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劉永誠是極其自豪的,作爲大明的內臣提督提領大明水師南下西洋,宣揚國威的同時,奠定景泰年間的海貿基本格局。

他是煌煌盛世大明的親歷者,締造者之一。

一個人能夠經過兩個盛世,尤其是在經歷了由盛轉衰,再由衰轉盛的過程,這種大勢所趨,更是讓劉永誠格外自豪,而這一切,都是皇帝陛下的賜予,就劉永誠做的那些事兒,暴戾的大明皇帝沒砍了他,十多年後再次啓用了他,屬實是天恩浩蕩。

一個人的背叛是需要一定的籌碼的,劉永誠背叛了他心中關於正統的理念,是因爲陛下的英明,而整個南洋、西洋,都沒有足夠的籌碼,讓他背叛大明。

這也是皇帝敢啓用劉永誠的原因之一。

劉永誠轉着手中的茶壺,明日太陽升起的時候,大明船隻將會再次南下,繼續這次官船官貿的武裝巡遊,劉永誠有很多很多的話要說,作爲舊黨,他對國事有很多自己的看法。

“唐指揮知道石顯嗎?”劉永誠說起了一個人名,這個名字略顯有些陌生,對於一般的讀書人而言,都不能第一時間反應過來到底是何人。

唐興稍微思考了一下說道:“劉大璫說的是漢元帝時期的奸宦,亂臣賊子石顯嗎?”

“唐指揮也讀書?”劉永誠驚訝的問道。

“讀一些,這不任事之後,閒着也是閒着,那李賓言個酸儒,整天掉書袋,我便讀了一些,防止他說話的時候,我聽不明白,正如我教他騎馬一樣。”唐興滿是笑意的說道:“劉大璫知道這等人物也是尋常,畢竟是你們宦官專權的祖師爺之一。”

宦官專權的祖師爺是趙高,奈何趙高的蛋蛋到底有沒有,是個比較有趣的話題,在秦時,宦官只是代表內官,不一定沒有蛋蛋,但是這石顯大抵是沒有蛋蛋的。

唐興和李賓言是抵背殺敵的至交親朋,好到互換姓名的地步,唐興和李賓言的友誼,讓唐興學會了讀書,李賓言學會了騎馬。

大明的軍卒們是要讀書的,下到大明的軍卒要讀書識字,背條例,中到大明的庶弁將、掌令官們要每年考評,還要進講武堂讀書成爲天子門生,上到文安侯于謙本身就是個讀書人,而且是會試第一、以語傷時把狀元弄丟了的于謙。

大明軍卒讀書的這種風氣,可不是爲了科舉,而是爲了全面提高大明軍的識字率,從而遴選出更多合格的炮兵、槍兵和夜不收,這一點,陳福寅能混個椰子大王的稱號,琉球的椰製品響徹大洋內外,完全得益於陳福寅熟讀《預防衛生與簡易方》,在琉球混的風生水起,琉球人對於陳福寅的種種神奇,奉若神明。

軍伍中人讀書不是什麼稀奇事,呂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典故,人盡皆知。

這年頭,你沒讀過書,好意思說自己是大明軍的一員?

“說起這漢元帝,漢宣帝曾言:亂我漢家者,太子也。”

“漢宣帝明知道自己的兒子坐這皇位要亂了漢室江山,但因爲漢宣帝早年間流落民間,半生飄零,漢武帝末期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的後人險些斷絕,又因爲故劍情深,這漢元帝的母親是被霍光夫人害死的許平君,最終漢元帝得繼大位。”劉永誠說起了漢元帝,面色就極爲複雜。

說起漢朝來,人們總是下意識的以漢唐雄風並稱,可是這說起西漢,說完了漢武帝、漢宣帝之後,大多數人都直接奔着西漢末年的王莽篡漢去了,彷彿中間的幾十年,幾個皇帝不存在一般。

