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人生有很多種選擇

王直說王翱可用的意思,就是自己想致仕,陛下說吏部還需要他照看,等待王翱成長,意思是不讓致仕。

大家話沒點透,但是王直最終選擇了繼續爲官。

這樣選擇,他就背棄了自己的宗族,背棄了琅琊王氏的榮耀。

他選擇了繼續在朝爲官,就不能落葉歸根。

他們家是琅琊王氏的一個分支罷了,王泰在洪武十五年的詔對之中,奪了第一,他們這支旁支,才被歸宗。

王直深受家族恩惠,從讀書識字,再到入朝爲官,三十四年混日子,也都是王氏供養。

他選擇繼續做官,就是對家族的背棄。

王翱的資歷夠厚重了,但是吏部諸事,考成法的推行都在開闢之時,他走不脫。

一個政策三年纔會穩定,五年纔會成熟,王直要保證考成法瓜熟蒂落。

陛下執掌神器,六部尚書分掌公器,他此時若是一走了之,那是背叛大明。

在背叛大明和宗族之間,王直選擇了背叛宗族。

其實這不是王直第一次選擇,在正統七年的時候,他作爲楊士奇的同鄉,想要倒楊,就是第一次背棄。

事實上,各大宗族更希望朝廷裡這些同鄉們,能夠緊密的團結在一起。

但是王直當時沒有,現在也沒有。

朱祁鈺看着王直,低聲問道:“沒有什麼困難吧。”

“沒有。”王直回答的很輕鬆,自從住進了官邸之後,王直其實和宗族的聯繫也斷的差不多了,不過是一次徹底的割裂罷了。

朱祁鈺點頭。

他強行留下了王直,並且把王直放在了火架上烤,自然是有他的考量。

六部尚書,在眼下的大明朝,位高權重,如果六部尚書的權力不能順利交割,會出很多的亂子。

陳汝言當初就是這樣的例子,資歷足夠,但是能力不足,于謙封侯,陳汝言當了兵部尚書後,于謙其實一直負責着兵部諸事。

直到陳汝言主動讓賢,江淵上位,兵部的權力交割才落下了帷幕。

王翱的能力足夠,資歷足夠,但是對吏部的事務還不完全熟悉,他還需要一段時間。

崇禎皇帝十七年換了十九位首輔,六部尚書走馬觀燈一樣,導致了朝中權責不清楚,最後落得煤山吊死的下場。

在原來的歷史線裡,景泰三年,明代宗廢明憲宗朱見深太子位,胡濙主持更換太子廷議,在經過了廷議之後,太子更換爲了朱見濟。

在這之後,明代宗因爲朝中劇烈的黨爭,頻繁的更換六部尚書,這種更換導致了朝中爲了六部明公的位置,展開了極爲激烈的爭奪,這種爭奪促使了一大批的投機者出現。

這些投機者發展到最後,都成爲了明代宗的催命符。

六部尚書的更換,茲事體大。

朱祁鈺想了想笑着說道:“王尚書,朕給你太子少師之位,負責教授泰安宮皇嗣課業。”

這是一個保證,王直不會被反攻倒算,不會被挖墳掘墓,會在金山陵園爲王直留下一席之地。

王直滿是笑意的俯首說道:“臣,謝陛下隆恩。”

王直俯首離開了聚賢閣,走出講武堂的時候,王直陣陣眩暈,這個抉擇對他來說,也不是個輕鬆的事兒,但是他還是選了。

人生有很多的選擇,王直選擇一條路走到底。

而且陛下也給了承諾,太子少師,算是給了他平穩落地的臺階,只要不犯錯誤,身前事,身後名,都不必擔心。

朱祁鈺看着王直的背影,揉了揉眉心,走到了寶座之上,靠在椅背上,軟篾藤椅,很是舒適。

但是他略微有些累。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

王直的故舊之情、戚畹之誼解禎期犯了錯誤,必然有人扣在王直的頭上,接下來的彈劾,就會如同雪片一樣飛到文淵閣,來到朱祁鈺的御前。

而且很有可能會發生胡濙殺盧忠類似的事,讓王直持續犯錯,然後皇帝陷入兩難的境地之中。

明明是解禎期犯錯,跟王直有什麼關係呢?

但是朝中狗鬥,哪裡論過對錯?

