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死掉的瓦剌纔是好瓦剌

朱祁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剛登基的時候的初衷,搭一個臺子,將人才篩選出來,給他們舞臺,讓他們發光發熱。

而現在,朱祁鈺手中的這份襄王送來的博頭條的題本,就是成果。

朱瞻前往貴陽之後,上過兩次邸報頭條。

第一次是利柄論,指出了大明朝廷不應該恥於言利,在供應側改革上提出了具體的比例,朝廷應該至少把控三成以上,才能實現調控物價。

寶源局進行了大範圍的投資,而且收穫頗豐,並且每年的利潤呈現了出一種指數增長的趨勢,王復說皇帝與民爭利,的確如此。

第二次是關於是我、有我、無我的三種人生境界的定性,而這種通透的理解,讓朱祁鈺感觸頗深。

每一個無我之人,在朱祁鈺這裡幾乎都有名號,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堅定,目標明確,不忘初心。

朱祁鈺拿起了筆,硃批之後交給了興安說道:“人羣之所以爲羣,國家之所以爲國,賴此德焉以成立者也。”

朱瞻墡的奏疏名爲《論公德》,討論的內容爲公德。

在中原王朝的歷代道德約束中,最多的就是關於私德的約束。

比如倫理道德: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等;

比如個人道德修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倫理道德和個人道德修養,都是私德的範圍,但是縱觀整個中原王朝進程,很少有人提筆論公德之事。

人是善羣的動物,基於此,朱瞻墡衍生出了關於公德第一條定義:公德利羣。

人是羣而居之,個體組成戶,無數個戶組成了各種的羣體,羣體羣之則爲國,因此公德對於羣體、對於國家、對於所有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公德的性質是利於羣體,將羣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

在討論了公德性質之後,就不得不討論公德與私德之間的關係。

在朱瞻墡看來,公德和私德之間,並不是矛盾和對立關係,公德和私德是對立統一的道德問題。

私德是公德基礎,沒有私德無法討論公德;

而公德是私德的延續和發展,是對私德的進一步闡述和表達;

兩者的關係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而討論公私關係,必然引申到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那就是個人與朝廷的關係,在這個關係的討論中,朱瞻非常謹慎,多數借鑑了關於于謙的天下爲公的國家之制理念。

在公德的誕生、定義、性質、公德與私德關係、個人與朝廷關係之後,朱瞻墡在論公德最後一段討論了權利和義務。

一個人,生活在羣體、國家之中,享有整個社會賦予個人的權利的同時,也應當履行社會所賦予義務。

比如在瓦刺南下之時,山西行都司、宣府、京畿、福建等地縉紳南逃之後,陛下讓縉紳不得返鄉,返鄉者斬的禁令。

縉紳平時享有司法、徭役、賦稅上享有特權,法司不得擅捕,深受皇恩,享受了大明社會賦予的權利,在面對瓦刺南下的時候,卻不肯履行守土牧民的責任,這就是沒有公德。

最後,朱瞻墡描述了他的理想國,他的大同世界,公私分明,各司其職、明確權利與義務的世界。

朱瞻墡從朝陽門入京之前,收到了大明皇帝的聖旨的同時,也收到了大明皇帝一大堆恩賞之物,表達親親之誼。

而朱瞻墡從朝陽門入,就把皇帝的恩賞全部捐給了養濟院,以資助無法過冬的大明百姓、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的畸零戶。

爲了表達親親之誼,這次朱祁鈺的封賞格外的恩厚,朱瞻墡的這次捐助養濟院的行爲,再次坐實了朱瞻墡至德的美名。

朱祁鈺在泰安宮等着朱瞻墡的拜見,聽聞朱瞻墡捐贈御賜之物,就有點莫名其妙,朱瞻墡什麼時候有了樂善好施的習慣?

