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人口增長與融合

國家安定、生活物資充裕,阿根廷戰爭結束後的一年半時間內,本土的人口繼續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新生嬰兒數量超過80萬人,加上陸續遷移而來的海外地區移民,1881年年初,漢國本土人口數量達到900萬人。

新出生的嬰兒中,混血兒的數量相比佔領阿根廷之前,人數提高四倍有餘,80萬新生嬰兒中,約有14萬混血嬰兒,這些嬰兒,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選擇留在當地的阿根廷、烏拉圭等地的白人女性與華人男性結婚,所生下的孩子,剩餘一部分嬰兒,則是屬於華人、印第混血生下的孩子。

歐洲白人殖民者擁有與幾百年與印第安人,甚至是黑人混血的傳統,華人成了阿根廷、烏拉圭等地區的掌控者後,遺留在當地的白人們,要麼選擇拋棄世代居住的家園和財產,選擇美國、加拿大、哥倫比亞等白人佔據統治地位的國家,要麼只能接受漢國政府頒佈的通婚法令,選擇與華人移民們組成新的家庭。

至於第三條路,回到歐洲老家,只是適用於擁有一部分鉅額資產的貴族、大商人、大地主階級,他們能夠利用財力、人脈回到歐洲開啓新的生活,但是對於已經在南美生活幾百年的白人移民後裔,歐洲只是一個影響他們生活習慣的文化符號,即使他們願意回到那裡,可是歐洲諸國內部人口增長過快,正趕着向海外殖民地安置過剩人口的歐洲國家,根本不可能接收身無長技的普通白人移民。

回歐洲老家的路被堵死,拋棄家業、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又不是最優選擇,因此,拉普拉塔地區的戰爭結束以後,阿根廷、烏拉圭兩國,總計180餘萬白人裡面,最後選擇離開本土的,只有將近20萬人,約佔當地白人總數量的九分之一。

留在當地,意味着要學會融入華人佔主流的社會中去,在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逐步向華人靠攏,不過,好在漢國政府考慮到一味強制要求白人融入華人社會,可能帶來的巨大隱患,因此,承認尊重白人生活習慣的同時,也頒佈了一系列的法令,給予獲得正式國民身份的白人居民與華人同等的權力,他們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白人孩子可以和華人兒童一樣,到公立學校,接受爲期五年的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和服兵役即是每個漢國國民的權利,也是他們必須履行的義務,所以,適齡的白人兒童、男子在接受政府給予的一視同仁的待遇時,也必須到當地學校、兵役機構按時入學和登記備案,如果有反抗的舉動,則會遭到基層政府的處罰與懲治。

懲罰與獎勵相結合的融合政策全面施行以後,越來越多的阿根廷、烏拉圭白人從當初的暗中抵制,到慢慢的適應與習慣,以及到最後的放開成見,願意自己家庭中的成員與華人結婚,整個融合過程在潛移默化中一點點的向着政府預料中的方向發展。

與華人結婚的白人、印第安人女性,以及他們生下來的孩子,都被冠以華人的身份,即使他們長得白人的皮膚,也是如此。

一番操作下來,在政府的人口調查數據中,被歸類爲華人的人口數量超過750萬人,而紙面上白人、印第安人的數量則減少到160萬人。

華人、混血兒、白人、印第安人小孩們共同在一個學校上課接受教育,放學後,回到家裡的他們,也會跟混居在一起的不同膚色的孩童們玩着騎羊駝、捉羊駝的遊戲,那些性情溫和的羊駝、原駝,在爲本土家庭提供着運輸工具、絨毛來源的功能之餘,也扮演着充當孩童寵物的角色。

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之一,60多萬平方公里的潘帕斯草原上,時常能夠聽到定居點中傳來的孩童的歡聲笑語,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牧場茂盛,氣候溼潤、降雨充裕,適宜的自然環境爲不同人種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而在那一望無際、碧草連天的草原上,同時生長着佔據本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牛羊牲畜,潘帕斯草原上的牛羣,主要是安格斯牛,安格斯牛體型小、肉質緊,具有成活率高、易於大規模人工養殖等優點,厚實大塊的安格斯牛肉不僅豐富了本土百姓的餐桌食物,同時也爲定居在草原上的百姓們帶來了可觀的利潤。

