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民犯十惡累及刺史贊普蒙恩公主稱心

聽了長孫無忌的話,皇上陷入了沉思,這個時候,長孫無忌下意識的看向了遠方,再一回頭髮現皇上面無表情的坐在那裡,很長時間一動不動。長孫無忌說:“陛下,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有時諸事順遂,有時諸事不順。有時分外寬闊,有時也會遇到瓶頸。貞觀初年看似遇到了瓶頸,實際上那些災難反而成就了陛下。隨着陛下所取得的成就越來越多,天下太平、四夷賓服,大臣們擔心陛下會在這樣的榮光之中迷失自我,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輕重,把所有事情都看得非常的容易,到最後而不壞事的是不存在的。”他的話既照顧了皇帝的顏面,又保護了大臣,皇上說:“你知道朕爲什麼要重用魏徵嗎?”長孫無忌說:“陛下的用心極爲高深,不是臣能知道的。”皇上說:“我們一起打天下,一起治天下。難道你我之間還用如此相疑嗎?你的想法是什麼樣就什麼樣,不必有所隱瞞。”

長孫無忌攤開雙手說:“臣的想法並不是秘密,陛下應該知道。”皇上點點頭說:“這一點說的沒錯,朕的確知道你的想法。”長孫無忌說:“過去臣一直不喜歡魏徵,也想不明白,陛下會把一個曾經想要害死陛下的人放在身邊當做是忠臣,這就好比把一條毒蛇養在被窩裡。”皇上笑着說:“這話有點過了,怎麼能把魏夫子說成是毒蛇呢?”長孫無忌說:“我這麼說也是有道理的,畢竟他那天說的話言猶在耳,人家都說了只要建成當初聽了他的妖言,如今做天子的就不是陛下,而是建成了。”一聽這話皇上臉色有點不大好,長孫無忌也知道自己失言了。但皇上很快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說:“朕之所以要重用魏徵,是因爲朕看到了魏徵的志向,而他的志向有助於實現朕的志向。”長孫無忌說:“他的志向就是把陛下殺了,把建成扶上皇位。”皇上說:“此言差矣!那天他已經把話說的很清楚了,公子小白子得了天下之後非但沒有沙雕曾經想要,害死他的管仲,反而任命他爲相邦。稱他爲仲父、委以重任。公子小白能做到的事情,朕爲什麼做不到呢?”

到了這個時候,長孫無忌才恍然若有所悟。爲什麼皇帝的態度能夠在瞬間發生變化,原來奧妙就在這裡。他說:“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年爲爭所起的作用大多是好的。”皇上有些得意的說:“做天子是很難的,想要把天下事處理好,最關鍵的是把天下大事一一予以分類,然後尋找相應的人把這些事負責起來。再找一個德高望重之人從中調和,理順各方之關係。”長孫無忌說:“陛下所說的這個德高望重之人,不會是魏徵吧?”皇上說:“魏徵的確是難得的人才,不過朕說的也的確不是魏徵。”這個時候,長孫無忌挺直了腰板,以爲皇帝說的一定是他。皇帝說:“房先生就是這樣的人才,只可惜沒有了杜公,他處理這些事情不像從前那麼得心應手了。”

貞觀朝的規矩是這樣的,大家經常聚在一起商議處理一些具體的事務,也討論如何治理天下?具體事物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如何治理天下其實是一個虛的東西。如果全部都是實的,沒有虛的,對於治理天下是不利的。反過來如果全部都是虛的,沒有實的,社稷也斷難持久,每逢舉行大潮會的時候,現場總是十分熱鬧。這一天大家聚集在御前,一個個看上去滿臉的喜悅。皇上也很歡喜,說:“現如今天下人都希望爭取封禪,這實在是鼓舞人心。”說這番話的時候,下意識的看向魏徵,他是這樣打算的,如果這件事魏徵從頭至尾不發一言,這次封禪就很難說是成功。皇上目不轉睛的看着魏徵,魏徵指導,如果不發言怕是說不過去了,於是說:“臣的想法是一貫的,過去不支持封禪現在更不支持。”