“臣拜見陛下,陛下千歲永固,聖體躬安。”朱瞻墡從燈市口下車駕,昂首挺胸的步行至泰安宮前,在泰安殿見到了陛下,三拜五叩行大禮。

“皇叔請起,賜座。”朱祁鈺打量着自己的這位胖皇叔,相比上一次見到,這一次的朱瞻墡滿臉的疲憊,即便是在驛館沐浴更衣,依舊不減疲憊之色。

累的。

和林一趟可不輕鬆,看似瀟灑,可是輾轉了三四千里路,對於養尊處優的襄王而言,若非此前有貴州之行,這一趟去和林,得要朱瞻墡半條命。

而且朱瞻墡瘦弱了許多,之前頗有福相的面龐,變成了三分凌厲七分正氣。

“謝陛下。”朱瞻墡就坐,謝過了興安端來的茶,也打量了下自己這個侄子,和上次見面幾無差別,依舊是英氣勃勃。

朱祁鈺看着滿臉寫滿了風餐露宿的朱瞻墡,頗爲感激的說道:“這次皇叔前往和林,是真的辛苦了,五千里路,一年輾轉,王化韃靼之首功,皇叔思慮周全,做事妥帖,朕心甚慰。”

“不負陛下所望,全仰陛下聖德,奴酋畏懼,方得周全。”朱瞻墡趕忙說道,這種商業互吹是必要的客套,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商業互吹,互表親親之誼。

朱祁鈺客套完之後,正色說道:“皇叔,朕這次將皇叔從大寧衛宣來,是明年春闈之後,朕要南下應天府,京師監國,就有勞皇叔了。”

朱瞻墡並不意外,從大寧衛到京師,也知道自己那個臭弟弟不中用,跟隨陛下理政,差點把陛下給惹惱了。www.zwwx.com

朱瞻墡笑着說道:“陛下南下是急務,臣爲陛下分憂乃臣之本分。”

朱瞻墡也不矯情,反正三讓不就,至德奇功牌在手,相比較上次監國的志忑不安和膽戰心驚,這次朱瞻墡已經想明白了一件事。

只要他不造反,他這條小命是絕對保得住。

陛下沒有對他動手的理由,當然他要是造反,想從四方凳上挪到寶座上,那活不了。

“皇叔入京,先去了養濟院捐贈?”朱祁鈺十分平靜的問了一句,捐贈皇帝所賜之物,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全看陛下是否要追求。

朱瞻打了個激靈,俯首說道:“陛下容稟,臣有苦衷。”

“這養濟院本是洪武年間,太祖高皇帝所設,爲了天下鰥寡孤獨、老弱病殘所設,卻逐漸成爲了藏污納垢之地,臣甚是憂慮,但背後利益,

盤根錯節,臣去養濟院捐贈,自然是爲了清查此事。”

朱瞻墡趕緊說明了自己去養濟院高調捐贈的原因,簡而言之,就是去打窩了。

大明朝上上下下,除了陛下沒有魚獲以外,其他人打窩釣魚,那都是收穫滿滿。

朱瞻墡去養濟院打個窩,等到陛下南下的時候,朱瞻墡就可以撈魚了。

在陛下沒有南下的時候,把這個窩養好,就是朱瞻墡這段時間給自己的任務。

作爲大明朝最尊貴的嫡親王,深受皇恩和百姓供養,他獲得極大權利的同時,也需要承擔許多的責任。

朱祁鈺一聽立刻了然,頗爲認真的說道:“朕亦有所聽聞,盧忠也盯上了這賊窩,既然皇叔要打,那就留給皇叔吧。”

朱瞻墡聞言,立刻眼前一亮,俯首說道:“陛下明鑑,洞若觀火。”

錦衣衛的左都督辦案是一把好手,若是能得到更多的罪證和錦衣衛的配合,辦這個案子,就輕鬆了許多。

朱祁鈺和朱瞻聊了很久,尤其是在大寧衛和和林的見聞。

朱瞻墡提到了北海那些被殘害的墩臺遠侯,老淚縱橫。

夜不收被俘之後,被集中關押在了北海,王復和賽因不花解救了八十一人,可埋骨北海的至少有兩百餘人,這裡面有很多的故事,鐵骨錚錚的大明好兒郎。

“臣打算把這些墩臺遠侯的事蹟彙集成傳,再找人潤筆,著《英烈傳》,警示後人。”朱瞻墡瞭解了很多英雄事蹟,想要把他們的故事留下。

朱祁鈺十分鄭重的說道:“皇叔所思所想,朕頗爲欣慰,朕以爲此舉甚善。”

朱瞻墡抿一口茶,想到了在和林的種種,憂心忡忡的說道:“武清侯在韃靼諸部的剿匪頗爲順利,韃靼諸部其心不一,一些部族看大明兵鋒強橫,跑去了和林投奔了阿刺知院。”

“阿刺知院這段時間招兵買馬,按兵不動,既不聽大明調遣,也不聽也先政令,盤踞在和林的瓦刺諸部,不得不防。”