漢宣帝駕崩之時,漢室江山已經來到了前所未有的頂點,而漢元帝接手的漢室江山,是個最爲鼎盛的大漢朝,也正是在漢元帝手中,漢室由盛轉衰。

漢元帝像誰?像稽戾王。

都是正統繼位,都是盛世繼位,都是宦官僭越神器,都是黨錮盈朝,都是興文匽武,都是民不聊生,都是由盛轉衰。

唐興靠在椅背上,轉動着茶盞,看着窗外的月色補充道:“漢元帝劉奭還是太子的時候,有次和漢宣帝奏對,劉奭對漢宣帝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漢宣帝大驚失色,教訓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而後更是嚴厲的說道:亂我漢家者,太子也。”

漢元帝劉奭崇尚儒家學問,被漢宣帝批評的這段,唐興是知道的,漢宣帝的這段霸王道雜之,更是道盡了漢元帝之前的漢室制度,雖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總體來說漢家制度,還是霸王道雜之,儒皮法骨的基本格局。

劉永誠眉頭緊鎖的說道:“這劉奭一繼位,就招了大儒王吉、禹貢進京奏對,這王吉走到半道上人就死了,這禹貢進京,指着劉奭的鼻子一頓臭罵,例數政策不仁,劉奭就問,那該如何?禹貢說:天子應該勤儉,這節儉當爲首務,削減皇室度支,用以國用,劉奭便照辦了。”

“若是其他也就罷了,比如不用的離宮別苑行宮停止修繕,減少民間一百餘處官祭漢室祖祭等等,可是這禹貢讓劉奭削減羽林衛的規模,減少軍支,這劉奭一應照辦,實屬不當。”

劉永誠說的第一條就是興文匽武,這減少軍支四個字,雖然看似輕便,可是把大漢軍的脊樑骨差點抽斷了。

連那塞外的匈奴左翼郅支單于,都敢對大漢朝齜牙了,要知道經過漢武帝和漢宣帝的持續不斷的教訓,匈奴人比那捱了打的狗,還要老實萬倍,但是這郅支單于殺了大漢使臣谷吉。

在大漢朝的年代殺漢使,這不是齜牙,這是國恥。

唐興想起了一箇舊聞,笑着說道:“劉大璫不在朝堂日久,其實這朝堂之上,不乏此類說辭,翰林院的一個翰林有次上書說:陛下這泰安宮一年要花五十萬銀幣安防,起視四境皆安,靡費鉅萬。陛下就批覆說:朕還怎麼節儉?要不朕的冕服用棉不用絲?要不你教教咱?陛下一句話,堵得這翰林啞口無言,從此以後再無人提及此事。”

“陛下就差說:你猜猜朕這一年五十萬的班直戍衛,到底是在防誰?”

劉永誠聞言一愣,這俗儒真的是崇古,快兩千年了,說辭都不帶變一下,當今陛下難道和漢元帝一樣好忽悠,眼瞎不成?

他敲了敲几案說道:“這天下沒人能在陛下節儉這件事上指手畫腳!沒有人可以置喙!於少保也不行!”

“於少保從來沒說過這話,還有人鼓譟於少保彈劾石亨諂媚拍馬屁送禮,於少保理都沒理。”唐興解釋了一句,于謙可不是權臣,那是賢臣,而且於謙在這件事的態度上頗爲古怪。

作爲大明知名的正統鐵桿擁躉,劉永誠這番話全都是對陛下的迴護之意,一旦說出了陛下英明四個字後,這埋在心裡的話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說出來了,念頭便立刻通達了,投獻一念起,剎那天地寬。

這冕服可是崇古禮法的核心,用棉不用絲,的確是節儉了,但是用棉那就是違了禮制。

這一句回覆巧妙就巧妙在,整個大明朝沒人能說他朱祁鈺不節儉!

