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一章 柩前即位

李治與晉陽公主抱頭痛哭許久,兄妹二人泣訴喪父之痛,一個時辰以後,天色已微亮,殿外傳來宦官小心翼翼的請奏,稱長孫無忌爲首的文武百官求見。

李治拍了拍小兕子的肩,使勁擦了擦臉上的淚痕,嘶啞着聲音道:“宣見。”

小兕子朝李治行了個蹲禮,知趣地告退了。

沒多久,長孫無忌,褚遂良,李績,李素等朝臣魚貫入殿,衆人面朝李治跪下,正式地行了三拜之禮。

李治愕然,隨即不自覺地望向李素,李素低調地混在人羣中,垂頭不發一語。

良久,長孫無忌沉聲道:“先皇龍馭賓天,大唐痛失聖君,臣民悲痛萬分,長安城可聞夜哭嚎啕者百里,此皆爲先皇在世之時所積福報也,臣等懇請太子殿下勿使哀憂過甚,傷身損神。”

李治紅着眼眶點點頭:“舅父與百官好意,我領受了,爾等且退下,我想再陪陪父皇……”

長孫無忌接着道:“臣受百官所託,還有一事請奏。”

“舅父請說。”

長孫無忌頓了頓,緩緩道:“名正方可言順,殿下是先皇指定的東宮儲君,殿下仁德天下皆頌,臣民景服,國不可一日無君,殿下是名正言順的大唐儲君,故臣代百官請命,請太子殿下馬上登基,即皇帝位,以國君身份辦理先皇喪事,事可俱矣。”

說完長孫無忌帶頭朝李治深深叩首,後面的百官異口同聲伏地道:“臣等請太子殿下即大唐皇帝位。”

李治一驚,嚇得後退三步,後背頂在靈柩上方纔停下,呆滯半晌,忽然氣憤道:“父皇屍骨未寒,爾等不思辦理喪事,竟急着讓我登基即位,是何居心?”

長孫無忌平靜地道:“名正言順,是辦理國喪的前提,自周漢以來,都是國君辦理先皇的喪事,大唐亦不可違制,請殿下即位。”

羣臣再請:“請太子殿下即皇帝位。”

李治流淚搖頭:“我做不到……父皇就在這裡,要我扔下父皇的屍骨不理,急匆匆跑去登基,我做不到!此非人子所爲也,我若此時即位,何顏治理天下?”

長孫無忌道:“臣等勸進,不僅出於公心,臣等還有先皇崩逝之前留下的遺詔,遺詔裡寫得明明白白,先皇讓殿下馬上即位,此舉合周漢之禮,無違禮制,天下人不會說什麼。”

李治皺眉:“遺詔?我爲何不知?”

長孫無忌嘆道:“先皇視殿下爲至孝之子,情知殿下不可能答應馬上即位,遂瞞着殿下,將遺詔同時交給臣,褚遂良,李靖,李績四人,先皇還說,若殿下不肯即位,可當殿宣示遺詔……”

說着長孫無忌從懷裡掏出一卷黃絹,當着羣臣的面徐徐展開,念道:“夫天命之重,綠錯奉其圖書,天子之尊,赤縣先其司牧……皇太子治,大孝通神,自天生德,累經監撫,熟達機務。凡厥百僚,羣公卿士,送往事居,無違朕意。屬纊之後,七日便殯。宗社存焉,不可無主,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漢舊制,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尋常閒務,任之有司……”

長長一篇遺詔,表達了四個意思,其一,命李治“柩前即皇帝位”,其二,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其三,喪事不可鋪張,其四,自省己身。

長孫無忌宣念遺詔過後,大殿內陷入久久沉寂。

半晌之後,長孫無忌再次拜伏於地,大聲道:“請太子殿下遵先皇遺詔,即皇帝位!”

羣臣異口同聲道:“請太子殿下即皇帝位!”

李治淚眼看着衆人,脫口道:“我不能……”

話沒說完,人羣裡傳出一道熟悉的聲音。

“殿下,請遵先皇遺詔!”

