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大明皇家學會

一個三百人的使團,動靜並不會小。

上一次傳遞大秦國國書的使者,半道上就被人截殺了,或許是奧斯曼人做的,也有可能是帖木兒王國的人做的。

幾乎所有人都不希望大秦國繼續存在下去了,甚至是包括泰西人。

但是大秦國依舊堅挺着。

王復正在想方設法的將使團送入大明的控制範圍之內,只要到了碎葉城,一切都變得可以操作了。

因爲再往東,使團變到了大明的控制範圍之內,給大皇帝的謝禮,無論是忠順王還是忠義王,都沒有膽量打劫。

王復此舉算不上冒險,因爲他也在試探也先對他的忍耐度,看看在他眼皮底下做點小動作,會發生什麼。

當然王復讓自己的危險降低到了極低的地步。

他以瓦剌人不允許大秦國和大明通使爲由,脅迫大秦國使者尼古勞茲行賄。

所以這個案子的性質,就從偷偷給大明皇帝投獻,變爲了索賄。

大秦國使者一行人,除了一千枚三錢重的羅馬金幣以外,再沒有了任何的有價值的財物,那些書籍,在瓦剌人看來並不值錢。

王復也沒有對也先過多的說過泰西的局勢,甚至說過大秦國的事兒。

也先對這個大秦國完全是第一次聽說。

大秦國的正使名叫尼古勞茲,副使名叫埃萊娜,十分年輕的小姑娘,所有人都喜歡喊她佐伊(注)。

事實上,王復做了被發現的準備,但是他多慮了。

王復藉着兩個王子葬禮的名義,送走了這三百人到了碎葉城,整個過程,沒有一個人詢問過這三百人到底是什麼人。

就連伯顏帖木兒都未曾詢問,這三百人順利的在碎葉城駐紮之後,向着天山古道而去。

王復和賽因不花管理着渠家人的塞外商鋪,也很少有人過問,他們到底在往來販賣着什麼。

要知道這個年代,甚至有皇帝帶頭向塞外販賣火器及鋼羽,王復偷偷送點人離開罷了,真的算不上什麼大事。

比大秦國的使者更快的是王複寫好的奏疏,順着商路至嘉峪關,隨後向着京師而去。

這個時候,瓦剌人在撒馬爾罕打劫到的所有收穫,終於在嘉峪關內的互市銷售完畢,近百萬的銀幣,向着塞外而去。

天山古道這條從漢時起的商路,終於再次煥發出了火力。

好人兀魯伯的那些“破銅爛鐵”一文不值,若非有夜不收的信牌,兀魯伯那些在天文臺的所有物品,都會當做廢品處理。

朱祁鈺收到兀魯伯的破銅爛鐵的時候,收到了王復的第二封奏疏。

大秦國使者帶着數千冊圖書從君士坦丁堡而來的消息,放在了朱祁鈺的案前。

“你去把胡尚書找來。”朱祁鈺看着面前的奏疏面色複雜且古怪。

大秦國,或者說東羅馬帝國居然還活着,這是他完全沒有預料到的事兒。

按照歷史的進程,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在景泰四年五月份的時候,就已經陷落了纔對。