于謙就曾公開表示過陛下應該有一些享樂之物,理當勞逸結合,甚至對石亨進獻各種玩物,熟視無睹,天子節儉當然是好事,可是陛下這太過於節儉了,四季常服不過八套,冕服就一套,這天朝上國禮儀之邦,陛下實在是有點不顧及朝廷的臉面了。

就比如那尼古勞茲和胡濙吵架,尼古勞茲吵不贏就往胡濙的肺管子上戳,就問皇帝的禮服居然還要洗?一句話讓四十年的禮部尚書胡濙直接破了大防,罵罵咧咧不知所云。

于謙甚至還思考過是不是自己的問題,當年京師之戰前,陛下要吃鹹魚幹,多大點事兒,于謙迂迴了勸諫了下,畢竟這剛登基還要打仗,這麼做實在是有點不是時候,陛下良言嘉納。

結果壞了,出大事了!

陛下在這享樂二字上,便是連鹹魚幹這等都沒了,弄的于謙談到這個問題,都有些沒着沒落,心裡沒底兒。

可是你要說陛下摳門,那陛下修馳道、修渠立廠、疏浚萬里河道,這哪一樣不是花錢如流水?可是陛下那眼睛都不帶眨一下,彷彿內帑的錢不是自己的錢一樣,朝廷沒有就內帑出,先辦事後算賬,一副財大氣粗,朕有的是錢的模樣。

劉永誠看着唐興,嘖嘖稱奇連連搖頭說道:“這劉奭崇尚儒家,啓用了很多儒生官員,若是獨尊儒術,只用儒家也就罷了,這漢宣帝留下的底子厚實,隨便他折騰便是,也折騰不出什麼所以然來。”

“可是呢,漢元帝劉奭,他重用儒家,還寵信宦官,這也就罷了,劉奭還稱病不上朝,將國事都交給石顯等一衆宦官處置,神器被僭越,這黨錮,一下子便起來了。”

“儒生和這宦官們,那是天災也吵,兵禍也吵,下個霜也吵,地龍翻身也吵,都是吵架的由頭,朝堂上打成了一鍋粥,這行制便是朝令夕改,民不知法,法不束民。”

劉奭登基沒幾年便生病了,這一病就是十幾年,若是病重到無法處理國事,那早該病死了;若並不是病入膏肓,那這十幾年不處置國事,便只能用稱病二字了。

聽說過臣子稱病不上朝,這皇帝你稱病不上朝,屬實是讓人摸不着頭腦,路易十六看了都直呼內行。

“劉大璫說的是漢元帝還是稽戾王啊。”唐興越聽越不對勁,這說的是漢元帝,可是這話裡話外,怎麼越聽越像是稽戾王呢?

“自然是漢元帝。”劉永誠笑了笑,回答道,他說的是漢元帝,但是這話音還是落在了稽戾王。

劉永誠看着天空明月悠悠的說道:“這興文匽武、黨錮盈朝,導致民不知法,法不束民,朝廷無兵可用,無將可調,地方勢要豪右便如同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並且茁壯成長,相映成林,漢元帝還想遷天下豪戶守陵,可是詔書下了之後,無人響應,這地方官吏們叫苦連天,漢元帝便廢了這徙民陵邑的制度,因爲已然做不到了。”

“你這個相映成林用得好。”唐興對劉永誠的用詞稱讚了一句,這相映成林可謂是把地方勢要們共同默契用最直觀的形象表示出來。

劉永誠繼續說道:“就像現在韃靼和瓦剌一樣,一個左翼一個右翼,當時的匈奴分爲了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便是那個王昭君出塞嫁的單于。”

“這呼韓邪單于一看大漢勢大,便直接遷徙到了河套,上書稱臣,投獻了大漢,願爲大漢戍守邊疆,跟今日脫脫不花入明大抵相同。”

“而這郅支單于活動在今天的和林地面,彼時天災不斷,郅支單于這北邊也待不下去了,歸附不肯,生活又艱難,便和現在的瓦剌大石也先一樣,打算西進。”

