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大自在,大逍遙,大快活

“殿下是陛下的嫡皇叔、是大明三讓而不就的至德親王、是南衙僭朝作亂臨危受命監國處置有方的監國宗親、是安土牧民的貴州宣慰使、是韃靼王化的奠基人,是大明利柄論、是我有我無我編纂者、是大明公德倡導第一人,是當下的監國。”羅炳忠總結了下朱瞻墡的所有身份。

這是朱瞻墡以嫡親王、曾經的皇位第一繼承者,仍然能夠活躍在朝堂之上的原因。

這麼多的頭銜,多少會有點襄王謙恭未篡時的謠言,但是整個天下都沒人把這個當回事兒。

因爲襄王殿下真的太擅長保命了。

朱瞻墡搖頭說道:“把這些身份褪去,孤不過是個膽小怕死的人,僅此而已。”

羅炳忠的眼神中充滿了疑惑,搖頭說道:“臣,不懂。”

朱瞻墡十分鄭重的說道:“無論是什麼身份,都是孤的名,都是一種人與人的關係,這些關係疊加在一起,就變成了外人眼中的孤。”

朱瞻墡所說的名,就是身份,就是關係。

朱瞻墡繼續說道:“但其實孤自己知道孤知道這一切的起始動機,不過是爲了活命耳。”

當年孫太后從襄王府快馬加鞭取了襄王之寶的金印,朱瞻墡爲什麼不從襄陽趕至京城繼位?

他怕死,他知道入京根本不是繼位,只有送死。

郕王殿下繼位,只要打退了瓦剌人,那郕王殿下就是實至名歸的皇帝,但是他襄王進京,必死無疑。

孫太后一系、朝中一系、軍勳一系,都不會讓他活着登大寶之位。

當初南衙僭朝作亂,急需要一個牌坊,南衙僭朝先後用了正統之寶、建庶子朱文圭的名,爲何不用襄王?

南衙僭朝一衆,當然想用朱瞻墡的名,奈何朱瞻墡提前跑路了!

陛下南下親征平叛,他雖然百般推辭,但最後還是坐到了監國位上?

陛下子嗣年幼,朝中人心動盪,他只能硬着頭皮上,這是他作爲享受了襄王權利之後應盡的義務。

陛下凱旋,他爲何接下了前往貴州的差事?

他必須要離開,他是三讓而不就的至德親王,能走多遠走多遠,而貴州是個好地方,真的很遠,他差點把命留在那裡。

羅炳忠依舊是迷迷糊糊的問道:“那不都是殿下嗎?臣依舊糊塗。”

朱瞻墡看羅炳忠依舊沒聽明白自己的意思,才繼續說道:“那都是我,也不是我。”

“孤的名爲外,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最易迷人眼,眼花繚亂,飄飄然而不知自我。”

“要剝離這些名,屬實不易,但是若能夠剝離這些名,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到底是誰,那這一生便不會再有任何的迷惘了。”

羅炳忠若有所思,似有所悟,但依舊頗爲迷茫。

殿下不就是殿下啊,那些都是殿下,爲何殿下要說半天,剝離那些名呢?

剝離那些名有什麼用處?

朱瞻墡如果對羅炳忠都無法說明這個真我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那他的頭版頭條怎麼得到陛下的硃批?

朱瞻墡十分耐心的說道:“我舉幾個例子。”

“比如這夏時正,有了點錢、豢養家人奴僕,手裡因爲時勢有點軍備,再加上有些人脈,就飄飄然乎,最後落得何等下場?”

“比如科憲言官,他們爲清流之名所累,言不由衷,身不由己,爲了浮財也好,爲了名望也罷,指鹿爲馬,顛倒黑白,他們不自知嗎?他們不惶恐嗎?他們不害怕嗎?”

“正是那放不下這名一字,遂爲名奔波不止。”

“比如你羅炳忠,你要是對進士之名頗爲看重,是不是也會爲名所累?”

