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第一站,峴港

最後的處置結果下來之後,所有江南地面的勢要豪右們不約而同的鬆了口氣,他們最害怕的就是大明皇帝不滿意僅有四家的結果,擴大打擊面,可最後結果出來之後,只有吳塔宋氏被砍了人,其他的也不過是流放,這對所有勢要豪右而言都是個不錯的消息,大明皇帝對正經做買賣的商賈,並沒有抱有偏見,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這和當初大船到港,糧食的價格沒有飛漲有很大的關係,若是釀成了民不聊生的惡劣後果,也不會等到現在處置了。

在查處哄擡糧價大案之後,江南的勢要之家的目光,不約而同的看向了南下的大明水師。

在大明民間傳說中,明太宗文皇帝下西洋的壯舉,是是爲了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君。

靖難之役後,建文君的屍體一直沒有被找到,有人懷疑他可能是南下或者流往海外。在江南筆正的筆下,建文君不但得到中原百姓的愛戴,更得到了海外番國的廣泛認可。

大抵就是正統二字,名正言順。

因此朱棣登基以後,生怕民間說他是亂臣賊子,所以他勢必要找到建文君,令後者給予自己以名正言順的皇帝資格,以利朱棣統治江山,同時與周邊各國建立睦鄰友好關係。

這種不靠譜的傳聞,甚囂塵上,甚至成爲大明七下西洋的顯學,包括了胡濙等二十七巡撫巡按天下,在民間傳說中,也是朱棣要找自己的侄子建文君的下落。

建文君在寶座上,朱棣都不怕他,不在寶座之上,朱棣爲何要怕他?當今陛下可曾有那麼一次後悔親手殺掉稽戾王?

之所以說這種理由荒誕,且不說建文君失道天下,有沒有得到中原百姓愛戴,這海外藩國的廣泛認可,更是無稽之談,大明鴻臚寺卿馬歡,乃是當年七下西洋親歷之人,他曾經整理過一份在建文四年的諸海外諸番的朝貢次數,四年時間,僅僅七次耳,其中朝鮮每年都要來一趟。

而在永樂三年,也就是第一次下西洋之前,僅僅三年的時間,海外諸番朝貢次數就達到了三十餘次,而整個永樂年間,海外藩國共計朝貢超過了四百次,而且永樂年間朝貢次數,不算朝鮮朝貢,

因爲彼時,因爲文皇帝的後宮裡有許多的高麗姬,朝鮮借親故實朝貢,次數實在是太多了。

朝鮮王給皇帝獻高麗姬,絕非單純的討好大明皇帝,其背後還有廣泛的利益牽扯在內。

大明南下西洋,是爲了利益,這顯然是毫無疑問的,打通元末亂世導致的海路封閉,爲大明生產的商品尋找商路,擴大大明在南洋和西洋軍事、政治、經濟的影響力,進而安定大明海疆,保護國土安全,纔是大明下西洋的原因。

顯然這些正經理由,都沒有皇家秘聞來的更加有趣。

國丈爺番都指揮唐興、提督內臣大璫劉永誠帶領的官船官貿,僅僅水師就有兩百餘艘海船,其中海寧號爲旗艦,四百料戰座艦共計七十二艘,五千料七桅、三千料五桅、千五百料三桅大船大約有一百餘艘,其中包括了朝鮮的四艘三桅大船。 WWW¤тt kǎn¤C ○

這兩百餘艘的海船完全隸屬於大明朝廷的官船,共計有兩萬七千四百餘名船員,僅僅舟師就超過了五百人,如此龐大的官船艦隊之外,則是大明的商舶。

浙江、江蘇、應天、鳳陽、兩湖的商舶完全集中在新港隨水師南下,而福建、兩廣等地的商舶,將會在月港、電白港隨大明水師南下。

人到一萬無邊無沿,無可計量,這官船加上商舶,這支南下的艦隊,在電白港駐紮之時,便超過了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規模,當然和最大規模的第五次和第六次相比,規模上仍有不如。

當年的那些巨舶寶船,大明已經不會再造了,景泰年間的再下西洋,側重點亦有不同,現今更加偏重軍事。

如此船隊在海上行駛,到地貿易,靠港船員規制管理等等,都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兒,好在唐興知兵,處置起來,還不算吃力。