“這郅支單于就遣使請求把當年送到長安的質子迎回,當時的儒生禹貢出了個餿主意,說把郅支單于的質子送到邊關,讓質子自歸,其實就是讓呼韓邪單于做刀,把這個質子做掉。”

“御史大夫谷吉不同意,大漢養了這質子這麼多年,這豈不是斷了恩義?並且願意爲使者出使匈奴,若是郅支單于不守道義,殺了使者,畏懼漢軍威嚴,便會逃走,一命換大漢江山安穩數十年,也值得了。”

“谷吉是個勇者。”

“谷吉做了使者出使匈奴,果不其然,這郅支單于殺了谷吉,消息傳回長安,朝野內外一片譁然,內外皆視爲國恥,奈何郅支單于已經遠遁,鞭長莫及。”

“建昭三年,西域校尉陳湯,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發城郭諸國兵,以及車師戊己校尉屯田吏士,進擊康居,也就是今天的康國地面。”

“陳湯、甘延壽善戰,大破郅支單于,軍侯代理丞杜勳,斬取郅支單于首級,並找到二根節杖與谷吉等人帶到匈奴的帛書,這一戰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活捉一百四十五人,一千多人投降,一雪前恥。”

“郅支單于估計到死都沒想明白,他都跑到康居去了,離大漢都城九千九百九十里之遙,怎麼還被漢兵給殺了。”

“後來陳湯和甘延壽上奏朝廷,便有了那句著名的: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可不是殺人前的叫囂,這是殺人後的示威,你西進到了康居,我大漢天兵照樣要把你抓起來,把腦袋拿去,掛在城頭上,萬里招搖,震懾一切膽敢冒犯大漢的人。

唐興自然想起了王復、王越二人,這二人做的似乎更加過分,他們要的更多,都把也先給架空了,唐興頗有些感慨的說道:“大丈夫,當如是也!”

劉永誠面色凝重的說道:“可是陳湯和甘延壽何等的下場?宰相匡衡,就是那個鑿壁偷光的匡衡,覺得陳湯甘延壽乃是矯詔而行,調動西域城郭諸國兵,乃是謀逆,不應賞賜陳湯和甘延壽。”

“這奸宦中書令石顯也覺得不該賞賜,因爲石顯曾經想把自己的姐姐嫁給甘延壽,甘延壽不同意,石顯怎麼能同意給甘延壽封侯呢?”

“漢元帝劉奭在幹嘛?在裝死…不是在稱病。”

“這郅支單于的腦袋在西域四處懸掛威懾,可是這腦袋到了京師,掛不掛城頭示衆,反而起了爭議,宰相匡衡、御史大夫繁延壽說春天是掩埋屍體的時候,還是不要懸頭的好。”

“車騎將軍許嘉和右將軍王商譏諷他們儒生:春秋時夾谷會盟,優施譏笑君主,孔子殺了他,當時正是盛夏,被斬的手和足分不同的門運出。連孔子對於羞辱君王的優施,都會親自動手殺人,谷吉作爲天使遠赴草原,最終被郅支單于羞辱至死,不是羞辱了我大漢君王嗎?郅支單于應懸頭十天。”

“匡衡無法爭辯,畢竟孔子真的殺了優施,孔子可是儒門的至聖先師,最終這郅支單于的腦袋被掛了十天,才掩埋掉。”

“這郅支單于一死,嚇得本有立藩之意的呼韓邪單于立刻入朝覲見,以臣禮叩首,請漢元帝和親,這纔有了王昭君出塞之事。”

“俗儒可用不可信也,天天拿《春秋》說事兒,以崇古爲尊,結果真的涉及到利益二字,反而不把《春秋》崇古當做要務,反倒是被一羣丘八們拿着經典砸的說不出半個字來。”