說到這個,羅炳忠立刻就懂了,他俯首說道:“的確,我參加會試,只是爲了辦養濟院之案,若非如此,深陷泥濘,步履蹣跚也。”

朱瞻墡舒舒服服的靠在了軟篾藤椅上,拿起了大明蒙頂甘露的貢茶,細細的品了一口,笑着說道:“我去名爲真,不爲名所累,方得周全,心無不安,人生圓滿。”

“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吃喝不愁的基礎上。”

“你讓孤在爲吃喝拉撒奔波的時候,去思考這等勞什子的是我、有我、無我、本我,孤思考不來,也做不到的。”

“所以,格物致知,萬物之基仍然是物。”

“陛下總結的很到位,物質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

羅炳忠搖頭說道:“以殿下之聰慧,即便不是殿下,也定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即便是走夫販夫,也可得殷實之家,無大憂,亦無大慮,閒雲野鶴亦自由。”

藩禁,是一種大明爲了防止藩王作亂的制度。

雖然朱瞻墡在襄王府的時候,歌舞金樽不停休,但就羅炳忠所見,那時候的殿下並不快樂。

若是真的有志於尋歡作樂,襄王殿下,爲何至今只有三子?

但是藩禁猶在,若龍禁淺灘。

羅炳忠不愁吃穿,他這個襄王長史屬於客卿制的官制,他的俸祿不算封厚,但是襄王從來不是個小氣的人,大小喜事都會恩賞。

羅炳忠中了進士,襄王專門擺了宴,還賜了銀錢,羅炳忠也知道自己的根子在襄王府,所以也懶得生那麼多奇怪的心思,他纔不會被進士之名所累。

朱瞻墡靠在椅背上樂呵呵的說道:“人之初,矇昧幼稚,天真無邪,是爲最純粹的、我就是我的是我之境。”

“人之長,蒙學受業,人世間,紅塵滾滾,心有所慮,不知歸處,心中有千頭萬緒,卻縷不順,看不清,但有真實存在,是爲憂思迷惘的有我之境。”

“忽然而已,恍然大悟,知己所作所爲皆爲何,堅若磐石,砥礪前行,是爲行遠自邇、篤行不怠的無我之境。”

“名器累身,盤亙糾錯爲之所累,去名祛妄存真,不以外物而左右,是爲大自在之我,纔是真我之境。”

“是所謂:真我性無主,誰爲塵識昏!”

“真我,便得大自在、大逍遙、大快活。”

“真我,就是確切的知道了我是誰,就是伱問孤,孤的頭條準備如何時,孤問你的那句,孤是誰。”

羅炳忠心服口服的說道:“殿下真的高明!”

“那依殿下看,這天下誰入了這大逍遙的真我之境?”

朱瞻墡認真的想了很久說道:“孤觀天下,唯有陛下,昔日孤得三我人生之境,欣喜至極,以爲陛下是無我。”

“可是今日看來,陛下不爲名器所累,早就確切的知道了自己是誰,早已是真我之境。”

“羅長史你看啊。”

羅炳忠猛地打了個哆嗦說道:“殿下,這個真的不能看啊!”

朱瞻墡立刻反應了過來,趕忙說道:“啊,對對對,這個不能看。”

朱瞻墡其實想說的是,陛下不爲名器所累,比如所謂的聖天子、天可汗之類的關係所累,總是以大明百姓的利益爲第一前提。

這是事實,但是不能說,否則就是腹誹君父。

因爲陛下不爲名器所累的具體表現,還有慘無人道的解刳院、枉顧五常大倫殺長兄、無視親親之誼殺親王、大開殺戒毫無仁恕。

朱瞻墡是世襲親王,根本不怕那些個喋喋不休的官選官,但是他怕陛下…

官選官要不了他朱瞻墡的命,但是陛下可以。

“羅長史,你以爲孤這個真我論,能不能博得頭版頭條?”朱瞻墡目光炯炯的說道。

他不是真我之人,他爲名器所累。

他就是想要頭版頭條,他就是想要享樂歌舞不休,金樽不停。

他俗,因爲他只是親王。

羅炳忠十分確定的說道:“那必須的!”