“韃靼無大礙,陛下,臣擔心的阿刺知院這個人,他很有野心,擅長審時度勢,可不服王化。”

朱祁鈺食指敲着桌子,他向來料敵從寬,眼下朱瞻墡提起,朱祁鈺對其更有防範之心,頗爲認可的說道:“死掉的瓦刺纔是好瓦刺。”

朱瞻墡樂呵呵的回答道:“阿刺知院尤擅審時度勢,他要是知趣,看到在大明手裡討不到便宜,韃靼王化也無什麼可乘之機,自然會西進與也先匯合。”

朱瞻墡在泰安宮和陛下用了一頓午膳,纔回了自己的王府,等在外面的羅炳忠等到朱瞻墡的身影,才露出了笑容。

相比較在京師如履薄冰,羅炳忠更喜歡在貴州和大寧衛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是哪有那麼多的勾心鬥角?

朱瞻墡一進門就命令門房,關上了大門,對着羅炳忠叮囑道:“閉門謝客,無論是誰遞來拜帖,一律以舟車勞頓,身體抱恙推脫。”

“尤其是有人提移宮之類的事,就直接送東廠番子!”

朱瞻墡對京師也不是兩耳不聞,他知道最近有人準備上奏請把陛下搬回皇宮,這是找死。

“殿下高明。”羅炳忠立刻送上了一句馬屁,捧哏就要有捧哏的覺悟,京師這潭水太深,羅炳忠也不希望朱瞻墡摻和的太多,弄不好就是掉腦袋的事兒。

朱瞻墡回到了自家王府,看到緊閉的大門,頗爲滿意,負手而行說道:“羅長史啊,你和錦衣衛的左都督盧忠一起,查辦養濟院之事,陛下南下,就是收網之時。”

羅炳忠愣了愣神說道:“殿下,不是臣多嘴,這事兒,還是讓錦衣衛辦吧,得罪的人太多了!”

朱瞻墡立刻搖頭晃腦的說道:“這你就不懂了!”

羅炳忠立刻附和的問道:“哦?”

朱瞻墡一副好爲人師、誨人不倦的說道:“咱這趟回來,是幹嘛的?監國。”

“陛下南巡,咱監國,那肯定是得罪的人越多越好,得罪的人越多,陛下就越安心不是?”

羅炳忠恍然大悟的說道:“還是殿下思慮周全!”

始終如一、保命手段點滿的朱瞻墡,在求活這一條路上,已經走到了大明的最前沿,論保命,整個大明朝沒有人是朱瞻墡的對手。

朱瞻走了幾步說道:“養濟院的案子,一定要盯緊了,這次一定要連根拔起,藉着我們老朱家行善的名頭,賺一家之私,膽大包天!”

朱瞻墡對養濟院藏污納垢之事是有怒氣的。

養濟院是當年高皇帝設下的賑濟機構,若非陝西行都司冒賑案爆發,朱瞻墡在邸報上看過,察覺到了養濟院不對勁,他們老朱家那點善名,

都被折騰乾淨了。

“臣辦事,殿下放心。”羅炳忠在入京之前,就已經查了不少內容。

其中確定的已經有貪腐善款,養濟院、東西舍飯寺,每日每人約十八文,結果實際走訪,這官舍年久失修,蓋的被褥早已破敗不堪,從無湯藥,吃糠喝稀。

但每年養濟院實報藥石就有七萬銀幣之多,這筆錢去哪裡了?

朱瞻墡之所以去高調捐贈,就是爲了讓養濟院這筆盤不清楚的爛賬,查清楚。

陛下所賜之物,都是宮廷御製用品,民間罕有,價值幾何,羅炳忠都有本賬,只要弄清楚了這批御賜之物的流動方向,就可以盤清楚利益輸送的方向。

朱瞻墡這可是用自己私利去查案,最後能追回多少,尚未可知,朱瞻墡履行了自己在奏疏裡的要求,先公後私。

“那就快去!”朱瞻墡極爲不耐煩的揮揮手說道:“這可是下了血本的餌,要是不釣出幾條大魚來,孤唯你是問!”