郅支單于的腦袋該不該掛?這本不是個應該有爭議的問題,可是在漢元帝治下,照樣能吵起來,這便是黨錮之禍。

陳湯、甘延壽的作爲該不該封賞?這本也不該是個有爭議的話題,可是在漢元帝的治下,照樣吵的翻天覆地,這便是黨錮之禍。

所謂平衡的帝王術,漢元帝重用儒生,寵信太監,就是在平衡,可這就是在製造黨錮罷了。

也先的腦袋若是到了京師,朱祁鈺大抵要大赦天下,而後用金澆灌頭顱永世不損,每根毛都要栩栩如生,大明匠人有這個手藝,而後懸掛在西直門外示衆,再到太廟去跟列祖列宗炫耀一番,最後送到英烈祠告慰大明陣亡將士,最後拎起大錘砸他個稀巴爛。

王復和王越做下這等事,朱祁鈺高低要給王復弄個等王秩的世襲公爵出來噹噹,反正王覆在康國已經是實際上的王了,再給王越一個世襲侯爵,誰敢說個不字,說不出合理的理由,朱祁鈺一定會讓他知道花兒爲何這般紅。

朱祁鈺對王復是有怨氣的,朝廷正值用人之際,人才多多益善,你在康國呼風喚雨,不肯歸國效力也就罷了,還把王越一道帶跑了,這等人才不給自己用,簡直是可惡至極。

劉永誠的面色變得悲苦了幾分,他沒有卵蛋,是個宦官,可是他向來以將領的身份參與征戰,一輩子的功績堪稱大丈夫,他面色悲苦的說道:“後來啊,這陳湯、甘延壽封侯之事,又起了爭端,這宰相匡衡、御史大夫繁延壽這次頗爲冷靜,因爲陳湯和甘延壽是矯詔行事,皇帝沒下命令,他們私自組織西域地面諸國兵出兵,乃是不赦重罪。”

“漢元帝一聽有理,便免了陳湯和甘延壽的職。”

“同爲儒生的宗室子劉向終於忍不住了,上漢元帝萬言書,言辭懇切,引經據典,反駁了宰相匡衡、御史大夫繁延壽的說辭,劉向說,這犬馬爲人勞苦了,還可以得到給它們蓋窩棚的報答,這立下了漢馬功勳反而要降罪,這是何等的道理啊,最終這封很長很長的奏疏,打動了漢元帝,給陳湯和甘延壽封了侯。”

“這劉向是個大儒,他留下了很多典故,如今耳熟能詳的很多話,都出自劉向之筆,劉向自嘲不是自己說的話有理,只是因爲自己是大儒,漢元帝才肯聽罷了。”

“漢元帝死後,宰相匡衡舊事重提,再次免了陳湯、甘延壽的官兒,而後陳湯再被削籍爲士伍,即軍戶,到這裡,匡衡仍舊不滿意,最後陳湯被貶爲了庶人,鬱鬱而終。”

唐興有些奇怪的問道:“按理來說,這文官宦官不對付纔對,爲何在這件事兒上,匡衡這個儒生和石顯這個宦官,尿一個壺裡去了?”

劉永誠嗤笑了一聲說道:“儒生擅長見風使舵,石顯勢大,匡衡自然納頭就拜,有什麼稀奇的?正統年間,投效王振的文官少了嗎?不過是爲了上位耳。匡衡能做宰相,乃是拜了石顯的山頭,這便是鑿壁偷光的大儒。”

唐興有些不解的問道:“漢元帝如此崇儒,那這石顯,爲何這般受寵信?”

劉永誠更加不屑的說道:“石顯咱家不知道,但是這王振,咱家再清楚不過了,不過是玩弄伎倆,王振有次出宮辦事,對正統君說可能要天黑纔回來,請皇帝給一道敕諭進宮門,這正統君便給了。”

“這王振故意在宮外逗留不歸,一直到月升之時才入宮,羣臣知道後自然要彈劾這王振私闖宮禁,王振就哭,對正統君說:皇上,你看臣多難,給皇上辦點事,回來晚了,就被彈劾了。”

“這等伎倆很多很多,正統君自然格外信任王振了。”

唐興哭笑不得的說道:“這…這也太荒唐了吧,宮禁豈是兒戲,這般胡鬧?”