王直在景泰爲官得罪了太多的人了,此事一出,必然會引起一輪朝堂的黨爭。

興安看着陛下略微有些疲憊的神情,歪着頭對着小黃門說道:“請冉講習過來。”

冉思娘手中的百寶丹,內服外用專治跌打損傷,所以冉思娘成爲了駐講武堂的醫倌,同樣也是講醫堂的講習。

本來冉思娘想去京營的,但是陸子才思前想後,還是讓冉思娘到了講武堂。

陸子才專門請旨設立了講醫堂,講醫堂學員第一期,都是女子,還在籌備之中。

中原王朝有沒有女醫生,當然有,西漢時義妁、晉代時的鮑姑、宋代時的張小娘子、明代的談允賢。

真的要論女子不能行醫,那就找胡濙聊聊去,陸子才做出這個決定之前,是詢問過胡濙是不是違法禮法的。

胡濙說祖宗之法並無明令女子不得行醫。

男女之間有防,所以女醫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此係統性的培養女醫生,是太醫院的大膽嘗試。

主要目的是提高京營軍士的待遇。

軍士的家屬都住在了京師周圍,家眷生病了,難道不看病嗎?

冉思娘是衆多講習中的一員,專門負責教授講醫堂外傷醫護,三七粉爲主藥製作的百寶丹是外傷良藥。

興安找冉思娘過來,完全是爲了讓陛下寬寬心。

朱祁鈺點頭說道:“興安,你跟胡尚書說一聲,讓他跟王直說說,到底該怎麼自保。”

冉思娘過來也好,但是怎麼保住王直?

胡濙最擅長自保了。

興安點頭稱是,便離開了。

朱祁鈺靠在藤椅上,思索着大明諸事,沒過多久,冉思娘就從外面走了進來,見禮之後,一雙柔荑便伸到了朱祁鈺的肩膀之上。

柔荑,植物初生的葉芽,柔嫩潔白。

朱祁鈺忽然感受到了國學的博大精深,這兩個字,形容冉思孃的手,的確是恰到其分。

朱祁鈺這個視角,看不到帷帽下的臉龐,廬山實在是太大了,遮擋着了朱祁鈺的視線。

“你這個時候,放個毒蟲之類的就可以爲播州土司報仇了。”朱祁鈺忽然開口說道。

聚賢堂的御書房裡,現在只有他們二人。

冉思娘笑出聲來,輕輕的給朱祁鈺揉着肩膀,這日夜辛勞,肌肉僵硬無比。

“妾身一個漢人,爲土司土酋報仇,陛下說笑了。”冉思孃的確會養蠱,但是她不養毒蟲,且不說她有沒有那個心,她首先就不會那個招數。

朱祁鈺嗤笑的說道:“他們都說你是蠱娘子呢。”

冉思娘只是輕聲笑,不再言語。

總有些人在狺狺狂吠,也不知道在吠什麼,反抗陛下又不敢,總是找些好欺負的人說事。

比如冉思娘就很好欺負。

朱祁鈺閉上了眼睛,這裡是御書房是辦公室,再看峰巒如聚,怕是會出意外。

他低聲說道:“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冉思娘暗暗記下了這句話,滿是感慨的說道:“那些人,無非倚貴欺賤、恃強凌弱、欺軟怕硬罷了。”

“他們怎麼不敢說陛下?”

朱祁鈺悶聲笑道:“怎麼不敢,他們天天罵朕亡國之君呢。”

“那陛下總是對的啊。”冉思娘用力的捏着朱祁鈺的肩膀,眉眼帶着笑說道。

可惜帷帽遮擋着這個笑容。

“還不肯摘帽嗎?”朱祁鈺閉着眼,開口問道。

冉思娘無奈的說道:“臣妾還有事沒做完呢。”

“那要是一輩子做不完呢?”朱祁鈺反問道。

冉思娘手停頓了下,輕輕的說道:“這樣也挺好的,遇到了霸道的陛下,也沒人敢娶妾身了,那妾身也不用想那麼多,反正總有一天是陛下的。”

朱祁鈺抓住了冉思孃的手,示意她停下便是,他坐直了身子說道:“好了,朕歇夠了。以後啊,只能中午見你。”

冉思娘想要拉回自己的手,但是羞憤之下,沒有多少力氣,她低聲的說道:“爲什麼呀。”

朱祁鈺坐在了御案之前,拿起了幾本奏疏,解釋道:“因爲早晚要出事啊。”

冉思娘想了想,理解了陛下的意思,抿了抿嘴脣,低聲說道:“我爲陛下研墨。”

她聲音很低,只用兩個人能夠聽到的聲音說道:“妾身早晚是陛下的人。”

