦隊的二級分艦隊—南太平洋分艦隊。

南太平洋分艦隊和加勒比海分艦隊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不過因爲地理位置的因素,加勒比海艦隊實力弱小,只有幾艘排氣量500噸的炮艦撐局面,而且加勒比分艦隊佔據的托爾蒂島明面上仍然屬於海地所有,島嶼面積只狹小,僅僅180平方公里的面積也不允許保障大中型鐵甲艦的日常停靠維護,因此,除去名不副實的加勒比分艦隊,南太平洋分艦隊算是僅次於大西洋艦隊、太平洋艦隊的,本土第三大海上力量。

南太平洋艦隊肩負着維護太平洋移民航線安全的重任,分佈於薩摩亞羣島、淄魯、復活節島三地,總共500名海軍船員、400名陸戰隊部隊、1000名民兵預備武裝,都歸屬於南太平分艦隊統一指揮,考慮到南太平洋艦隊的重要性,海軍總參謀部將南太平洋分艦隊的級別提高爲副師級艦隊,艦隊長官和夷州總督的人選暫時由海軍陸戰隊司令馮國安一人兼任。

1881年3月,馮國安接手夷州列島總督和南太平洋分艦隊的職務兩個月後,爲了應對即將到來的移民潮,開始着手徵召華人移民,從事阿皮亞港的擴建工程。

阿皮亞港位於薩摩亞羣島中的烏波盧島上,

港口海岸線長694m,最大水深12m。依照規定的建設要求,一輪建設期完成後,擴建後的港口能夠具備,一次承載供應2萬移民隊伍的能力。

1881年4月,薩摩亞羣島的建設活動正緊張有序的進行着,而在遠東大陸沿海地區,清政府頒佈的海外移民禁令,在出海百姓強烈的求生慾望以及西方列強督促下,最終以失敗告終。

移民禁令施行一年多時間,成羣結隊出海求生的難民隊伍被清政府驅逐隔絕在移民港口之外。

臘月七八,凍死叫花,北方沿海地區,聚集的難民隊伍飢寒交迫,每一天都有幾百上千人凍死在寒風學地中,

經歷死亡的威脅,在寒冷和飢餓面前,

難民們最後一絲的人性和尊嚴都抵不過一碗活命的飯,滿清政府頒佈移民禁令,就是毀了難民活下去的希望,極端的絕望情緒下,被驅逐的難民們爆發了積聚已久的力量,一批又一批青壯難民集結起來,在少數人的指揮下,發動暴動,不斷衝擊滿清官府統治下的縣城、鄉村。

暴動活動像瘟疫般快速傳播,在閩南、兩廣、魯東沿海等難民聚集區,先後發生武裝暴動事件,移民禁令實行的一年多時間裡,參與暴動的難民數量超過十萬人,地方士紳和西方洋人在沿海地區擁有的產量,都遭受暴動難民的衝擊,單是地方士紳遭受的經濟損失,統計起來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暴動對國家經濟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剛剛嘗試到掌握地方大權的各地漢人官員們,紛紛上書滿清政府取消移民禁令,儘早平息難民暴動事件,與其同時,部分經濟利益受損的西方國家,一邊以武力威脅滿清政府解決難民暴動活動,恢復沿海地區的經濟秩序,一方面獅子大開口,要求滿清朝廷當袁大頭,賠償西方國家的經濟損失。

再次感受到難民暴動的巨大破壞力,

滿清政府只能吞下苦果,一邊安撫西方各國,答應給予他們補償,一邊色厲內荏的威脅難民們,不得投奔漢國叛逆,否則以叛國罪處理。

滿清政府自欺欺人式的威脅,恐怕連他們自己也不相信,更不用提那些地方漢人士紳和一心求生的難民了。

移民禁令廢除後,龐大的出海移民潮再次出現,而且因爲滿清政府面對西方國家威脅時候的軟弱表現,更多人看透了滿清政府外強中乾的本質,失望之下,也隨着逃荒的難民一起,出海投奔漢國。

安南北部的廣寧、諒山兩省是漢國在遠東地區的主要移民基地,從兩廣、閩南等地遷移而來的難民,普遍會在安南北部兩省停留一段時間,然後分批乘船前往漢國本土。

然而,隨着法國殖民者對安南地區侵略活動的加強,安南北部兩省作爲移民基地的地位,正遭受越來越強大的威脅,駐紮在北部兩省的南洋軍團,與法國殖民者的矛盾、衝突也越來越趨於激烈化。

第一百八十七章 海軍競賽二第三十三章 印加寶藏的傳說第二百六十六章 實力對比第三百八十九章 排華 完第四百五十七章 比亞里卡第一百二十九章 局勢突變,巴西求和!第九十章 作戰計劃第四百二十九章 德國人 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會面第二百三十六章 德國軍官代表團第二十六章 激戰三第四百五十二章 恩卡納西翁 中第四百六十三章 美國介入第三百二十一章 和談成功,戰爭結束第一百三十八章 華工移民中轉站第三百零九章 整頓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院校重組第二百五十七 南洋首富第二百五十七 南洋首富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快人心第四百四十九章 戰前第四百一十三章 美國人的反擊第三百五十章 人口增長與融合第三百三十八章 父子三代入伍第四百一十三章 美國人的反擊第四百六十六章 英國公使 完第一百六十九章 葉成林第六十二章 出手第六十二章 出手第三百七十四章 京城新氣象第三百五十九章 唐景嵩第三百零二章 女性移民第一百零五章 奧利瓦戰鬥第一百三十八章 華工移民中轉站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戰上第三百六十四章 安南事了第二百三十二章 軍校學員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們的國將隕落第二百二十八章 剛果二第三百章 被封鎖弊端第一百六十九章 葉成林第五十八章 傷兵第二百三十七章 德國軍官代表團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鐵路交通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足第三十四章 交談第十三章 秘魯反應第四十五章 會議第四百七十章 亞松森 二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況第三百七十二章 本土發展第二百一十七章 李文彩第一百四十章 船隊歸港,成立外籍軍團第四百二十章 社會保障第二百七十八章 末路第三百七十四章 京城新氣象第三百五十三章 尋釁海軍十年建設(書友北風著)上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三家軍事造船廠第四十六章 授軍旗第二百一十三章 四國聯盟第一章 南美華工第三百三十九章 轉型期第三百二十五章 印度勞工問題第三百八十一章 巡遊第三百一十五章 政變第五十章 安第斯神鷹第五十五章 打賭第一百一十二章 當地居民處理辦法第二百零九章 洪春魁 完第二百六十三章 鳥糞戰爭爆發第三百九十八章 發展與改革第二百六十七章 開戰第四十五章 會議第四百一十六章 無線電報第二百六十四章 工業母機、貴族制度第三百九十一章 反應第三百九十七章 高等教育發展第二十章 傳遞情報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化工體系第四百三十一章 聯合演習第三章 佔領礦場第一百九十四章 對策第四百二十九章 德國人 二第二十七 激戰完第四十二章 穩定人心第四百六十五章 應對第三百四十章 無題第三百二十五章 印度勞工問題第二百七十章 影響第二十二章 守城司令第四百五十三章 恩卡納西翁 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冒險者的天堂第一百四十二章 農業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二百一十一章 洪門二第三百七十三章 海軍機構重組第四百六十章 英國公使第三百一十六章 政變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