在六月初,大明南下西洋的船隊過月港、電白港,至交趾的峴港停靠。

“夫君志在前往天邊,這麼大規模的船隊,航行緩慢,還不如二三十條戰船,乘風破浪來的快活。”今參局比較心疼唐興,唐興是那種自由散漫的性子,這種案牘勞形,對唐興而言,極爲熬人。

從今參局的話裡,可以看出,對於大明而言,弄二三十條戰船,在今參局心目中,就是最小規模了,再少,多少不符合大明天朝上國的身份,相比較泰西的三兩條船的冒險行爲,大明行舟,自有天朝上國的規制。

唐興則是笑着搖頭說道:“我可是皇親國戚,我今日所有享受的自由,都是因爲皇親國戚的身份帶來的,既然享受了權利,自然要履行義務,這是公德論裡的核心理念,雖然勞累了些,不過還算有趣,算不上熬。”

公德論,大明至德親王襄王朱瞻墡的大作,影響深遠,或許哪天大明會亡,但是公德論一定會萬古流芳。

大明的經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道德理論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尤其是皇帝帶頭立墨翟的雕像,還搞了五大堂,十大曆局,導致儒學士的地位,正在急速下降,雖然仍是顯學,但再不革新,遲早完蛋的火苗已經燒了起來。

作爲皇親國戚的唐興,當然要履行自己的義務,在皇帝有命的時候,自然要食君俸,盡君事了。

“說起有趣,我今日才知道,這幫商賈到了海上,原來是這個德行,在地上,雖然也是各種斯文掃地,道德敗壞,可是到了海上,這連道德都沒有了,今日爲了三箱香料,居然幾百個舟夫打的你死我活,死傷過十餘人。”唐興不住的搖頭,今天他去調停了一起矛盾。

這矛盾是到了交趾三司後,大明的商舶們開始就地貿易,就爲了三箱香料,在大明的四方之地峴港,打起了羣架,要不是這入港不得張弓填藥的慣例仍在,這就不是十餘人死傷了。

可想而知,這海上亂成了什麼樣兒,爲了不到百枚銀幣的貨物,就能如此大打出手。

“這海上爭利,本就是生死有命,說不定一陣狂風巨浪,將船和人一起吞沒,無法則無天,自然百無禁忌了。”今參局端來了熱水,伺候着唐興洗漱。

“娘子,爲夫有一事想不明白,這細川勝元非要送兩千倭人過來送死,他圖什麼?”唐興問起了倭人隨行之事。

倭人在大明這支下西洋的艦隊裡,要做的事兒就是送死。

登岸之後不明情況,倭人作爲探路先鋒,前往探路;這水源是否有毒、此物能不能食用、此藥材是否爲太醫院所需,倭人先嚐嘗;若是海上作戰,倭人承擔的作用就是登船接舷;若是地面作戰,這倭人就是敢死隊,衝鋒在前。

總之,最累的活兒,都是倭人在做。

今參局搖頭說道:“倭國眼下這局勢,百年之內安穩不下來,細川勝元自然要爲了自己家的前途着想,此時正值大明用人之際,大明皇帝愛惜軍民,這送死的差事總要有人做,細川勝元投其所好,這個時候出工出力,爲自己家的斷續存亡謀劃罷了。”

“山野袁公方能在倭國站穩腳跟,甚至被倭人視爲正君,是因爲袁公方再恨倭人,到底還是把倭人當做牛馬,細川氏、山名氏,大內氏、室町幕府這些大名們,根本不在意這些足輕的死活,在他們眼裡,這些足輕哪裡是人,分明都是草芥罷了。”

足輕就是平時耕種、戰時送死的農夫,或者是最下等的武士、雜兵。

在倭國大名亂戰之中,這些足輕也是死不足惜,倒是山野袁公方這些大明人,還把這些足輕看做財產、牛馬,多少還照顧些死活,等閒不會讓足輕去送死,即便是隻看做牛馬,也足夠這些足輕們誓死追隨了,這也是袁彬、季鐸、嶽謙、陳福寅能在倭國站穩腳跟,甚至成爲一霸的原因。