興安敢這麼做嗎?

陛下讓興安清宮,興安連宮禁的腰牌都不敢摸一下,讓盧忠跟着自己一起辦案。

“正統君國事尚且兒戲,宮禁罷了。”劉永誠抿了口茶,他作爲從永樂年間就一直活動在中樞的大璫,對這些事兒門清兒,知道的黑料可比胡濙還要多的多,這只是其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罷了。

稽戾王實錄裡收錄的荒唐事還是太少了,這類兒戲的事兒,劉永誠有很多可以補充,如果陛下需要,他可以寫一個《稽戾王實錄增補》,奈何陛下連稽王府現在的沂王府出的增補都不肯刊行,他這些黑料便只能成爲談資了。

“你這稱呼正統君不對,應當稱稽戾王。”唐興面色不悅的糾正着劉永誠的說法,這正統君,可不興叫。

你這邊說稽戾王的黑料,又稱呼稽戾王爲正統君,是何等的道理。

劉永誠卻滿不在乎的說道:“漢王府滿門被殺的時候,咱家也上表先帝爺,不應如此,親親之誼五常大倫棄之如敝履。時至今日,咱家仍覺得陛下殺兄不對,不對就是不對,正統就是正統。”

“你這個老頑固,比那些俗儒還頑固的很!”唐興沒見過這麼擰巴的人,這頭說陛下英明,那頭還說陛下殺兄不對,這隊站了,卻沒完全站,是什麼道理?

劉永誠則笑着說道:“唐指揮勿怪,咱家老了,老頑固老頑固嘛,就這點執念了,陛下有容人之度,朝中還有人要給稽戾王實錄改名正統君實錄,陛下不是也沒說什麼。陛下英明啊,景泰年間,什麼都可以說,只要爲大明奔波效力,陛下就不會計較。”

劉永誠是個很執拗很執拗的人,犟驢一頭,想摁着他的頭喝水,得讓他心甘情願。

唐興決定各叫各的便是,劉永誠是舊黨,正統觀念的忠實擁躉,他擁護的可能不是正統君,大抵可能是名正言順四個字。

唐興有些好奇的問道:“劉大璫是宮裡老人,你說這興安大璫會不會有一天和王振一樣?”

劉永誠則頗爲篤定的說道:“興安,是一個很有分寸的人,作爲陛下身邊的老祖宗,分寸二字,屬實是難得,就以咱家爲例,景泰元年正統君歸京,興安差人把咱家關在了東廠,當時咱家還以爲時日無多,結果這一等,便是十多年。”

“給陛下辦差,這分寸二字很難掌控,興安卻做得很好,不讓咱家自誤,也不讓陛下爲難,分寸二字知易行難。”

“有什麼樣的主子,就有什麼樣的家奴,興安要做高力士,不是要做趙高、石顯、王振。”

劉永誠看的很清楚,興安不會成爲王振,因爲陛下叫朱祁鈺不叫朱祁鎮,興安若是拿出王振這等招數對付大皇帝,興安立刻就會從老祖宗的位置上掉到井裡去。

石顯、王振這等奸宦,完全是因爲漢元帝和正統君的昏聵導致,這等小人得志,是君主昏聵的佐證。

今天這章是7000字打仗,說的是漢元帝,其實也是明英宗朱祁鎮,大抵就是由盛轉衰的種種跡象,殊途同歸,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鑑今。