話音未落,現場發出一陣鬨笑之聲,魏徵不慌不忙的說:“我知道,你們一定在想一個問題,我爲什麼這麼迂腐呢?爲什麼這麼頑固呢?我實話告訴你們,我之所以迂腐和難過的原因是我沒有通過封禪爲自己討賞的貪心。”這個時候有一位小臣說:“魏夫子說出這樣的話,實在不讓人感到新奇,道理很簡單,我們這些人要的是力,而魏夫子求的是名。魏夫子不應該只想着自己的名,也應該爲逼一下想一想……”魏徵立刻抓住這番話的漏洞說:“我以爲你會說陛下去封禪不是爲自己考慮,而是爲了天下人去泰山祈福,沒想到你直截了當的說,陛下去那裡是爲自己求名。”一下子那位小臣就非常的被動了,很多支持封禪的人也都瞪圓了眼睛瞧着他。皇上沒有把注意力放在那位小臣的身上,反而說:“你說的對,朕去泰山就是爲了給天下人祈福。”魏徵說:“第一去泰山祈福,最後能不能如願還不知道。第二隻要去泰山一路之上,都需要有人迎來送往,中間需要動用多少人力和物力,皇上想過嗎?到了泰山之後,自然會有各種溜鬚拍馬的東西置於御前,那個時候皇上能不能保持今天的清醒就很難說了。”

皇上臉色非常難看,去勉強的擠出一絲笑容,說:“魏夫子,你爲什麼就是看不到泰山之力呢?這一次朕除了有意去泰山祈福封禪之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看一看自己曾經打過仗的地方,不知道那裡的百姓到底過得怎麼樣?還有就是遼東的高句麗虎視眈眈,等到時機成熟朕一定會親自率領大軍攻打高麗。”當時尉遲恭也在京中,一聽皇上要親自領兵去打高句麗,趕緊說:“過去陛下能夠率兵縱橫寰宇,馳騁於兩陣之間,最重要的原因是,那個時候陛下只是秦王,只是一位領兵的大將,現如今陛下貴爲天子,再去打仗就有諸多不便,陛下還是應該爲任一位大將帥兵去打高句麗。”

一聽這話皇上一臉的不高興,說:“你是覺得朕多年沒有打獵,所以即便出去了也打不到獵物嗎?”尉遲恭說:“陛下說的沒錯,陛下做天子已經足足十五年了,在這十五年裡,陛下一直待在後方,與宰相一起商議天下大事。不要說十五年,一個獵手如果三年不打獵,他的手就生了,如果九年都沒有打裂,他就不會打獵了。更何況皇上是九五之尊,如果親臨前線,將士們就要花費很大的力氣保護陛下,絕對不能把天子置於險境,如此一來,將士們反而不能夠放開手腳去打這一仗了。”皇上雖然覺得尉遲恭說的很有道理,卻完全沒有認錯的打算。現場的人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了皇上提到的新話題,房喬幾次欲言又止,魏徵說:“陛下,隋煬帝有開皇之治的底子,打完了高句麗之後,再也沒辦法收拾爛攤子,陛下有誰奠定的底子呢?”

這個時候,侯君集說:“陛下有自己打下的底子。”魏徵說:“隋朝取代北周的時候,過程是相對順利的,就算是滅南陳,也是摧枯拉朽一般。所以隋朝繼承的是基本太平的天下,在開皇君臣的努力之下,隋朝很快呈現出了勃勃生機。我們遇到的情況就不同了,在陛下登基之前,天下羣雄割據,戰爭的破壞讓民生極爲凋敝,田地荒蕪、人口稀少,無論城市和鄉村都顯得極爲破敗。”侯君集說:“貞觀之治被你說成了這個樣子,不知道你是別有用心,還是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呢?”魏徵說:“就這個問我還是往少裡說呢?”魏徵的話說的,大家都非常的喪氣。皇上在這個時候不知道該如何表現自己,如果表現的很憤怒。他就會自然的想起當年皇后對他的勸誡。要是表現的非常的大度,他又覺得自己的這個反應實在是不真實。做人何必活得那麼累呢?皇上說:“在去泰山封禪之前聽一聽,這樣的話朕覺得是很有好處的,到最後希望能證明在這件事情上魏夫子多慮了。”

