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 抄家一二事兒

李賓言下了觀海樓,便奔着吳塔的方向而去。

一共要抄家十餘戶,唯有這吳塔宋氏,因爲在蘇州,所以李賓言要親自跑一趟,畢竟跑到蘇州地界拿人,李賓言有很明顯過界了,雖然打了招呼,但李賓言還是親自跑一趟。

雖然他不跑這一趟,江蘇巡撫和蘇州知府也不能拿他怎麼樣,畢竟一個帶着永樂劍的巡撫,一個是稱府尹的松江府尹,這官大一級壓死人,李賓言就是不知會便拿了人,江蘇巡撫和蘇州知府,也只能受這個悶氣。

都是在官場上混,今天李賓言給了他人面子,日後,旁人就會給李賓言些面子。

李賓言坐在車駕上,打開了車窗,讓暖風吹進了車駕之中,窗外是一望無際的棉田,這仍然是松江府地界,松江多棉農,這遍地白花花的棉花,讓人心曠神怡。

李賓言一直看着窗外,對着陳宗卿說道:“五月棉秀,八月棉幹,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雖然遲了那麼幾日,但是這棉花還是開了。”

“在京師的時候,陛下讓我去胡少師哪兒學習爲官之道,陛下喜歡把我們這些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打發到胡尚書那邊兒長點心眼兒。”

“胡少師就教訓了我一頓,說到了去歲我被左右爲難,這頭彈劾我,那頭誇讚我,把我弄到風口浪尖上,固然是有人眼饞這海貿的厚利,但是弄的那麼大的陣仗,和我不通人情世故,覺得給陛下辦差,就不用給地方官僚一點面子,說拿人就拿人,說辦差就辦差,惹了衆怒有莫大的關係。”

陳宗卿滿是羨慕,能讓陛下費了心思送到胡少師那兒學爲官之道,這是求都求不到的福分。

胡濙這種六朝老臣,等閒會開口訓誡一二?還不是陛下有命?

李賓言悠悠的說道:“我便爭辯了幾句,胡少師便以於少保爲例子,於少保如此剛正之人,在地方做事的時候,也是面面俱到,八面玲瓏之人,王振要對付于謙,弄的朝野沸反,最後不了了之,便是於少保的爲官之道。”

“陛下做事,尚且需要給地方各級官僚一些面子,比如這次的朝鮮王要隨大明南下西洋,陛下不就是看在當初濟州市舶司,首陽君看大明要,也是頂着朝鮮上下的反對給了,陛下自然要還這個情分,這人情往來,不就是個你來我往嗎?”

“胡少師教訓的是。”

在大明傳統士大夫的心裡,既然這朝鮮王由大明冊封,那自然屬於大明的六合之地,那朝鮮便是大明的地方。

你來我往,看似簡單,但是李賓言也總結了自己過去做事的風格,果決有餘,圓滑不足。

這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至於這世故到底幾分纔算是合適,想明白了,這做人也便是做明白了。

李賓言的隨行車駕駛入了蘇州地面,江蘇巡撫和蘇州知府早已恭候多時。

這李賓言仗着聖眷在隆,又仗着身後有松江京軍駐紮,在江南地面上,可謂是耀武揚威,做事狠辣,說從杭州府拿人,便直接帶着一衆校尉、衙役便去拿人,說要去蘇州府抄家,那是招呼都不打一聲。

江蘇、浙江、鳳陽等巡撫、知府們,都是敢怒不敢言,在禮部尚書蕭晅挑頭要對付李賓言的時候,立刻便是牆倒衆人推,奈何李賓言的後臺就是大明皇帝,這後臺太硬了,硬到牆在衆人推之下都沒倒。

讓江蘇巡撫和蘇州知府意外的事兒發生了。

李賓言回了趟京師,再回來辦事,也開始打招呼了,這李巡撫既然打了招呼,這禮數自然要到位,這不,江蘇地方官員,就到界碑處相迎。

“見過李巡撫。”江蘇巡撫周忠達帶着一衆官員見禮,江蘇巡撫巡撫地方掛的是僉都御史的正四品的品秩,而李賓言是三品戶部左侍郎,官大一級,周忠達自然要先見禮。

大明皇帝不喜跪,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誰沒事願意給人磕頭?這往來見面便都是揖禮,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微微俯身便是禮數。