廣袤的潘帕斯草原容納了衆多的移民和牲畜,而在漢國廣袤的國土中,擁有不同自然環境的各地區,也根據自身的條件,探索着最適宜的發展路線。

吳州(烏拉圭)、揚州(南里奧格蘭州)、洛州(聖卡塔琳娜州)等江東三州,依靠當地蘊藏的大型煤炭產區,以及身爲漢國龍興之地的政治地位,大力發展重工業、輕工業體系,使其成爲了漢國當前最重要的工業中心地區,而且當地的畜牧業發展也僅次於鬆州(布宜諾斯艾利斯州)。

位處安第斯山脈東部高海拔地區的原薩爾塔省,土地貧瘠,降水稀少,溫差極大,

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地方政府根據中央政府的全國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發展葡萄酒種植業,相繼從從法國引進馬爾貝克葡萄以及移栽選育了二十多種南美白葡萄,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當地的葡萄酒種植產業,開始表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

漢國北部,同屬拉普拉塔平原的大查科平原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相對炎熱的氣候條件爲橡膠、可可等經濟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條件,因此,北部地區各州正向中央政府申請,提高移民分配額度,發揮新移民的的勞力優勢,大力發展當地種植園經濟。

北部、西北部、中部、東部等地區的發展逐步進入正軌,而南部的巴塔哥尼亞荒原,也按照礦產開採、畜牧業養殖、海洋漁產品捕撈,三大產業目標,從無到有的發展着。

第二百零九章 洪春魁 完第四百四十七章 航運業三第465章 無題第四百四十七章 航運業三第四百四十七章 航運業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華工移民中轉站第三十章 秘魯軍馬場第四十一章 暗中交易第三百八十九章 排華 完第四百零六章 少壯派軍官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章與戰功第四百二十四章 無題第二百九十八章 昭昭天命第五章 動員第二百八十六章 部署第七十六章 衝突第三百一十一章 整頓 完第二百六十 剿滅第七章 羅林山第四百四十八章 航運業 完第八十八章 變故第一百二十一章 內部不穩的巴西第四百四十三章 本土建設第五章 動員第三百五十三章 尋釁第二百二十九章 礦產資源開採與電力第二百六十九章 聖菲下第三百八十二章 萬金油第二百六十七章 開戰第二百一十三章 四國聯盟第二百七十九章 末路二第四百一十九章 年關 完第一百八十五章 南美洲土特產第十四章 山谷伏擊一第二百五十二章 基斯馬尤第七十八章 誤判第四百三十六章 巴拉圭危局 中第三百五十二章 安南變故 二第八十九章 接見信使第四百五十二章 恩卡納西翁 中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備第三百六十二章 法國反應第四百零一章 君主制度第八十八章 變故第四百六十一章 英國公使 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賀炎良的春天第一百三十五章 立國大典第二十二章 守城司令第四百二十八章 德國人第七十七章 殲滅小股敵軍第六章 杜拉亞礦場第二百七十五章 戰起第二百七十九章 末路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劃分土地第八十六章 進攻失利第二百四十三章 國士精神第二百四十三章 國士精神第二百六十 剿滅第三百四十五章 巴塔哥尼亞開發第七十九章 俘虜逃跑第三百四十章 遠東影響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備第一百二十五章 飛龍島危局第二百四十二章 巴塔哥尼亞三第四百二十七章 日常第二百八十二章 戰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意外來客第一百五十九章 人口翻倍第三百七十四章 京城新氣象第二百五十章 殖民地交易上第三百六十章 收復河內城第一百七十二章 穩固發展第三百一十二章 帝國崩潰第四百四十五章 航運業 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二第三百四十三章 大婚 下第七十六章 衝突第四百一十八章 年關二第四百零八章 海軍少壯派 下第二百章 改造國民性第三百八十八章 津田梅子的選擇第一百零七章 大戰開啓第二百四十章 巴塔哥尼亞第二百六十二章 南洋事了第二百八十六章 部署第一百零八章 解決灘頭戰鬥海軍十年建設下(書友北風著)第一百零六章 俘獲鐵甲戰艦第四百四十八章 航運業 完第四百六十七章 英國公使 補第二百四十八章 巴西局勢發展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足第一百四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十二章 成立大刀隊第一百二十六章 暴雨下的飛龍島第十七章 掃蕩第三百五十二章 安南變故 二第三十九章 秘魯緊急會議第三百四十五章 巴塔哥尼亞開發第三百八十章 童子營制度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