黃昏時分,韋挺帶着人出現在了我居住的地方。看着我一臉驚訝,他趕緊讓身邊的人先出去了。然後見禮,韋挺說:“苗夫子,這廂有禮了。”過了好長時間我才反應過來,趕緊從地上起來還禮,說:“苗夫子三個字實在擔不起,以你的身份對我直呼其名都是可以的。”我以爲韋挺會繼續謙虛,沒想到他直接就坐下了,然後冷冷的看着我,說:“你不是說泰山之行不會有嗎?現在皇上就要把這件事情徹底定下來了,難道你就沒有什麼想說的嗎?”我說:“我當然有話想說,但請你相信泰山之行不會出現。”其實我心裡也沒底,只是面對他的質問,我只好硬着頭皮這麼說對方,當然不信。我說:“這樣吧!我們打個賭,如果皇上到最後真的去泰山封禪了,我就去跳東海。”

韋挺說:“東海距離長安太遠了,不如跳渭水!”我跟他擊掌一言爲定,其實因爲要封禪,所以格外需要告訴世人這麼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於是皇上經常組織大家在一起討論如何做一個聖君。這個時候,有一位從西域大秦來的僧人出現在了京城,此人深目高鼻,留着一頭短髮。在大唐見到的一切,讓他目瞪口呆,於是他主動求見皇帝,希望可以與皇帝討論一些特別重要的問題。皇帝破例見了他,見面之後僧人直接了當的說:“有一個問題,不知道你之前有沒有注意到?生活在大唐的人實在太可憐了,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福音,將來又怎麼可能有機會上天堂呢?”皇上說:“只要朕治理得當,百姓自然就會快樂,何必去天堂呢?”

僧人說:“陛下說的沒錯,可有一個問題,陛下沒有考慮到這些人都有生老病死,我說的上天堂也不是指活着時的事,而是指一個人離開人世之後,他要面對的問題。”皇上說:“人死如燈滅,離開人世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何來天堂地獄呢?”僧人碰壁而回,轉而去跟朝中的一些大臣接觸,發現蕭瑀在這件事情上態度與衆人不同。僧人說:“你能夠接見我,我很高興,我特意爲你帶來了主的福音。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裡,在你的身上會發生很多精彩的瞬間。”蕭瑀說:“謝謝你的吉言,我希望你能提供給我一些新的東西,我指的是這些東西,我從前沒有聽到過。”僧人說:“我是這樣想的,不管怎麼樣人還是信點什麼比較好,人如果什麼都不信,他是非常危險的。我發現大唐的百姓就是什麼都不信。需要下雨的時候他信龍王,生病的時候去求菩薩,更有意思的是,每一次求神仙幫忙都是帶着禮物去,萬一神仙不上道,他們很快就跟神仙翻臉。”

蕭瑀說:“你能看到這些東西,說明你是非常認真的,不過之所以能夠形成這樣的觀感,是因爲你迫切的想要向他們傳播福音,如果你沒有福音可以傳播給他們,你看到的東西也會有所不同。其實每個人看到的東西是不同的,他們看到的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自己以爲的世界。你難道沒有發現大唐很多地方都有寺院和道觀,每一座寺院道觀都有他的信衆。我還告訴你,其實我們不是什麼都不信,至少我們相信一點,就是相信自己的利益。”這話聽在對方的耳朵裡,簡直不可思議,瞪圓的雙眼說:“你就是這樣教導百姓的嗎?”蕭瑀說:“除了相信利益,還相信自己的祖先,除了性利益性祖先還信天。”說這話的時候蕭瑀下意識的用手指指了指頭頂,對方一臉不解,蕭瑀說:“我們對天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這幾天有時候被稱作是皇天,有時候也被稱作是昊天,天子每年冬至,在圜丘都要舉行郊天之禮。”