今參局看的非常清楚。

今參局這個妖婦,可以稱得上是室町幕府的定海神針了,甚至可以說是倭國穩定的柱石之一,室町幕府再爛也是秩序,沒有了今參局的室町幕府更是爛泥一攤,今參局離開了銀閣寺,守護大名們立刻搖身一變成爲了戰國大名,彼此征戰不休。

今參局看到倭國之亂象,知道這一亂,沒有兩百年,絕對安穩不下來,百年只是一個美好的期望罷了,細川勝元早做打算,也算尋常。

“娘子恨我嗎?把娘子哄騙出了銀閣寺,致使倭國變成了眼下模樣。”唐興攏着今參局的頭髮問道。

今參局掩着嘴角輕笑說道:“你哄騙我?你可是三番五次、五次三番對我斷然拒絕,百般不肯,分明是我賴上了伱,再加上陛下的詔書,你不得不尊從,可我家夫君終究是是個大丈夫,被我騙上了牀榻之上,也算是認了。”

“再說了我一個御令,名不正言不順,要不能被人叫做妖婦?我在不在,這倭國都得亂起來,大明要倭銀,只要大明要,倭國就得亂。就是大明不要,這倭國頂多多安穩十年,也要亂起來。”

“倭國無道,纔是本因。”

今參局在御令的位置上做了十多年,她太清楚倭國的問題癥結了,她解決不了,大概也沒人能解決得了,沒有大道之行,倭人註定就是給人當牛做馬的命。

今參局賴上了唐興,是爲了掙脫泥潭。

次日的清晨陽光明媚,峴港內外這是張燈結綵,原因無他,大明浚國公陳懋來到了峴港迎接大明水師南下西洋,陳懋主持交趾事務,僅僅一年有餘,便有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模樣,交趾對這位國公爺,那是尊重至極。

劉永誠帶來了皇帝的聖旨,在陳懋至峴港後,當衆宣讀。

皇帝在聖旨中,對陳懋在交趾主持工作做出了高度的肯定和讚許,充分肯定了陳懋對地方安定的貢獻,並且再加封賞,彩表、金帛等若干,並準浚國公府以王府制營建。

浚國公府以王府制營建,和黔國公府以王府制營建的待遇是相同的。

即便是民間將浚國公府稱之爲陳王府,朝廷也不會追究,就像黔國公府在雲南被人稱之爲沐王府那般,朝廷知之甚詳,不聞不問,因爲這是皇帝給的格外恩典。

“臣,何德何能。”陳懋叩謝聖恩,就是不肯接旨。

民間稱之爲沐王府,那是沐英當年是皇家養子,馬皇后對沐英極好,視若己出,恩同皇嗣,自然可以稱王府,他浚國公府怎麼敢。

“陛下說這交趾還得有人鎮守,隨時四方之地,但消化仍需時間,鎮守地方本就苦難,不如京城煙花世界,給些格外恩典,也是應該,浚國公還是接旨吧,雷霆雨露,皆爲君恩。”劉永誠這番話可謂是恩威並重,一方面說明了皇帝這麼做的原因,另一方面,浚國公陳懋所處的位置,無論是賞是罰,都得接着,否則朝中那些個士大夫們,怕是要鼓譟陳懋類司馬仲達了。

