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前首輔高拱授意行刺

負責督辦刺王殺駕案的緹帥朱希孝,開口說道:“歹人名叫王大臣,姓王名章龍,南直隸常州武進縣人,自述爲戚繼光麾下浙軍,經查實,爲京師傭奴,本名叫王章龍,昨日申時三刻,僞着內侍服有菜戶營腰牌,自玄武門入皇城。”

張居正聽聞之後開口問道:“此人內侍服、腰牌何來?”

“自述爲陳洪提供。”朱希孝說到了這裡,看向了東廠督主馮保,宮內的事兒,他管不到。

朱翊鈞坐在月臺之上,翻着《四書直解》,聽到朱希孝說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王大臣之所以能混到宮裡,完全是因爲有內飾服,有菜戶營腰牌。

這王大臣便有了身份。

其實這宮裡混入外人,不算稀奇,這是宦官們生錢的門路,有的是人好奇京城皇宮到底長什麼樣子,願意掏錢進來看個稀罕。

說起來可笑,禮教森嚴的大明朝,外人可以拿點錢,就進這守備森嚴的皇宮來。

這錢誰收了?自然是宦官們收去了。

太監的事兒,緹騎們管不着,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緹騎們要嚴查,太監們指不定怎麼收拾緹騎。

甚至羣臣都認爲理所當然的事兒,居然沒有一個人指責,是緹帥朱希孝監察不力導致賊人入宮,因爲大家已經習以爲常。

誰還沒往宮裡摻過沙子?

錦衣衛和東廠,本來應該是相互制衡的兩股特務勢力,卻因爲東廠的坐大,導致了這種制衡能力不斷減弱,錦衣衛的權力過於低下已經淪爲了東廠的附庸。

朱翊鈞這隻小蝴蝶扇動了一下翅膀,已經展現出了效果來。

本來王大臣案要交給東廠去審問,但是因爲朱翊鈞一番言論,李太后把案子交給了緹騎去審問。

按照規定,東廠得天亮了開了宮門才能出皇宮辦案,那今天早上這經筵,王大臣的真實身份,就無法確定。

緹騎在承天門外有北鎮撫司衙門,放個信兒出去,幾個提刑千戶,就能把王大臣的祖宗十八代查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至少確認了,此獠並非戚家軍麾下,而是京師一傭奴。

刺客的身份,真的真的非常重要。

緹騎只是權勢不顯,不是辦不了差,做不了事。

馮保腦門上纏着漿紗布,兩個腮幫子腫的老高,坐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上,吊着嗓子開口說道:“咱家與陳洪乃是生死仇怨,昨日已經將陳洪捉拿,陳洪已經承認是他提供了內飾服和菜戶營腰牌,由滕祥、孟衝等人出皇城,陰結歹人,才讓這王大臣混入了宮中,導致了這惡事發生。”

“得天幸,陛下無礙。”

“陛下無礙嗎?”吏部尚書楊博一甩袖子,盯着馮保,喝問道:“歹人是刺空了,若是沒有刺空,又當如何?陛下尚且年幼,受到驚嚇又如何論斷?你爲內相,宮中之事,皆由你負責,放了歹人入宮,你憑什麼,還坐在這裡!”

楊博,嘉靖八年進士及第,初在地方任事,嘉靖十八年,隨大學士翟鑾巡視九邊,嘉靖十九年,嘉靖皇帝入夜,召楊博入宮奏對,深得嘉靖賞識,自嘉靖二十五年起開始巡按邊方。

嘉靖三十三年,韃靼把都兒汗和打來孫,率領十多萬騎兵劫掠薊鎮,楊博與總兵官周益昌奮戰,身不解甲據敵,入夜招募敢死士,深入虜營,擊退敵人,嘉靖三十四年,楊博再次擊退來犯的把都兒汗。

楊博巡按邊方至嘉靖四十二年,因薊遼總督楊選兵敗事,

轉回朝廷任吏部尚書。

楊博爲太子少傅,從一品大員,有地方履職經驗,有軍功在身,他還真不怕馮保這個宦官,因爲他是晉黨現在的黨魁。

晉黨,一個盤踞在朝堂之上,根深蒂固的朋黨。

又一個牢不可破的政治同盟。

左都御史葛守禮立刻附和的說道:“馮保!你操重柄於宮闈,太后陛下委於你重任在身,你就是這麼做大璫的嗎?除了擅威做福索求無度,除了貪銀子,你還能做些什麼!皇皇思亂岌岌殆哉!”