“你說什麼?”朱祁鈺拿起了一份奏疏,來自海南,是都督董興的奏疏。

董興在正統十三年跟着寧陽侯陳懋去福建平叛,而後又在景泰三年,南下廣州平叛,留在了廣州清剿餘孽,充當總兵官戍邊。

盤踞在瓊州的黃蕭養投降了。

比較離譜的是,直到寧陽侯陳懋帶着大軍平定柳溥兩廣之亂的時候,黃蕭養這羣叛軍才知道,大明換了個皇帝…

還是王翱任兩廣總督,想起了瓊州府盤踞的這批叛軍,在經過了反覆溝通之後,黃蕭養最終決定投降了大明。

若非右僉都御史廣州巡撫楊新民突然暴卒,黃蕭養在正統十四年就該投降了。

楊新民死的很是蹊蹺,但是景泰四年才平定了南衙之亂,所以,這個案子也無從查起了。

海南島,在大明叫瓊州府,和雷州府隔海相望。

瓊州的情況錯綜複雜,在元朝之前,一直是流放之地,比如蘇軾就曾經流放瓊州,生活艱難。

在洪武初年頒佈的《勞海南衛指揮敕》之後,瓊州府才第一次出現在了歷史的舞臺上,大明對海南的管理是極爲鬆散的。

尤其是失去了海軍之後,海南幾乎再次變成了流放之地。

瓊州府自洪武元年到景泰四年,只有一名學子名叫邱浚做了進士,現在跟着陳循修《寰宇通志》。

朝中無人,瓊州府自然是一種鬆散的管理狀態。

瓊州知府又叫做撫黎知府,因爲瓊州府都是黎民,這一點和雲貴川黔極爲相似。

從永樂年間撫黎知府劉銘開始,到永樂十一年,奏革瓊州府世襲土官四十多人,以撫黎流官充任,裡甲、都圖在黎民之中遍地開花。

在永樂十二年的清田釐丁中,瓊州府共計五萬四千戶,共計二十五萬人有餘,裡甲、都圖管理有三萬戶餘,共計十五萬人。

土官在宣德年間開始了第一次的反抗,但是很快就被宣德皇帝給鎮壓下去了,又革除了一大批的世襲土官,皆以撫黎土官充任。

宣德四年起,開通道路、建立州縣、移民墾殖、興學教化,一直到正統五年,這種對海南的改土歸流,戛然而止。

黎區開始不斷的擴大,黃蕭養就藏在黎區之內,所以他們並不清楚大明朝換了皇帝…

直到兩廣大軍平叛的時候,海南黎區的叛軍還以爲這麼大的動靜,是來揍他們的。

結果鬧了半天,卻不是,這才知道換天地了,在都督董興的勸降之下,黃蕭養投了。

朱祁鈺更關注大明朝的改土歸流,好好的政策,突然就執行不動了。

其實,歸根到底就是四個字,興文匽武。

改土歸流,是需要軍力去保證的,因爲會有各種土司頭目不服改土歸流,裹挾着黎民、苗民,造反生事。

這興文匽武的大勢所趨下,從永樂年間到宣德年間一以貫之的改土歸流,戛然而止。

朱祁鈺放下了董興的奏疏,纔看着紅袖添香的冉思娘問道:“你剛纔說什麼?”

“沒什麼。”冉思娘研好了,笑着說道:“妾身告退。”

陛下處理國事,六親不認,她還是不給陛下添亂的好。

朱祁鈺在處理國事的時候,王直找到了胡濙。

胡濙現在禮部的事兒,幾乎交給了禮部左侍郎吳寧和劉吉,他現在除了去泰安宮教書之外,很少負責部政具體事務了。

所以,王直找胡濙是在胡濙的府邸,胡濙專門沏了一壺好茶。

“上次我們坐在一起喝茶,是什麼時候?”胡濙給王直倒了杯茶,笑着問道。

王直思考了下說道:“上一次吧。”

王直從翰林院出仕就是在禮部,當時胡濙已經是禮部尚書了,那是正統三年。

上一次喝茶還是十年前的事兒了,那會兒兩人還是上下級,現在又一起到泰安宮教授皇嗣學業了。

“胡尚書真的是常青樹啊。”王直無不感慨的說道。

胡濙抿了口茶笑着說道:“陛下說我胡某擅長自保,其實胡某哪裡擅長自保?是陛下還用得到我這老邁之軀,在御前聽用罷了。”

“六部尚書的自保之法和臣工們又不太一樣,只要陛下不趕你走,你就能賴在這個正二品的位置上,一直賴下去,誰都趕不走你。”

“賴到死。”

王直呆滯的說道:“這不成無賴了嗎?”