李賓言回禮笑着說道:“今日大明官船官貿出海,禮節繁瑣,便耽誤了些功夫,還請周巡撫勿怪。”

“不礙事,不礙事。”周忠達也是愣了愣,趕忙說道,這面子給來給去,便都有了面子,你一點面子不講,我沒了面子,你自然也沒面子,你來我往大抵如此。

“李巡撫,這吳塔宋氏的案子,若是有需要的地方,李巡撫儘管說話,咱江蘇地面,絕對通力協作,把案子辦好。”周忠達說起了正事,鼎力支持李賓言抄家。

這吳塔宋氏可沒少使銀子、也沒少託關係,想走這周忠達的門路,左右還是想讓江蘇地方報個災荒,把這筆炒糧食期貨的損失攤到朝廷的頭上,反正是公家的東西,損失了也是公家損失,你周忠達又不損分毫。

周忠達那是一釐錢都不敢拿。

這寶源局的賬,都是要過計省的盤查,宋氏的案子只有不到二十萬銀幣,可是這十家加起來一百三十餘萬的虧空,那是災荒二字能糊弄過去的?

陛下可是大明的戶部尚書,這賬本最後直達天聽的時候,報災荒的各級官員,都要吃陛下的鐵拳,陛下平素裡客客氣氣的,可是在查貪這件事上,可從來不含糊,多少人以身試法,試試便逝世了。

你吳塔宋氏要是虧得褻衣都當掉了,虧得宗族都散了,朝廷就是想抄你也沒得抄,也拿你吳塔宋氏沒辦法。

可是你吳塔宋氏有錢不還,最後虧空虧到朝廷頭上,玩起了左手倒右手的把戲,還想報災荒?

這寶源局的收益可是內帑國帑對半開,虧到朝廷頭上,也就是虧到了陛下頭上,陛下是冕服只有一套的皇帝,你讓陛下虧一百三十萬銀幣?

在民間傳聞之中,皇帝陛下吝嗇至極,恨不得把一枚銀幣掰成十瓣花的主兒,你讓陛下虧一百三十萬銀幣?

周忠達不敢報這個災荒,江蘇地方也沒人敢讓陛下虧一百三十萬銀幣。

“我這招搖過市,倒是顯得叨擾了,奈何這案子諸府並辦,事涉浙江、江蘇、應天、松江,由某督辦,職責在身,不得不叨擾了。”李賓言頗爲客氣的說道。

李賓言爲何不跟地方打招呼?

還不是怕地方提前通風報信,或者乾脆阻攔辦案,纔不肯打這個招呼?

但是這次打招呼,李賓言發現,其實他不應該把同僚們都看做是敵人,大家同朝爲官,有些李賓言都不敢犯的忌諱,同僚們就更不敢了。

他李賓言聖眷在隆,這同僚們有幾個有永樂劍的?

大明長佩永樂劍這等尚方寶劍的僅有李賓言他一個人,他幾次歸還,陛下都不肯收回去。

“哪裡話,哪裡話,只是某有個不情之請,李巡撫,這個案子,咱們江蘇地面的官員們,能不能觀摩一二?說來慚愧,這抄家,江蘇還真的沒人會。”周忠達提出了一個請求,就是觀摩學習辦案。

說實話,李賓言辦案,雖然不近人情,但是辦的樁樁件件,沒人能挑出毛病來,陛下聖眷,也不會聖眷一個無能之輩,這李賓言除了不夠世故之外,的確是能臣一個。

周忠達原來是不敢提這種要求的,畢竟這是李賓言的絕活兒,人家立足之本,但是這一接觸,周忠達發現李賓言也不是傳聞之中,那般不好相處之人,便提了一個不情之請。

“好說好說。”李賓言沒什麼猶豫,笑着回答着。

之前李賓言和浙江的巡按御史、寧波市舶司鬧僵了,就是李賓言不肯分享這松江市舶司經驗,最後鬧到了皇帝面前,皇帝下旨,李賓言才肯分說。

李賓言的性子很獨,這麼些年似乎對誰都不怎麼信任,看誰都像是看曲阜孔氏那般。

李賓言之所以將同僚們看作敵人,之所以性子這麼獨,這和他當年在山東巡撫的經歷有關,兗州驛站被內外勾結的倭寇襲殺,而後一場高燒不退,李賓言都看到他爺爺在喊他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皇帝也不怪李賓言性子獨,這換個人這般經歷,性子也獨。