但是這已經接近九月份的時間了,朱祁鈺又收到了羅馬帝國的消息,而且看落款,使團是從六月份從君士坦丁堡出發的。

奧斯曼王國的蘇丹法提赫,其實有一個堂兄,在君士坦丁堡。

這也是君士坦丁堡依舊存在的原因。

君士坦丁十一世是個亡國之君,這是毫無疑問的。

雖然東羅馬帝國又在摩里亞公國堅定了十數年之久,但是東羅馬帝國亡於十一世也是公認的論斷。

但是君士坦丁本人並不昏聵,他接手的時候,東羅的局勢已經過於糜爛,不是一個雄主可以拯救的了。

君士坦丁十一世從摩里亞公國返回君士坦丁堡的時候,他已經找不到羅馬帝國的船,只好乘坐威尼斯商人的船回到了君士坦丁堡,可見其窘迫。

但是君士坦丁依舊找到了他的一生之敵法提赫的軟肋,那就是法提赫的堂兄,奧斯曼的另外一名王子奧爾罕。

奧斯曼王國的繼承法是近衛軍繼承法,每一名王子都有繼承王位的權力。

在對君士坦丁堡至關重要的瓦爾納之戰發生時,君士坦丁十一世資助了這位王子奧爾罕,讓他在奧斯曼王國挑起內訌,要把法提赫趕下臺。

事實上,君士坦丁十一世成功了。

在瓦爾納之戰節節勝利的情況下,耶尼切裡軍團,發動了政變,將未曾回到都城奧斯曼蘇丹法提赫趕下臺了,法提赫不得不把蘇丹王位,再次還給了自己的父親穆拉德二世。

法提赫被流放。

當然主持這場政變的這名王子,並沒有成功的坐上王位,再次逃回了君士坦丁堡。

法提赫在穆拉德二世死後,再次順利的登上了王位。

君士坦丁十一世一直用這個王子要挾法提赫,這是羅馬末代君主手中唯一的籌碼。

王復收集到的情報極爲豐富,朱祁鈺也等來了胡濙。

朱祁鈺將手中的情報遞給了等候的胡濙,滿是疑惑的問道:“我們大明和大秦國有通使嗎?”

胡濙點頭說道:“有。”

胡濙一直在看那份情報,在情報之中,君士坦丁十一世這個亡國之君的所有處理,都是糜爛局勢下近乎最優的答案。

但是正如李賓言的四時之序一樣,大秦國此時已經進入了冬序,生機斷絕。

胡濙放下了情報,說道:“洪武四年八月,太祖高皇帝接見了大秦國使捏古倫、普剌一同前往大秦國詔諭,把大明代元的消息,傳達給大秦國。”

“洪武八年九月丙戌,南洋三佛齊國王僧伽烈宇蘭,派遣大臣談蒙、馬哈麻等,跟隨從大秦國回國的特使普刺一同來朝。”

“永樂十九年,西域十六國使者入京朝賀新都,隨後參加了狩獵的大閱,而後返國,至此,後不復至。”

“我一直以爲,它大約的確是死了。”

“直到今歲收到了他們的求援奏疏,現在又收到了消息,還真是…世事難料。”

朱祁鈺這才瞭然,大明和羅馬帝國並非不知道彼此的存在,洪武、永樂年間,也有往來。

胡濙滿是回憶的說道:“帖木兒王國僅僅在永樂年間,就有九次朝貢大明,沙哈魯,也就是帖木兒的四子,曾經派遣使團五百餘人至京師參加狩獵大閱。”

沙哈魯是帖木爾王國的四皇叔,好人兀魯伯的父親。

帖木兒死在遠征途中,他欽定了孫子繼位,但是孫子守不住,四皇叔給奪了王位。

胡濙繼續說道:“這個王復翻譯的奧斯曼王國,其實我們叫他魯迷國,當然叫他奧斯曼也可以,都是指的那個國家,他們那邊一直有派使臣過來。”

“魯迷國還有發明的銃獻給了文皇帝。”

“魯迷、帖木兒都在永樂年間朝貢。”

“單說這個大秦國,漢桓帝時始通中國,晉及魏皆曰大秦,嘗入貢。唐曰拂菻,宋仍之,亦數入貢。”(《譯餘偶拾·宋代東羅馬遣使中國考》)

朱祁鈺點了點頭,感情中原王朝一直和羅馬帝國有聯繫,而且自從漢朝就開始了。

朱祁鈺點頭說道:“那他們帶個女人過來是何意?”

胡濙陷入了沉思之中,良久之後他纔開口說道:“讓臣慢慢算算。”

“應當是在南宋末年,米海爾八世的兩個女兒,嫁給了金帳汗國和伊利汗國的可汗。”

“這不意外,大秦國國勢衰微,他們不得不借助一切能夠幫他們的人。”

“所以,大秦國送一個女兒過來,想要與大明聯姻,也不是意外之事。畢竟他們已經藉助西征的蒙古人度過了一次劫難。”

朱祁鈺瞭然,在王復的書信裡描述,那個女人應該是個公主。

朱祁鈺無奈的說道:“這也先也是古怪,他已經獲得了在撒馬爾罕的軍事勝利,也獲得了一定的政治勝利。”

“至少王復幫他安穩了周圍和地方,隨着兩個王子的死亡,白帳汗國的危急消失於無形之中。”

“也先現在已經成爲了撒馬爾罕實際的主人,他爲什麼非要用大明的恭順王印綬呢?”