朱翊鈞翻動着手中的論語,偶爾提筆,做一下筆記,他學的很認真,臺下的吵鬧,似乎沒有影響到他一樣。

嘉靖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他不參加廷議,老道士總是躲在重重的羅幕之後,拿着個銅錘敲銅鐘,敲多少下,敲得輕重緩急,到底在表達什麼,全靠朝臣們去硬猜。

嘉靖在文華殿修仙,小皇帝在文華殿讀書。

小皇帝讀書,廷臣們在月臺之下吵吵鬧鬧,這個畫風要多詭異有多詭異,但這是多次鬥爭以來的結果。

隆慶六年六月,隆慶皇帝大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高拱以元輔的身份,上了道奏疏,這道奏疏冗長,但是裡面有一句是[上若或有未經發擬,徑自內批者,容臣等執奏明白,方可施行。]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有未曾發內閣擬票的奏疏,皇帝直接批奏的,需要讓廷臣們面奏皇帝,詢問明白,才能施行。

高拱不僅說十歲人主不能治天下,還給出了具體的限制,皇帝不能繞開文淵閣,擅自批奏。

皇帝未經發擬,徑自內批。

就這一句話,才真正的觸了李太后的忌諱。

皇帝批閱奏疏,能用徑自二字嗎?!

所以,爲了能讓皇帝專管,本該在文華殿後間讀書的小皇帝,被擡到了前殿,坐在月臺上,一邊讀書一邊聽廷臣們吵架。

這二十七位廷臣,不多久,也就習慣了這種廷議的方式。

馮保此時絲毫不怯,嗤笑一聲,看着楊博說道:“哼!咱家坐在這裡,自然是太后和陛下信任,才讓咱家過來盯着你們!宮裡的事兒,還輪不到你們插嘴!”

“宮外的事兒,你們要管!宮內的事兒,你們也要管!”

“是不是陛下吃什麼,你們也要管?”

今天早上,在幹清宮外候着的時候,太后身邊的小黃門給馮保傳了消息,太后的意思是不讓馮保參加經筵,最後是陛下做主,才讓他跟着。

即便是馮保頭上頂着紗布,陛下讓他起來了。

陛下那番話,也讓馮保心有慼慼,原來他那些個小伎倆,都在陛下眼裡,陛下不是不知道,只是懶得計較,甚至有意讓他立威,總管宮內一切事物,結果差事辦砸了,他臉也打了,頭也磕了,權力也讓了,陛下讓他起來了。

那就代表陛下還信任他,還讓他做事,他還有用,他自然是底氣十足,他身後是皇帝,在這文華殿廷議上,他代表的就是皇權在和文臣撕扯。

“陳洪交待,乃是前內閣首輔高拱授意其作爲。”馮保不輕不重的扔出了一句話。

此話攻擊力極強,羣臣立刻沉默了下來,文華殿內極爲安靜,只有小皇帝在月臺上翻書和大黃色的羅幕被風吹動的聲音。

馮保在這文華殿內咬人是極爲合格的,別看他負傷了,但是攻擊力依舊強橫無比,三兩句話,堵得羣臣不能說話,還把刀捅進了文官們的心窩子上。

高拱,前任內閣首輔,高拱當國時,提拔了很多的晉黨,高拱要是被扣上刺王殺駕的謀逆大罪,高拱提拔的那些晉黨,都要倒黴。

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到了左邊第一位上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身上,隆慶皇帝大行之前,任命了三大顧命輔國大臣。