這麼些年過去了,李賓言總算是活回來一些,不再藏着掖着。

周忠達大喜過望,帶着一衆官僚陪着李賓言一起前往吳塔。

李賓言以吳塔宋氏爲例,把這抄家的流程講解的非常細緻,但是從盧忠哪裡學來的抄家秘法,李賓言並沒有細說。

盧忠,大明錦衣衛左都督,陛下手中最爲鋒利的一把刀,乃是大明抄家第一人,李賓言、李賢、南鎮撫司鎮撫使楊翰等人的抄家本事,都是從盧忠那裡學來的,哪怕是李賓言不講那些秘法,他的分享,也讓江蘇地面官僚大開眼界。

李賓言沒講的內容,其實才是重點,如何查清楚目標到底有多少資產,有多少是代持的資產,有多少左手倒右手的買賣,有多少藏銀,想弄清楚這些,都是不宣之秘,等閒不足與外人道也。

用盧忠的話說,抄家是個細緻活兒,你把宅子裡的銀子掘地三尺抄出來,那不算是本事,能把盤根交錯的資產理清楚,弄明白,纔算是本事。

而知道這些,需要用到的一些手段,比如收買家人,比如在民間走訪,比如深入探查,比如查賬,比如探查銀路,這都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需要在實戰中,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方能大成。

李賓言最後總結性的說道:“胡少師訓誡某,跟某說了一番話:說這自古以來,歷來造反的都是種田的人,他們手裡纔有幾個銀錢?榨乾了能榨出幾滴油來?榨着榨着把最多的、種田的莊稼漢逼反了,那便是氣數已盡的時候了。”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若不是他要弄井田法,把這百姓逼到了絕路上,這綠林赤眉鬧起來,新朝氣數哪裡能只有短短十四年?這東漢末年,若非這黃巾軍攪動天下,這東漢天下還是劉氏天下。”

“別說這行商的,勢要豪右們想造反,都不可能成,這幾千年來,就是這藩王起事能成事兒,不過靖難一役耳,燕府一家也。”

就這一個燕府靖難,那還是建文君配合的好,但凡建文君配合的差點,燕府想奪天下,也是不大可能的事兒,兵推棋盤上,大明皇帝手持太子府,不用興安出手,都能把料敵於先的于謙、疲兵再戰的石亨打的潰不成軍。

在地方就說地方事兒,地方抄家最大的顧忌就是把人逼反了,沒法向朝廷交待,可事實上,李賓言抄了這麼些年,也沒見哪個勢要豪右之家,敢造反的。

抄家頂多是首惡被拿去了腦袋,這造反,可是全家所有人的腦袋。

西漢時,從漢高祖起,一百多年遷豪戶守陵,一茬一茬的割,也沒見哪個勢要豪右之家敢造反的。

李賓言帶着一衆緹騎們抄家,在日暮時分,便把事情處理的乾乾淨淨,讓蘇州地方官員,歎爲觀止,能做到李賓言這麼幹淨利索,甚至只有李賓言這一半的功力,還愁沒有聖眷?

該人家李賓言聖眷在隆,這談笑間,就把抄家這麼大的事兒,辦的利利索索。

“李某這便告辭了。”李賓言看着日頭,笑着說道:“諸位留步,不必遠送。”

“李巡撫,這都日暮了,要不就留在吳塔,某也盡地主之誼,順便再討教一二。”周忠達驚訝無比,這上官都到地界了,就是不撈那麼多的油水,吃吃喝喝,玩玩樂樂,周忠達都做好大出血的準備了,那連揚州花魁的畫船都打了招呼,哪成想,這麼晚了,李賓言居然還要回去?

“松江府就這般,事兒多,回去還要處置一些事兒,就不多留了。”李賓言去意已決,讓他世故他可以世故,可是讓他精於世故,他真的不擅長,他就沒那個天分。

周忠達看李賓言的態度堅決,便不再多留,俯首說道:“送李巡撫。”

“好說。”李賓言上了車駕,一行人連夜奔着松江府回去了。

周忠達看着李賓言的車駕,看了許久才說道:“這李巡撫啊,終於是把官兒做明白了。”