那個傢伙撓着頭皮更聽不懂了,蕭瑀不慌不忙的說:“你可能是覺得我們信的東西有點亂,我可以幫你梳理一下,在上古的洪荒年代,昊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爲一個小小的部落所能聚集的人是非常有限的,對天的祭祀,部落裡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人們對天的信仰也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權力的重心逐漸的往少數人的手裡轉移,這樣逐漸的大多數人就沒有辦法與對天的祭祀產生直接的聯繫。所有人都是信仰天的,但你沒有辦法與天直接進行聯繫,而是不得不與天在人間的代理人打交道,這個代理人就是天子。”

對方睜大了眼睛,蕭瑀不慌不忙的說:“很多人把皇帝當做是最高世俗權力的象徵,實際上不僅是這樣,如果說天是一種宗教的話,那麼皇帝就是教宗。可人們是沒有辦法與皇帝之間打交道的,皇帝把天下交給百官去打理,所以整天與百姓接觸的是皇帝手下大大小小的官吏。在這些官吏當中,有的是清官,有的是髒官,有的是循吏,有的是庸官。而這樣一些官被稱作是百姓的父母官,可百姓真的能像依賴自己的父母一樣依賴這些人嗎?還有一節,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當中,而百官會變成什麼樣子?往往取決於在百官之上的皇帝是什麼樣?皇帝如果歷經圖治,這些人也會兢兢業業,皇帝如果整天忙於享樂,除了極少數受不了良心譴責的人,大多數的官員都願意過那種特別舒服的日子。皇帝和百官如果過得特別舒服了,老百姓就該活不下去了。當然如果皇帝特別能折騰。不僅百姓受不了,也能讓官員活不下去。當人們沒有辦法直接向昊天祈禱的時候,一些計劃外的神就被創造出來了。這些人無需通過官員,可以直接與百姓打交道。”

到了這個時候,那位僧人聽有些聽明白了,說:“這些計劃外的神與昊天之間如何相處呢?”蕭瑀說:“今天你給百姓說起昊天,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麼一個神,但當人陷入絕境的時候,往往會呼喚天,當人遭遇不公的時候也會呼喚天。昊天雖然不被大家所熟知,但大家經常會提到另一個叫做老天爺的人,其實這位老天爺就是昊天。他是目前已知中原大地上最古老的神,也是最被官家重視的神。”那位僧人說:“我覺得你們的信仰太亂了,在我們那裡只有一個神,就是我們偉大的耶和華。”蕭瑀說:“你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在話即將說出口的時候,突然腦袋裡一片空白,原來自己並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僧人說:“很多事情不是那麼容易說清楚的。”

經歷了跟蕭瑀的這一次長談,這位僧人對大唐的瞭解更多了。順着這個思路,他拜訪了很多人,有很多人聊過。終於找到了傳播福音的新方法。當他發現有人陷入絕境的時候,他就會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並且說:“你聽說過老天爺嗎?老天爺也被稱作昊天或者皇天,在我們那邊老天爺被稱作是上帝,他的名字叫耶和華,在很久以前,官府頒佈法令,不許天子以下的人祭天。這就意味着千千萬萬的子民沒有辦法直接與上天產生聯繫,我來傳播福音,就是要告訴你們這樣一件事,老天爺留下了一本經書,在這本經書裡藏着一個秘密,只要你能夠在神父的指導之下讀懂了這本經書,你就可以直接得到皇天的護佑,無需經過天子和百官。”此言一出,很多人趨之若鶩。