朱瞻墡樂呵呵的喝了口茶,略微有些感慨的說道:“平日裡陛下在京的時候,那些個科道言官,甚至連於少保都敢彈劾。”

“這可倒好,陛下離京了,這幫人,偃旗息鼓了,乖巧無比,極爲無聊。”

朱瞻墡發現了,這幫朝臣,遠不如想象的那麼能鬧騰,上次監國如此,這次監國亦是如此。

上次監國時,陛下在南衙,把整個南衙一分爲四,拆成了鳳陽、江蘇、應天府、松江府。

羣臣緘口不言,只等陛下回京,纔開始反駁此事。

羅炳忠還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他笑着說道:“正是陛下在京他們纔敢張狂,好賴話,陛下都在京師,說了也是直諫。”

“陛下不在京,可不就不敢了嗎?胡說八道,那是謀朝篡逆的謀逆大罪啊。”

“再說了養濟院案、貢院三條街之事,剛過去月餘,這案犯還關在鎮撫司裡查補,誰敢這個時候當刺頭?”

大家都是混跡官場數年的老油條了,這個時候,自然是明哲保身。

“很有道理。”朱瞻墡點頭贊同了羅炳忠的說法。

朱瞻墡的《真我論》順着鴿路,很快就送到了應天府,但是陛下早已經離開,前往了西湖,這《真我論》再次南下,至杭州城內。

景泰八年,五月。

西湖煙柳成行,遊人如織,金光閃閃的湖面上盡是穿梭來往的畫舫,斷橋之上,人頭攢動。

風從湖上徐徐吹動着湖邊柳樹,引起了陣陣漣漪,打散了湖中倒影。

冉思娘站在風波亭中,兩頰滿是紅潤,嘰嘰喳喳的指着遠處,在陽光之下琉璃瓦泛着青黃,塔身以赭色磚塔爲主,在樹木之間,影影綽綽。

西湖很美,冉思娘很開心。

“那就是雷峰塔嗎?”冉思娘目若秋水,看着那塔問道。

冉思娘指的正是層蓋銅瓦,設銅斗拱,飛檐翹角的雷峰塔。

朱祁鈺點頭說道:“嗯,太平興國二年興建,宣和年間毀於方臘民亂,南宋時復建至今。”

冉思孃的心神在外面的雷峰塔和它背後的浪漫愛情故事上。

而朱祁鈺則是看着風波亭內的一首詩。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是一首南宋詩人林升,在紹興十一年十二月,岳飛被宋高宗趙構殘忍殺害在大理寺後,詩人所作詩詞,這首詩在杭州,有很多地方都有石刻。

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臺,穿梭湖面的畫舫,歌舞日夜不休,暖風吹拂之下,遊人沉醉在這西湖美景之中,真的把杭州當成了汴州(兩宋都城開封)。

這首法諷刺詩的前三句,是輕鬆寫意的西湖盛景,第四句忽然銳利無比,醉生夢死,家國飄零。

而風波亭的亭柱子上,有一副對聯:

【有漢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風關岳並。】

【奇才絕代,奇冤絕代,千秋毅魄日星懸。】

【天日昭昭。】

“於少保。”朱祁鈺看向了怡然自樂的于謙,忽然開口說道。

于謙一愣,滿是疑惑:“啊?”

“無事。”朱祁鈺只是搖了搖頭,看着着西湖美景。

在原來的歷史線裡,奪門之變應在正月發生,於少保在奪門之變三日後在京師遇害,都督同知陳逵不忍忠骨暴屍市級,帶着人把屍骨收斂。

于謙養子於康帶着屍骨回到了于謙的家鄉杭州,就葬在了這面前西湖南面的三臺山下。

朱祁鈺特意來一趟杭州,就是要到嶽王墓前,祭拜一下岳飛,看一看這大好河山。

“陛下,襄王殿下的奏疏到了,說是請頭版。”興安拿着一本奏疏遞給了皇帝。

朱祁鈺興趣盎然的拿起了奏疏看了許久說道:“拿筆來。”

“襄王殿下又有高論?”于謙滿是好奇的問道。

朱祁鈺硃批了襄王奏疏說道:“嗯,皇叔這個人,很聰慧。”

于謙接過了興安遞來已經硃批的奏疏說道:“聰明好啊,聰明誰都沒有麻煩。”

“是我、有我、無我、真我。”于謙不斷反覆咂着這幾個詞,笑着說道:“無我並非無疑惑迷惘,真我方爲人生之盡啊。”

于謙笑容滿面,大明真我之人只有陛下,人在紅塵,豈能不被紅塵所擾?