于謙曾經提議讓李賓言回京,一旦大明軍北伐全軍覆沒,李賓言就是于謙挑出來的那個接替他的人,于謙看人很準,李賓言若是把性子特立獨行稍微改一改,便是賢臣。

能臣能不能,看的能力,賢臣賢不賢,除了能力,自然還看名望。

李賓言不能去天邊看看,自然要把這官兒給做好,做通透,做明白。

第二百二十二章 解剖論第688章 康國公第六百一十六章 《寰宇通志》第四百三十五章 人生,有很多的選擇第976章 一篇柴米夫妻言,道盡人間煙火氣第三百一十章 戰前有動員、戰後要總結第五百零四章 松江造船廠第五百四十三章 先義後利爲榮,甲冑有勞曰襄第879章 國祚綿延,要靠搶第四百零九章 如何系統性的欺負皇帝第708章 陛下在後院看庖廚殺豬第702章 山不向人去,人自上山來第867章 斷子絕孫的毒計第三百零六章 歲不能災第674章 亡國之君的亡國三策第758章 在牢房裡處理國事第747章 羅馬笑話,枯井之戰第二百二十七章 人間閻羅第964章 純粹數學和自然機械論第六百二十六章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第二百四十九章 寒暑往來相繼,興衰周而復始第四百六十一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六百二十一章 九百萬牛之一毛第二百二十章 朱瞻墡:怎麼全都想我死?!第二百一十九章 發現一個,砍一個第674章 亡國之君的亡國三策第660章 老飯都餿了還在炒第二百一十三章 京察第四百九十二章 講義堂擴招第四百八十三章 那個在海上飛的男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京師講武堂,開堂了!第三十三章 國體之根本第三百五十一章 離經叛道?大道之行也第675章 在一聲聲號子聲中,寶船下水第二百二十五章 判官筆和硃筆的重量第671章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第二章 喋血奉天殿第四百四十四章 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正典刑,再斬一遍第941章 玩歸玩,鬧歸鬧,不拿九族開玩笑第751章 停工歇業 合乎法理第四百七十章 大明實在是太豪奢了!第一百八十六章 朕,大明戶部尚書!第六十九章 撤撤撤,連夜拔營!第663章 苦一苦大明百姓?第777章 鐵匠皇帝第787章 大軍凱旋,因功授勳第六十三章 朕不得不爲第四百一十一章 還有這種好事?第三百三十章 賊,全是賊!偷,就硬偷!第四百五十二章 羅馬正統在大明第936章 一個初步的小目標,日不落第四十二章 爲陛下賀,爲大明賀第一百七十九章 送稽王歸京第三百八十五章 半數臣工朝天闕第906章 俗不可耐大皇帝第一百一十九章 拿這個考驗皇帝?第一百零四章 帝姬怨(求訂閱)第二百五十三章 于謙不咬餌第三百二十九章 造反就不交稅了?不,還得交雙份!第980章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閱第三百二十四章 誰在配合謀反?第931章 跟餓肚子的人講禮法,是無恥的第704章 德,大明皇帝本就沒有第六百零九章 海外市舶司第719章 拋開立場不談,講個小故事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朝棄民是不是大明臣民?第五百零七章 這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第五百九十六章 窮不過三代,因爲沒有第四代第824章 官船官貿,再下西洋第四百二十一章 死後住金山陵園還是落葉歸根?第889章 由盛轉衰的共同特性第一百三十六章 是非曲直,難以論說第823章 治國修身平天下,掃清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七十一章 還是做成了一鍋夾生飯第一百九十七章 發財的大好良機第七十一章 去南京!第861章 給朱見深另請封號第五百六十四章 小狐狸和老狐狸對飈演技第五百三十五章 你在此溫酒,待我去去就回第一百一十章 教科書(均訂加更)第874章 用糧草做餌?第四百八十九章 得讓大明動起來!第761章 大明皇帝真的放下了仇恨嗎?第一百三十六章 是非曲直,難以論說第三百九十三章 陛下更喜歡大明女子第六百二十八章 百官哀怨,沸反盈天第四百五十六章 候風地動儀的成功復刻第四十四章 膨脹的也先第五百八十五章 大石先走我殿後!第876章 貢院大火,九十貢生俱成灰第741章 自生火銃和開花彈第736章 一個安南,兩個國王第五十六章 大明皇帝,得支棱起來!第三百八十一章 安心求道能立命 知行合一得始終第五十章 瓦剌人的狂悖第744章 公權和私權的界限第一百二十七章 爲醫學研究持續做出貢獻第七十八章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