這個時候他開始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夠樹立自己在百姓當中的威望呢?經過一段時間的謀劃,他和他的信衆們把目標鎖定在了一個叫賈崇的人身上,此人乃是戴州刺史。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戴州境內出現了很多犯十惡之罪的人。不知不覺之間戴胄出現了很多流言,這些留言來勢洶洶,不久之後就引起了的御史們的重視,他們紛紛寫奏章彈劾賈崇,然而有意思的是,皇上早就發現這一股流言來得有些不對勁。特別是之前蕭瑀來跟他談過一個問題,說有一位西域大秦來的僧人,想要傳播福音,這本無可厚非。可蕭瑀因爲推崇佛陀,所以對着西域新來的福音沒有太大的興致,反而希望皇帝能夠查禁它。一開始皇帝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戴州刺史賈崇被彈劾,皇上把這些寫彈章的人全部叫去,嚴厲的說:“在上古的時候,堯舜那麼聖明,下面仍然有作奸犯科之人,堯舜尚且如此,你們怎麼能如此苛求一個刺史呢?以後凡是有百姓作奸犯科的,不許彈劾刺史,若是類似的事情繼續發生,各種罪行發生之後,此時想到的不是懲治他們,而是包庇這些兇犯,到時候天下會變成什麼樣子,就只有鬼知道了。”

轉眼已經是貞觀十五年的正月了,祿東讚的表現讓皇上十分欣賞,有意把狼牙公主的孫女嫁給他,同時封他爲右衛大將軍。祿東贊說:“我在家中已經有了內人,更何況贊普還沒有見到公主,我就在京城先成親了,在禮數上,這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在京城滯留了很長時間之後,他終於帶着公主啓程了,李道宗奉命護送公主進入吐蕃,一路之上經過多少辛苦姑且不提,只說贊普棄宗弄贊親自來到國境等候,見到李道宗按照女婿見岳丈的禮儀向他行禮,這個舉動讓李道宗非常的歡喜,又見這位贊普儀表堂堂,舉止不俗,李道宗長長的吐了一口氣,說:“可惜王妃沒辦法見到你,要不然他比我還要高興。”