“自己找塊石頭刻一下呀!”

胡濙喝了口茶笑着說道:“陛下啊,也先自己刻一塊也得別人認才行,所以他刻不得,只能用大明恭順王的印綬行事。”

“在他趕到拔都薩萊成爲可汗之前,他都只有那一枚能夠服衆的印綬,因爲他本身就是依靠那枚印綬統治瓦剌。”

這是文皇帝給馬哈木的權力,之後的脫歡,也先都得向大明朝貢,並且被冊封,就是這個道理,也是瓦剌人被冊封的道理。

胡濙想了想繼續說道:“琉球國王尚金福生死未卜,王世子和王弟展開了殊死較量,兩敗俱傷,王宮被完全焚燬,首裡城也被毀的差不多了。”

“但是無論哪個人當了琉球國的國王,他都得接受大明的冊封,否則他就不是國王。”

胡濙這番話是爲也先爲什麼要用大明印綬做註腳。

琉球國王必須要接受大明的冊封,才能夠坐穩自己的位置。

這是屬於印璽的一部分。

“太祖高皇帝嘗言:治蠻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畏感,不如此不可也。蓋蠻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懷,然一於威則不能感其心,一於惠則不能懾其暴,惟威惠並行,此馭蠻夷之道也。”

“太宗文皇帝言:馭夷狄有道,謹邊備是也,其來侵犯,則有以御之,其來歸服,則有以處之。”

太祖和太宗兩位皇帝,對蠻夷畏威而不懷德,有着十分清晰的瞭解,跟養不熟的白眼狼一個德行。

非威不畏,非惠不懷,威惠並行。

至於服而赦之,修文德以來之道,則是歪嘴和尚念歪經。

“朕明白了。”朱祁鈺點頭,的確如此,永樂文皇帝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威惠並行的重要性。

朱祁鈺拿過來李賓言的奏疏遞給了胡濙說道:“這個李賓言,整日裡心懷宇宙,仰望星空,倒是仰望出一些東西來,這個四時之序,有點意思。”

春夏秋冬,歷史發展的週期性,被李賓言總結的十分到位。

這個歷史的規律可以總結很多的內容,放到古往今來的尺度中,也可窺見一斑,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胡濙看了許久,點頭說道:“那是閒來的愛好罷了,李巡撫在松江市舶司做的極好,可能是在密州市舶司有了經驗,這一次一切都有條不紊,清閒的時候,仰望星空也未嘗不可。”

“李賓言說得對。”

胡濙對李賓言的四時之序沒有不贊同的地方,李賓言的六等秩和四時之序並不衝突,甚至可以直接定爲大明觀察域外國度的標準,這也算是禮法之一。

朱祁鈺又拿出了一本奏疏說道:“也是李賓言寫的,胡尚書看看。”

這本奏疏的名字叫做《條陳曆法修正歲差疏》。

大明的歷法已經不能好好用了,李賓言的意思是,請求修正歲差,重新修歷。

“象數之學,大者爲曆法,爲律呂,至其他有形有質之物,有度有數之事,無不賴以爲用,用之無不盡巧極者,嗯?”胡濙眉頭緊皺看完了整本奏疏。

修曆法,應有之意。

事實上,正統四年在北京復建郭守敬觀象臺的目的,就是爲了重新訂正曆法。

但是李賓言提出了一個想法,那就是設立歷局而且不是一個,而是一共有十個。

比如「精於度數,能造作機器,力小任重,制械以供民用,以利民生」的器歷局。

比如「官司計會,頗有用處,理財之臣,尤所急需」專門爲大明計省培養人才的計歷局。

比如「度數既明,可以測量水地。一切疏浚河渠,築治堤岸,灌溉田畝,動無失策,有益民事」專門從事水歷局等等。

這個歷局是基於算學爲基礎,度數旁通,通十事,一共設十個歷局。

翻譯翻譯,就是大明皇家學會。

朱祁鈺得到這本奏疏的時候,非常認同,已經硃批:「度數旁通,有關庶績,一併分曹料理,分科研修。」

胡濙自然看到了朱祁鈺的硃批,俯首說道:“陛下,辦!”