胡濙悶聲笑着說道:“我不就是個無賴嗎?這不是賴了這麼些年嗎?”

第一百五十九章 臣等日夜懸切第720章 再見鐵鎖橫江第五百九十八章 飛鳥盡,良弓藏第972章 弗里敦總督在里斯本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石,於少保下來戰書!第五百三十一章 按勞、按需、按資所得第四百一十五章 父慈子孝,兵戎相見第765章 日拱一卒第四百一十二章 萬里追魂索命第769章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第四百七十五章 羅馬與大明文化差異的根源第一百四十六章 陛下家宅安寧寫在朱祁鎮死後第六百一十五章 亡國五病 臃腫痿痹第三百八十六章 陛下不愧是陛下!第三百七十六章 亡國之策、亡國之臣、亡國之君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皇帝陛下財務狀況良好第八十七章 朕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第949章 英雄就是英雄,不是權力的工具第四百二十章 過猶不及 舊事追罰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虜上策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652章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第753章 既要又要的道長困境第五百五十九章 殺人不見得要用刀第二百四十七章 貪,萬惡之始第973章 一個徘徊在泰西的惡魔第848章 陛下,罪臣有話要說!第一百四十一章 剪除羽翼第757章 康國公被捕入牢第四百二十六章 刀光劍影,你來我往第六百零三章 都是有頭有臉的人,誰不要個臺階?第二百零五章 酒池肉林亡國之君第二百一十一章 有隙則明示之第764章 達則混吃混喝,衰則反咬一口第三百五十四章 陛下的應對第二百九十八章 于謙打魚說第一百五十章 國運之爭第838章 最該死的人第三百三十章 賊,全是賊!偷,就硬偷!第二百五十三章 于謙不咬餌第六百三十八章 大明的基石不能有任何鬆動第四百一十四章 公車詣闕,上書鳴冤第五百五十七章 你能信任的只有陛下!第712章 經營太甚違天命 莫把妄思損真性第854章 大丈夫,居於天地之間第二百一十章 授勳放賞!第一百零五章 可持續性竭澤而漁(爲舵主“蝙蝠俠JoKer”加更)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明皇家參謀部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789章 南洋‘務工’的最佳人選第二百六十五章 放榜,授頭功牌第四百二十九章 從今以後,就是異父異母的親兄弟了第884章 第一站,峴港第二百一十七章根本還不起第966章 結硬寨,打呆仗,橫碾硬壓第958章 陛下承諾過的!第四百三十二章 加薪是爲了理直氣壯的抓貪第865章 由頭?由頭第二百零六章 剿匪戰前會議第五百九十八章 飛鳥盡,良弓藏第828章 陛下是個好人啊第四十四章 膨脹的也先第一百七十七章 先上船再補票第二百五十三章 于謙不咬餌第二百五十八章 大明白和大糊塗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明真的失掉開拓性了嗎?第五百六十七章 天下最偉岸的大丈夫第四百八十章 人啊,最怕一點利用價值沒有第725章 當街殺之第三百三十一章 魚不可脫於淵第六十五章 銃發太上皇者,郕王也!第一百七十四章 炸第三百章 夫尊於朝,妻榮於室第五百零八章 沒有失去就沒有獲得第七十五章 于謙,你比王莽還要王莽!第五百零三章 景泰年間的抄家法第646章 大昏君的豪宅第744章 公權和私權的界限第二百章 高端洗地法第801章 國中有國,成何體統?第946章 六十六車的儒教經典第四百五十九章 三界靖魔大帝第六百零五章 海洋會議——論海權第一百四十八章 三十年不決口?第三百六十四章 天賜的發財良機第894章 必殺謙,始可和第773章 白花花的銀子給了窮人,造孽啊!第一百六十四章 勳章…又見勳章!第四百五十三章 拿來與大思辨第六百一十六章 《寰宇通志》第五十一章 朕有個想法第三百三十三章 昂貴的軍費,昂貴的朝廷第四百四十八章 站着喝酒穿長衫的孔乙己第797章 鹽鹼地畝產千斤,不切實際第817章 京宣馳道的若干問題第四百九十章 農莊發展三十二條綱要第九十六章 興安的日常第二百零四章 進攻與防禦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