第二十章 登基第667章 殿下,這可不興看啊!第五百二十三章 勢與羅馬同生同死第三十三章 國體之根本第二百章 高端洗地法第712章 經營太甚違天命 莫把妄思損真性第四百八十三章 那個在海上飛的男人第三百零二章 禮法豈是不便之物?第744章 公權和私權的界限第六百三十一章最有權也最有錢第六百零四章 在大明,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二百五十章 內廷外廷 必有一戰第六百零八章 小農經濟蛻變的必要條件第840章 一輩子在走別人鋪好的路第998章 大道之行,天下爲公第931章 跟餓肚子的人講禮法,是無恥的第976章 一篇柴米夫妻言,道盡人間煙火氣第五百七十二章 武,夫文止戈爲武第三百三十二章 皇帝的兩個大嘴巴子第966章 結硬寨,打呆仗,橫碾硬壓第五百二十五章 王復點檢軍馬,大石天山狩獵第681章 徐麒耀教子篇七條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不跑,他們就跑不掉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有病看病第645章 剛柔並濟,恩威並重第924章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第693章 窮生惡計 富生良心第862章 隻手遮天賀總憲要做惡人第703章 雖然削減了待遇,但是獲得了自由第三百三十九章 初聞涕淚滿衣裳第六百二十五章 皇帝陛下,不覺得羞愧嗎?第一百九十七章 發財的大好良機第965章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明真的失掉開拓性了嗎?第四百一十三章 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爲何人第652章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第767章 強龍硬壓地頭蛇第924章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第四十二章 爲陛下賀,爲大明賀第907章 與其說個人道德敗壞,不如說無能第五百零三章 景泰年間的抄家法第二百零六章 剿匪戰前會議第八十一章 要想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第五百九十二章 腰纏萬貫進此地,身無分文雁拔毛第五百二十三章 勢與羅馬同生同死第一百七十九章 送稽王歸京第二百六十八章 如有抵抗,格殺勿論第五百八十七章 異姓王第966章 結硬寨,打呆仗,橫碾硬壓第二百四十五章 送太醫院第788章 機器一轉,人心不古第三十八章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第四百五十九章 三界靖魔大帝第644章 四海宗盟魁首第二百七十三章 只道當時是尋常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朝棄民是不是大明臣民?第683章 非常一般的高麗姬第一百三十六章 是非曲直,難以論說第832章 和林,國家興王地第三十七章 布仁行惠議第五百六十七章 天下最偉岸的大丈夫第五百五十三章 他想幹什麼!第997章 胡濙教育理論,于謙教育實踐第669章 爲上者隱,爲尊者諱第二百七十九章 人妖物怪 洗心革面第693章 窮生惡計 富生良心第二百六十二章 勝利必將屬於我們!第四十八章 歡樂的空氣第二百五十九章 天子腳下的首善之地第778章 十萬大山一條路 唯有諒山可通行第731章 如何治好朕的精神內耗第810章 蒙聖感化白鹿獻瑞,天下歸心四夷賓第646章 大昏君的豪宅第912章 宣皇是誰?第902章 阿剌知院投降伏誅第一百九十六章 來自太太團的支持第四百九十九章 莫道石人一隻眼第四百七十三章 漢室江山,代有忠良第一百一十五章 磔!第954章 古有溫酒斬華雄第一百三十二章 陛下真乃真武大帝轉世也!第748章 誰爲萬民操勞,誰就是萬民之主第807章 馳道所及之地,皆爲大明疆土!第二百九十一章 三根神針針穴療經第九十三章 冠軍旗第845章 開門,自由貿易第828章 陛下是個好人啊第四百五十九章 三界靖魔大帝第五百四十一章 朕首先是大明皇帝第三百九十一章 當忠犬變成野狗第二百四十八章 戶部的燈盞,只有一根燈芯第十四章 幫他們體面!第645章 剛柔並濟,恩威並重第844章 有些事兒,不開始最好第二十一章 內三關根本守不住第一百七十七章 先上船再補票第七十三章 京師保衛戰,大獲全勝第二百一十五章 陛下有太祖遺風第三百八十一章 安心求道能立命 知行合一得始終第一百三十四章 削太上皇帝號(均訂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