第910章 作爲進士的自我修養第781章 真武大帝懲妖孽,詭浪海牆斷巨舶!第三百五十五章 景泰通寶第二百九十八章 于謙打魚說第三百二十一章 爛泥扶不上牆的兵部尚書第三百二十四章 誰在配合謀反?第880章 海道清寧,番人仰賴第一百八十五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明的主人只有一個第三百四十二章 商舶稅十抽一,給銀再減四分第二百四十七章 貪,萬惡之始第五百九十六章 窮不過三代,因爲沒有第四代第888章 此業一定,世世常安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明的主人只有一個第882章 抄家一二事兒第四十章 景泰爐第790章 大皇帝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682章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第二百三十三章 外戚狷狂第三十五章 朱祁鎮在陽和第946章 六十六車的儒教經典第747章 羅馬笑話,枯井之戰第四百二十八章 撒馬爾罕的諮政院第682章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第一百七十二章 計劃委員會第六百四十一章臣于謙,從不說謊!第六十九章 撤撤撤,連夜拔營!第五百九十八章 飛鳥盡,良弓藏第四百八十九章 得讓大明動起來!第一百七十一章 還是做成了一鍋夾生飯第990章 作爲皇帝,朱祁鈺的權力無限大第六百零一章 男兒有淚不輕彈第889章 由盛轉衰的共同特性第996章 崇王 沂王,就藩海外第二十一章 內三關根本守不住第802章 信我者信,非我者非第六百二十九章 死掉的瓦剌纔是好瓦剌第四百六十六章 等速、等距、等速度比螺旋線第六十八章 士農工商,高低貴賤第六百零八章 小農經濟蛻變的必要條件第711章 世世相保,垂利無窮第六百三十四章 衣冠楚楚 豺狼虎豹第859章 兩難自解,你看如何?第795章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第六百二十七章 時代的悲劇第710章 官選官到世襲的橋樑第三十一章 兵權旁落之始第679章 這蠢話,把朕都給逗笑了!第733章 皇帝賜物,青兕獻寶第837章 就像是貓爪子在心裡撓一樣第784章 大皇帝訓子第959章 泰安一號蒸汽機車第四十六章 與敵接戰,天經地義第835章 時過境遷,景泰年間與正統年間大不第715章 開海一念起,剎那天地寬第956章 景泰一二式定裝火銃第三百五十八章 那隻能苦一苦勢要豪右之家第三百四十八章 英明神武的大皇帝陛下君臨他忠誠的應天府第685章 給他們機會,他們也不中用啊!第654章 正天下之不正,合天下之不一第三百八十九章 翻譯翻譯,什麼叫心安立命!第647章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第972章 弗里敦總督在里斯本第四百四十五章 是陛下抄襲我的理論!第907章 與其說個人道德敗壞,不如說無能第979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百九十五章 哪裡需要哪裡搬第798章 錯把魯莽當勇敢第853章 有志報國,無財請師第四百章 金濂路倒第651章 還天下萬民一個太平盛世!第三百七十六章 亡國之策、亡國之臣、亡國之君第965章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第五十九章 朱祁鎮,陛下讓臣帶句話第一百九十一章 朕許他們造反,但必須納稅!(感謝冷面冷心宋家郎!)第791章 石景廠價值三十四萬銀幣的牌額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下罪朕,還是朕罪天下!第一百四十章 英名無損,功業無瑕第868章 當了這麼些年的狗,豈不是白當了?第五百零二章 出去躲一躲!第三十九章 來都來了第三百八十章 養豬,到底是集中養殖還是散養?第三十六章 也先所求,無所不應第999章 以自我爲中心的朱見治第五百二十一章 東羅馬帝國的落日第一百九十六章 來自太太團的支持寫在朱祁鎮死後第六百一十三章 四格諷刺漫畫第三百九十八章 吾與大石同在!第715章 開海一念起,剎那天地寬第四百二十八章 撒馬爾罕的諮政院第四百九十一章 登聞鼓響了第二百零一章 朕又成亡國之君了?第四百八十五章 椰子殼丹書、慶功宴喋血第791章 石景廠價值三十四萬銀幣的牌額第945章 太陽照常升起的安心第901章 既然大明要這頭顱,那便拿去第991章 火尋侯王復回京第825章 敲打敲打,自然要連敲帶打第一百八十六章 朕,大明戶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