朱瞻墡作爲嫡親王,錢財從來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些許錢財,換保命符,再賺不過了。

“是。”羅炳忠走出了王府,朱瞻墡直奔着書房而去,他已經寫了論公德,腦海中有了新的邸報頭版頭條的內容,那就是論私德。

作爲至德親王,朱瞻墡要在道德這一領域深耕,爭取死之前,搞一本襄王文集,也間接實現著書立傳,青史留芳的成就。

不過朱瞻墡也知道,自己辦的事,得罪了不少的讀書人,到時候他在歷史上評價可能好不到哪裡去。不過名聲這東西,對於嫡親王而言,不要也罷,反正陛下也不要。

第744章 公權和私權的界限第二百九十六章 請客、殺頭、收下當狗第一百八十一章 迎稽王回京!第694章 恨似高山仇似海第一百零一章 朕躬安(求訂閱)第898章 火併第972章 弗里敦總督在里斯本第884章 第一站,峴港第四百五十一章 達則兼濟天下的快樂第二百七十九章 人妖物怪 洗心革面第706章 大明百姓的性情大抵是隱忍的第五百零四章 松江造船廠第四十章 景泰爐第九十五章 天寒地凍,來往不便第二百二十一章 京察和大計的抓手第四百六十九章 椰子大王第四百二十六章 刀光劍影,你來我往第四百八十一章 陛下是真的不坑窮人第945章 太陽照常升起的安心第五百八十八章 利劍高擎 蕩塵滌垢第一百三十七章 接着奏樂,接着舞第五百六十章 大汗,你想做什麼!第873章 瓦剌人沒有武德第905章 無情的權力遊戲第751章 停工歇業 合乎法理第四百三十七章 一個名叫《管子集校》的幽靈第997章 胡濙教育理論,于謙教育實踐第二百五十六章 皇帝陛下的成長第五百二十三章 勢與羅馬同生同死第五百七十九章 脫脫不花在津口第911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874章 用糧草做餌?第五十章 瓦剌人的狂悖第四十一章 實踐才能出真理第五百零九章 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第二百三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967章 不動如山,侵掠如火第六十章 三千對八萬,優勢在我第二百九十五章 表現得好,也得配合得好第七十章 位極人臣,封無可封第737章 村裡的狗,都能吃上皇糧!第一百三十二章 陛下真乃真武大帝轉世也!第五百三十一章 按勞、按需、按資所得第二十八章 到了朕的回合!第一百七十八章 天子北狩第907章 與其說個人道德敗壞,不如說無能第五百七十三章 日月永照!殺!第794章 成爲一個對大明有用的人第754章 醉生夢死渾渾噩,花天酒地昏昏沉第一百二十五章 什麼叫專業?第四十五章 夜哭天明,能把瓦剌人哭死嗎!第655章 沒有孔府,山東煥然一新第三百八十九章 翻譯翻譯,什麼叫心安立命!第二十一章 內三關根本守不住第一百五十八章 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第三百六十七章 看他煤山崩第二百零三章 這稅,襄王府納了!第733章 皇帝賜物,青兕獻寶第796章 讀書人的心比墨還黑第二百六十一章 你也配姓孛兒只斤?第二百七十七章 得加錢第三百八十二章 左眼跳災,右眼跳災?第669章 爲上者隱,爲尊者諱第840章 一輩子在走別人鋪好的路第五百二十一章 東羅馬帝國的落日第847章 不守規矩朱祁鈺第二百四十三章 至聖先師首善之地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生多歧路第一百七十七章 先上船再補票第二百六十章 勃勃生機第十五章 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第二百六十七章 前方劍戟 身後毒蛇第五百五十七章 你能信任的只有陛下!第五百一十一章 若力有未逮,必引頸自戮第一百一十五章 磔!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第三百八十一章 安心求道能立命 知行合一得始終第五百五十九章 殺人不見得要用刀第二百九十八章 于謙打魚說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第三十八章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第四百九十九章 莫道石人一隻眼第六十章 三千對八萬,優勢在我第四十六章 與敵接戰,天經地義第五百六十七章 天下最偉岸的大丈夫第四百七十八章 朝廷敘事風格的小小變化第三百三十六章 三讓不就,乃至德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正典刑,再斬一遍第805章 幾匹怪異的蒸汽馬第814章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同,朕只覺得罪有第803章 承認問題更需要勇氣第一百七十章 隨他們去吧第五百七十二章 武,夫文止戈爲武第927章 枯木怎逢春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明:已經吃的很飽了,別送了(打賞加更)第五百二十九章 羅馬皇帝失去了忠誠於羅馬的子民第二百九十二章 京中有善口技者第890章 地荒着不種,作大孽第736章 一個安南,兩個國王第五百二十七章 如何把好人變壞人,把好事變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