李治擡眼望去,卻見人羣裡李素朝他暗暗點頭,李治怔忪許久,方纔緩緩道:“既是父皇遺詔,我……不得不遵。”

說着李治轉身在李世民的靈柩前跪下,大泣道:“父皇臨終仍爲社稷憂勞,兒臣不孝也,今父皇有詔,兒臣不得不遵,父皇恕我。”

說完李治伏地大哭,長孫無忌等衆臣皆落淚哭泣。

許久之後,長孫無忌擡袖拭淚,咳了兩聲,轉身面朝衆臣,沉聲道:“着中書省學士起擬新皇登基詔書,六部及轄下各署官員準備登基大典事宜,內侍省與殿中省宦官負責清理宮闈,準備新皇儀仗,諸公各行其職,不可怠惰。”

…………

一個時辰後,一場略顯倉促的登基大典開始了。

長安城內四品以上官員着正式朝服入宮,太極宮內所有宦官和宮女忙着打掃宮闈,當然,因爲國喪之期,新君登基亦不可披紅掛綵,於是在一片素白的喪服和白幡之中,李治的登基大典匆忙開始。

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射到太極殿的檐角上時,鐘鼓樓清脆的鐘聲敲響,鐘聲節奏緩慢,悠悠揚揚在全城迴盪,長安城四品以上官員及各國使節近五百餘人站在太極殿前的廣場上,黑壓壓的人羣聚集一處卻鴉雀無聲。

辰時一刻,鼓聲隆隆,四十九名大漢擡着金色御輦,緩緩從後宮走出來。

李治跪坐在御輦上,頭戴帝王金冠,金冠前十二根玉旒垂下,遮擋住他的面容,令人心生敬畏,身上穿着明黃龍袍,手上握着一隻玉璧。隨着御輦緩緩前行,一股帝王威儀撲面而來。

廣場上的羣臣和各國使節同時跪地,山呼皇帝陛下。

因爲時正國喪,登基大典所用禮樂皆廢,所有大典樂器設而不作,準鳴者僅有鐘鼓樓的鐘鼓。沒有喧囂的禮樂,李治的御輦踩着隆隆的鐘鼓聲徐徐而進,反而更平添了幾許威嚴壓迫,百官無不敬畏拜服。

入太極殿,新君升座,尚書省右僕射長孫無忌立於李治身側,手執黃絹唱名,百官羣臣依名而入,向新君行跪拜禮。

冗長的禮儀過後,鐘鼓聲頓止,太極殿內一片寂靜。長孫無忌往前走了兩步,面容肅穆地環視羣臣,揚聲道:“臣長孫無忌,奉旨宣《即位大赦詔》,諸公鹹聞,有司頒行。”

羣臣再拜。

長孫無忌腰挺得更直,聲音洪亮地道:“……大行皇帝奄棄普天,痛貫心靈,若湯火。思遵大孝,不敢滅身,永慕長號,將何逮及……”

即位詔書很短,二百來字唸完,羣臣三拜。

長孫無忌又道:“新朝年號事宜,經三省諸臣工商議,陛下納準,《周禮》曰:‘示祈福祥,求永貞’,元德充美曰‘徽’,是故,自元旦始,大唐改元‘永徽’。”

…………

…………

略顯倉促的登基大典之後,太極宮繼續國喪大禮,八百僧人道士做足了七日道場法事,貞觀十九年五月初六,新君李治與朝臣們將李世民的遺體送入昭陵。

清晨細雨紛紛,位於醴泉縣的昭陵外,朝臣們跪在泥濘的鄉道旁,四十九位禁軍壯漢擡着棺柩,朝昭陵蹣跚而行,八百名僧人道士盤坐於地,唸誦往生經文,李治身着喪服,一手扶着李世民的棺柩,踉蹌跟着隊伍走。

天地低昂,黑雲壓頂,道路兩旁冗長的牛角號嗚咽吹響,迴盪在空悠悠的山林外,靈柩後方是黑壓壓的送葬隊伍,從文武百官到羽林禁衛,還有數以萬計自發前來的平民百姓。

昭陵陵園佔地約三十萬畝,功臣陪葬者數十,其中包括了名將秦瓊,和有名的諫臣魏徵等,李世民在世時都曾下旨賜這些從龍功臣陪葬昭陵的殊榮。

更重要的是,貞觀九年去世的長孫皇后也安寢在這昭陵中,這座陵園實則便是李世民夫妻二人的合葬墓。

昭陵的規模不算大,當初長孫皇后逝世之前便曾有過叮囑,陵墓不可大興土木,勿使勞民傷財,李世民確實做到了承諾。昭陵最初只是醴泉縣九山主峰下挖出的一個石窟,同時它也是古往今來第一座因山爲陵的帝王陵墓,長孫皇后逝後,李世民只動用了少量的民夫工匠稍作修葺,貞觀九年後,又陸陸續續改動擴建了幾次,規模都不算大,所以昭陵至今看起來仍有些簡陋。