高儀死了,高拱倒了,現在,就只剩下張居正了。

張居正的態度非常重要。

此時的首輔在翻動着案卷,查驗着北鎮撫司衙門提供的書證、物證、人證。

這個案子,緹騎辦得雷厲風行。

戚繼光是張居正的人,兩個人關係甚篤,若是這歹人王章龍,真的是戚家軍出身,戚繼光少不了麻煩,就連張居正也要牽連其中。

但是緹帥朱希孝把證據找的十足,這個傭奴在京中生活十數載,生活的軌跡極爲清晰,錦衣衛本來就式微,這好不容易撈到了個差事,自然不能辦差了。

戚家軍、戚繼光洗脫了嫌疑,這案子,張居正就可以置身事外的去處置。

置身事外,對於首輔而言,何其的重要?這便有了更多的進退空間。

打一開始,張居正就不信,不信戚家軍出身的刺客,連個十歲的稚童都殺不了,連個宦官張宏都對付不了,戚家軍不到六千人,人人悍勇至極。

至於東廠拿來的書證、物證、人證,張居正只是簡單的翻看了一下,便合上不再多看。

至此,張居正其實也清楚了整個案子的脈絡。

陳洪是隆慶皇帝在時,宮裡的老祖宗,司禮監掌印太監,東廠督主,御馬監太監,可謂是權勢滔天,橫行無忌,隆慶皇帝大行,陳洪就立刻失去了所有的權柄,而陳洪和高拱二人私交極好,陳洪一倒,高拱也跟着倒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莫過如是。

歹人王章龍的確是陳洪找的,陳洪想要藉此契機再起,讓暴怒之下的太后,直接把馮保這個第一責任人給殺了,陳洪好藉此恢復他滔天的權勢。

但是陳洪顯然錯估了馮保的受信任程度,雖然陳洪計策得逞,馮保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馮保沒有死,那死的就只能是陳洪和他那些個黨羽了。

現在的問題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在給高拱潑髒水。

“歷歷有據。”張居正合上了案卷,開口說道:“三法司會審王章龍案吧。”

張居正在案卷上寫下了自己的意見,拿出了印章齊縫書押,交給了張宏。

幹清宮太監張宏端着案卷,放到了皇帝陛下的御前,等待着皇帝用萬曆之寶。

朱翊鈞看着那塊萬曆之寶,這是他的玉璽,李太后碰不得、馮保碰不得、張居正也碰不得,外廷之事的確是張居正做主,但是朱翊鈞要是不用印,這事兒,辦不了。

萬曆十三年後,萬曆皇帝開始怠政,朝中闕員大半,萬曆皇帝就是不用印,朝臣半點辦法也沒有。

這就是大明帝制的制度設計,離了皇權,萬事皆休,大明什麼事都辦不了。

朱翊鈞看着張居正和馮保,牢不可破的政治聯盟,是個謬論。

高拱到底有沒有問題,張居正對於此事的態度只有一個,那就是歷歷有據。

若是高拱有問題,就辦,若是三法司會審之後,高拱沒問題,就不辦。

張居正和高拱只是政見有別,拱掉高拱,只是爲了自己實現自己的抱負,完全沒到生死的地步。

馮保面色變了變,終究是沒有多言,張居正的態度很中性,這一次並沒有站在馮保一方說話,而是三法司會審王章龍刺王殺駕案。

三法司爲都察院、大理寺、刑部,錦衣衛和東廠協理,牽頭的是三法司。

這案子交到了外廷,高拱便死不了。

朱翊鈞拿起了硃筆批紅,而後將萬曆之寶蓋上,刺王殺駕案,開始進入了下一個流程,審問。

張居正繼續主持廷議,而這一輪的廷議,涉及到了大明朝方方面面,戶部的財稅、兵部邊方、刑部刑名要案、禮部的提學、工部的營造,以及吏部的考成法。

考成法就是績效考覈,能者上,庸者下,制度設計已經形成了雛形,但仍在商議之中,給百官們套籠頭,百官們自然不樂意,大家論資排輩時間久了,怎麼肯內卷呢?