這就是于謙之前跟陛下論國家之制時,說的那句:名與器,不可假人。

朱瞻墡的個人進境和大明國家之制,巧妙的走到了一起。

朱祁鈺看着西湖勝景,笑着說道:“什麼大自在,大逍遙,大快活?子非魚,安知魚之憂樂。”

“這安生日子才過了幾天?又有麻煩了。”

“江南真好,就跟回家了一樣。”

于謙眉頭緊鎖的問道:“這是又出什麼事了嗎?”

第三百九十八章 吾與大石同在!第947章 諮政第二院第743章 再授奇功牌第五百一十六章 斷章取義也,小道耳第五百三十六章 在讓人失望的這件事上,從不讓人失望第十五章 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第三百三十一章 魚不可脫於淵第三百五十章 朕已經講的如此淺顯易懂了,你還不明白?第二百五十九章 天子腳下的首善之地第846章 一句話,抵得過千軍萬馬第二百一十一章 有隙則明示之第890章 地荒着不種,作大孽第972章 弗里敦總督在里斯本第三十三章 國體之根本第一百五十三章 五十兩!第五百八十七章 異姓王第944章 解刳院雅座兩位第一百六十二章 七尺終當以死報君第五百七十九章 脫脫不花在津口第958章 陛下承諾過的!第692章 大明皇帝的蛇頭企劃案第五百七十章 朕和她清清白白,毫無瓜葛!第六百二十九章 死掉的瓦剌纔是好瓦剌第七十五章 于謙,你比王莽還要王莽!第四百七十一章 很好,很有探索精神第十三章 拿去!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明皇帝也不行!第五百七十五章 圖窮匕見,荊軻刺秦第694章 恨似高山仇似海第五百一十八章 哪有同黨?都是陛下的臣子(恭賀“打磨z”成爲本書盟主!)第三百四十七章 吾願和南衙共存亡第971章 祥瑞?不,是專利!第969章 大明興衰疏第五百七十九章 脫脫不花在津口第765章 日拱一卒第一百九十八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六百二十四章  時來頑鐵生輝,運去黃金失色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時之序 凜冬將至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坡的時候,踩一腳油門第二百二十三章 大明掘墓人第一百九十九章 利益分配原則第四百六十三章 陛下造福船吧!第996章 崇王 沂王,就藩海外第876章 貢院大火,九十貢生俱成灰第二百一十九章 發現一個,砍一個第888章 此業一定,世世常安第二百三十七章 有什麼話,跟陛下說吧第二百一十七章根本還不起第761章 大明皇帝真的放下了仇恨嗎?第927章 枯木怎逢春第六百零五章 海洋會議——論海權第三百四十章 趙輝伏誅 還有同謀第686章 記賬貨幣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會吧,不會吧!第806章 金戈鐵馬的馬,原來真的是鐵馬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朝棄民是不是大明臣民?第一百二十章 大明天下無敵第716章 什麼是天命?第二百一十章 授勳放賞!第801章 國中有國,成何體統?第841章 天下第一陽謀?第887章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第六十四章 援軍將至第五百二十一章 東羅馬帝國的落日第一百零九章 一點微小的工作(均訂加更)第二百零八章 國家用人之道第二百二十三章 大明掘墓人第877章 快刀斬亂麻,辦個加急發新書了!第834章 雖然沒有軍事天賦,但仍是優秀統帥第七十章 位極人臣,封無可封第四百七十章 大明實在是太豪奢了!第二百七十六章 集寧城的泰安門第五百五十六章 一步錯,步步錯第一百一十三章 重鑄蒙兀榮光!第798章 錯把魯莽當勇敢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能再猶豫了,一定要出重拳!第五章 皇上在叩關第724章 用愛消滅仇恨第五百六十五章 立皇嫡子爲太子第三百四十二章 商舶稅十抽一,給銀再減四分第969章 大明興衰疏第五百二十一章 東羅馬帝國的落日第695章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第650章 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第820章 要麼不跪,要麼一跪到底第一百零八章 別團等人齊(均訂加更)第五十一章 朕有個想法第六百二十四章  時來頑鐵生輝,運去黃金失色第六百三十三章 此間樂,不思明第685章 給他們機會,他們也不中用啊!第五百二十八章 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三江感謝+上架感言+加更規則第811章 共襄開海盛舉第四百一十六章 中亞優秀的匹配機制第720章 再見鐵鎖橫江第一百八十五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十九章 是于謙要保你!第923章 大明水師在剿匪第793章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