司馬仲達就是司馬懿,司馬懿稱病多年,一朝起事便執掌大權,實現了三馬同槽。

唐太宗李世民徵高句麗讓李靖隨行,李靖生病,李世民就說,當年司馬懿也說自己病了,就這一句話,就把李靖從牀上嚇得直接跳了起來,扈從皇帝親政高句麗去了。

天高皇帝遠,如果陳懋不肯接收恩賞,那怕是所圖甚大,少不了有人做文章。

“臣叩謝天恩。”陳懋不再猶豫,接過了聖旨,接受了皇帝的恩賞,他在正統年間,甚至連自己寧陽侯的爵位都丟過,可是知道文臣們那張嘴,那可是左右都是他們佔着理兒。

“陛下口諭,我尺山寸河,豈可輕棄,勿許漸侵,如有不從,平定之。”劉永誠又宣讀了一句口諭,皇帝讓劉永誠給陳懋帶句話,就是如有不從盡平定,不要慣着。

郡縣安南,再設交趾三司,這麓川可是有不少人睡覺都不安穩,多次生事,陳懋沒跟他們多計較。

陳懋這麼做自然有他的原因。

浚國公和朱見浚並不衝突,避諱只需要避諱皇帝的名字。

第三百二十一章 爛泥扶不上牆的兵部尚書第一百五十六章 恐怖的壓制能力第一百七十三章 天壽山正統陵寢第二百九十八章 于謙打魚說第909章 以糧草爲餌,貪功冒進第五百五十七章 你能信任的只有陛下!第882章 抄家一二事兒第981章 破門謬論第三百二十章 外戚不得封爵!第652章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下罪朕,還是朕罪天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炸第751章 停工歇業 合乎法理第四百九十四章 寒磣,很寒磣第885章 最好欺負的便是佃戶第二十八章 到了朕的回合!第一百零九章 一點微小的工作(均訂加更)第四十六章 與敵接戰,天經地義第四百一十章 袁彬去哪了?第757章 康國公被捕入牢第660章 老飯都餿了還在炒第三百二十八章 鏡像級復刻第996章 崇王 沂王,就藩海外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九十六章 興安的日常第三百八十六章 陛下不愧是陛下!第二百九十九章 來人,取三尺白綾!第十二章 吊!第三百三十六章 三讓不就,乃至德第847章 不守規矩朱祁鈺第一百八十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二百三十三章 外戚狷狂第四百一十六章 中亞優秀的匹配機制第920章 禁牙行 禁菸 摘鈴鐺第757章 康國公被捕入牢第868章 當了這麼些年的狗,豈不是白當了?第三百八十五章 半數臣工朝天闕第六十七章 各懷鬼胎第六百四十一章臣于謙,從不說謊!第四百五十一章 達則兼濟天下的快樂第三百一十二章 賺錢嘛,不寒磣第八十九章 你在教朕做事?第735章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第三十八章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第六十一章 開炮!第二百六十二章 勝利必將屬於我們!第四十三章 大明失去了自信力第五百三十一章 按勞、按需、按資所得第816章 朕輸了,但是也贏了第五百七十九章 脫脫不花在津口第六百三十七章 戴白之人,不識干戈第731章 如何治好朕的精神內耗第二百四十四章 禮教吃人第809章 霍光傳不可不讀第948章 讓出部分權力,換取長久存續第六百零七章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第859章 兩難自解,你看如何?第五百三十七章 你想跟我火併?第四百五十六章 候風地動儀的成功復刻第九十八章 土木堡冤魂第四百二十七章 關於開會的若干小技巧第四百三十章 烏魯格別克天文表、六分儀第八十四章 朱叫門迤北娶親第927章 枯木怎逢春第七十八章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第三百零八章 你想辦法我幹活第二百二十九章 生命的奇蹟第一百三十二章 陛下真乃真武大帝轉世也!第二十三章 不得人心庶皇帝第二百三十四章 專業第七十章 位極人臣,封無可封第八十八章 跳着腳的作第一章 亂糟糟的朝堂第五百一十九章 耳提面命 言傳身教第二百五十六章 皇帝陛下的成長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如送於陛下!第三百九十七章 瓦剌西進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服王化,自然沉海第五百四十一章 朕首先是大明皇帝第二十八章 到了朕的回合!第658章 人生就是生下來,活下去第896章 沒有贏家,都是輸家第一百零九章 一點微小的工作(均訂加更)第四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國士報之第三百四十一章 喪盡天良,該下十八層地獄第五章 皇上在叩關第五百二十九章 羅馬皇帝失去了忠誠於羅馬的子民第二百一十章 授勳放賞!第三百零二章 禮法豈是不便之物?第五百一十一章 若力有未逮,必引頸自戮第四百一十一章 還有這種好事?第六百零三章 都是有頭有臉的人,誰不要個臺階?第731章 如何治好朕的精神內耗第四十九章 守城之戰朕參與第一百九十章 火耗三成,如何分配?第三百六十三章 徹底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第二十八章 到了朕的回合!第三百零七章 也先大悅!第五百一十七章 面刺寡人之過者第二百零四章 進攻與防禦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