但是張居正執意推行,那就只能將制度完善。

朱翊鈞一直在讀書,廷臣們形成了決議,就遞給張宏送到御案前用印,朱翊鈞看完之後,就會用印,他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

廷臣在議事,小皇帝在讀書,日上三竿時,朱翊鈞這論語已經能默讀幾段,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陛下,廷議散了。”張宏提醒着陛下,廷議結束了,二十七位廷臣起身見禮,離開了文華殿。

張居正站在臺下,負手而立,俯首說道:“陛下,臣爲陛下解惑。”

“元輔不用看書就可以講授嗎?”朱翊鈞停筆,看着兩手空空的張居正問道。

張居正頗爲恭敬的回答道:“臣是個讀書人。”

“論語的論爲何讀陽平聲[lún],而不讀去聲[lùn]呢?”朱翊鈞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第488章 一個大明,都是王民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大明火器,遙遙領先!第二十章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一百零六章 憑空造牌小皇帝第368章 是誰蠱惑陛下變的如此邪惡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二百五十七章 僱傭營團,借雞下蛋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第530章 今天,明天,榮耀都屬於大明工匠!第410章 大鉅變時代第十章 一波三折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三十章 德爲心中法,法爲成文德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466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張嘴,哭的梨花帶雨就是鐵證第二百五十七章 僱傭營團,借雞下蛋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軟弱,習以爲常的妥協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開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一百一十一章 拆門搬牀募軍餉,單刀赴會勸賊降第二百二十一章 資源鎖死科技樹第297章 屎盆子都嫌他臭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432章 對北虜的全新玩法第347章 我家皇爺爺讓我給你帶句話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462章 勞動使人自由第五十六章 面子、裡子、尊嚴,都是靠自己掙來的!第四十一章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第一百一十一章 拆門搬牀募軍餉,單刀赴會勸賊降第365章 大就是強,多就是美第473章 朕這一生的成就,全靠自己努力第一百六十九章 讀書人的心眼兒真的髒第一十九章 皇帝要親自種地去?第362章 海瑞帶着骨鯁正氣,來到了西苑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312章 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謙還壞!第558章 可以報復,才能保護第358章 開海一念起,天地剎那寬第333章 再苦一苦這賤儒,罵名張居正來擔第505章 我們要做的就是,殺光海寇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換第421章 火炮轟完步兵衝,衝不上去火炮轟第404章 顛倒黑白,倒行逆施第一十五章 割雞焉用牛刀第391章 只能以七尺之軀許國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推薦一本書:《哥哥我要招安大宋》第550章 一屋,一個很奇怪但很現實的計量單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412章 人與人的悲歡喜樂,並不相通第456章 借還是不借,這是一個問題第一百六十一章 克復大寧衛第六十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448章 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第六十八章 楊博是君子還是小人,這是一個問題第一十一章 幕後指使之人浮出水面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誠就是最大的必殺技第四十八章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少年組天下第一高手朱翊鈞第443章 大明新秩序的建築師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365章 大就是強,多就是美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第301章 這結個婚,比西山拼殺都累!第二百二十二章 不應該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第三章 皇帝學武,不務正業第九十章 懲罰性關稅第二十五章 國覆,萬民爲種奴之禍第一百六十八章 罵人不揭短,爲什麼要罵人?第399章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道近隳,問誰第354章 只是官船官貿,不敢妄稱再下西洋第二百四十六章 難道,還有高手?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394章 把努爾哈赤送進解刳院去第三十一章 張居正的新《陳五事疏》第504章 連棉布都不買,做什麼特使!第315章 文華殿裡,喜氣洋洋第295章 君臣?共軛師徒第一十一章 幕後指使之人浮出水面第三十八章 不是我!不要污人清白!第491章 坑了他張居正,張居正還要說謝謝第553章 我是緹騎,我怎麼會騙人呢?第545章 清流名儒難負盛名,憐孤惜寡上門認第八十四章 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爲盟主“小飛毯”賀!)第357章 打碎了一個聚寶盆,就再建一個聚寶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三十一章 張居正的新《陳五事疏》第287章 民以食爲天,萬務民爲首第529章 不想當國王的院長不是好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