第68回苗山幽自詡登徒子顏師古寫就王會圖161奔窮途無情在牢獄 尋活水造夢出藩籬第29回帝后合璧推行古禮文武兼用力興大唐277高士廉率爲氏族志貞觀帝西遊砥柱山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327褚遂良請緩封皇子侯君集怨憤生異心第83回張玄素諫止洛陽宮李思摩拜授右侯衛154苗山幽行情日漸壞 藍毘尼遠路初登程241孫思邈烹茶待來客袁天罡彈指話文王第32回閱野聞江湖是非起遣宮女去陰以調陽164苗山幽因故去嫌疑 房玄齡尚書請致仕第84回蕭皇后淒涼返京兆楊政道服官入大內第48回盡禮數順理而正心修人事遵道而貴己第十六回苗懷仁攜子歸鄉里楊文幹舉兵謀皇唐318李建成追復儲君號房玄齡請旨禁自殘259李世民作臺望昭陵大海南有國來朝貢148執節杖唐儉又出使 訪澤國官員欲殉身338岑文本獲封中書令郭孝恪俘虜焉蓍王322真朱可汗尚唐公主契苾何力返回長安220大勳貴關門做居士浮浪子當街被人毆330羅石頭直言諫李佑杜行敏陰謀執齊王第88回林邑王獻珠進妄言李大亮請旨停捐獻364唐皇上陳疾加新病孫思邈難治虛妄人193新宮落成顯主孝心上皇染疾不能入住143浪人入廟風塵相隨 學士登科舉家慶賀337春三月皇上論名將夜子時大家答諫官291李元嬰上封爵滕王楊師道官拜中書令198同門兄弟對酒談心異域主僕仰望日月217契苾何力顧全大局臨洮縣主下嫁將軍363郭孝恪輕敵死賊手金春秋請旨改服章第62回杜如晦病聞真人語任城王怒斬楊義成239番邦監國提前卸任河源郡王遣子來唐304十一月天子祀南郊丙子日太常擬大禮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157去遼東雪中遇法隱 望江岸風裡嘆樸靈第十五回王世充客舍遭橫禍李建成奇謀定山東266敕二子都督安與秦奉聖旨修剪舊律令141曬伏節天上瑤池會 秋分日對月祈蒼生第61回孫思邈廬中語病理苗山幽林間聞箴言261權萬紀失言丟官位孫思邈詐病請門徒第28回李玄霸延嗣續香火封德彝事敗奔西天169利益衆生魔窟傳法 意氣用事謀害高僧166奉祀上天以光聖道 不昧因果放棄執着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232慕容純輔主登汗位侯君集領兵平王城163工部主事潛入北曲 大理寺丞親赴敦煌175徐嘉尚獻上言事疏 李衛公出任黜置使262蕭玉蓉孝心致險境苗山幽唸佛禱平安289九成宮結社謀事變立政殿皇上豎屏風234皇后患病閒暇時光藥王進宮參詳病理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233賢居士佳節飲寡酒張鄉紳良辰解憂愁128賀新春羣臣請封禪 樂平康女王開學堂第十五回王世充客舍遭橫禍李建成奇謀定山東287尉遲恭不忍棄鄙妻于志寧上疏斥分封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第21回觀音婢豪言激將士魏夫子自嘆命難違339玄奘法師迴歸長安洺州刺史見駕行在329舊功臣圖畫凌煙閣齊王佑親佞生反心132魏夫子依禮規天子 溫令公舉酒解君憂260魏王泰驕橫誣羣臣今皇上言法不多變第98回李孝恭上奏乞封禪蕭少傅請旨行冠禮第64回貞觀皇上四請賓王李靖將軍狼山之會255白肥兒對峙長公主田有釧拜會蕭玉蓉237魏夫子不幸患眼疾張大夫奉命知相州第29回帝后合璧推行古禮文武兼用力興大唐155往來書信觸犯禁忌 進出監獄赦免賢人第91回覽聖蹟更知三教語見衆生皆是平凡人142李承乾求教長孫後 苗宜家乞嫁高士衡240溫彥博進位右僕射魏夫子以疾辭侍中第十五回王世充客舍遭橫禍李建成奇謀定山東318李建成追復儲君號房玄齡請旨禁自殘第65回杜如晦上書改軍制房玄齡避禍請去職251皇嗣盡孝言請僧道皇后病重氣疾難醫211李大亮揚威蜀渾山侯君集揮師取柏海第51回法雅和尚斬之鬧市刺史都督書於屏風第十八回李世民諫言遷都事觀音婢淚語釋上疑138賀端陽羣臣議禮儀 選歌后山幽成小名第94回苗懷仁蒙主賜祭肉房玄齡卜卦問前程223光祿大夫拜爲特進長安浪人請做比丘156二位路人御前辯論 兩次赦免羣臣爭執307孫伏伽不恥當年貧苗山幽冒險遊吐蕃第21回觀音婢豪言激將士魏夫子自嘆命難違242房玄齡革職歸田園苗山幽相逢說王事第51回法雅和尚斬之鬧市刺史都督書於屏風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353薛萬徹奉命擊高麗苗山風隨駕遊新宮第38回裴特進晉升裴司空苗沙彌變成苗居士第十四回三五奸佞謀害秦王十八學究演說孔孟170遭天譴因果原有報 化無常諸事奉道行306民犯十惡累及刺史贊普蒙恩公主稱心第71回在磧口發現敵蹤跡居九重覽疏斷萬機356司空奉敕知三省事房公病重爲諸子憂223光祿大夫拜爲特進長安浪人請做比丘第94回苗懷仁蒙主賜祭肉房玄齡卜卦問前程第72回佔定襄隋人盡歸唐住南廂陰魂鬧相府323蓋蘇文手刃其王武李世民岐陽宴舊臣301焉蓍立功得賞三城荊王元景復請封禪190李衛公白髮領三軍 隋外孫上書乞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