李世民的棺柩在泥濘地裡彳亍而行,行至陵墓石門前,李治與羣臣扶柩痛哭嚎啕,在僧人們的經文聲中,棺柩被禁衛徐徐送入陵墓內,這位古今難見的偉大帝王與一生摯愛的妻子終於長眠於陵墓中,永遠告別了人間。

李素站在開啓的陵墓石門外,定定注視着這座滄桑古樸的巨門,門內一片漆黑,與外面形成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一扇門彷彿分隔了陰陽兩界。

常塗今日穿着盛裝,並非宦官常穿的絳紫色袍服,而是一身雪白的圓領長衫,稀疏的頭髮梳得整整齊齊,向上挽成一個嚴謹的髻,用一支翠綠的玉簪固定住,整個人看起來像一位洞察世事滿腹韜文的學者。

李素神情複雜地看着他,嘴脣張了張,卻不知該說什麼。

常塗站在陵墓石門前,卻先朝李素笑了笑。

“李縣公,你我今日就此別過了。”

李素嘆息道:“常公公若不願……”

話沒說完,常塗搖了搖頭,打斷道:“生死追隨陛下,是我當年發過的宏誓,李縣公莫再說了,污了我對陛下的忠誠之心。”

李素只好嘆了口氣,黯然不語。

常塗朝他又笑了笑,道:“臨別之時,常某有幾句話想對李縣公說,也算是聊補陛下曾經的未盡之言吧。”

李素急忙道:“願洗耳恭聽。”

常塗沉吟片刻,道:“當年陛下還是秦王時,我便貼身侍候陛下,這些年追隨陛下,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也見過形形色色的人物,常某不得不說一句,李縣公足下是我今生僅見的俊傑人物,你的才智,你的功績,你說過的驚人之語,做過的驚人之事,常某無不由衷欽佩,難怪陛下對你如此器重,憑心而論,世上有李縣公這般人物,大唐之萬幸也。”

李素苦澀一笑:“此時此地,常公公就不必說這些吹捧的話了吧。”

常塗笑道:“並非吹捧,實是發自真心,你並不知道陛下多麼器重你,私下裡常在我面前說起你,言中亦多般褒揚推崇,無數次惋惜長嘆上天無眼,爲何沒有一個類若子正之皇子……”

說着常塗嘆道:“不過,李縣公才智超凡,若無入世之俗慧,恐亦難長久,這也是常某的一句諫言。這些年朝臣們來來去去,飛黃騰達者,鋃鐺入獄者,甚至滿門皆斬者,常某都見得多了,難免有些感慨。朝堂裡做官,憑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若做人做事皆有建樹者,飛黃騰達自不在話下,李縣公雖然做官多年,可一直與朝廷和陛下若即若離,說是高人隱士之性情,卻也難免令陛下不悅,自古君上無德,高士乃隱。但陛下常言己過,言稱縱算不得聖君,至少不算昏君,李縣公這般疏離於朝堂君上,明君知你性情淡泊,不欲紛爭,若是換個心量狹窄的君王,焉知怎生看你?”

常塗笑着看了一眼旁邊欲言又止的李治,擡了擡手,止住李治的話頭,望向李素道:“李縣公年紀輕輕便爲大唐立過如此多的功績,令天下人敬仰不已,但常某最佩服的卻是李縣公的處世之道,如此年輕便知‘盛極必衰’的道理,幾番推脫升遷,以懶散之狀示人以無害,用以自保避禍,更妙的是,滿堂君臣皆看出了你的用心,可是因爲你的年齡而不欲與你計較,往往一笑而恕,這是李縣公用心最妙的一着棋,勉強也算是陽謀吧……”

李素老臉一紅,這……算不算當面打臉?

常塗笑完又嘆了口氣,道:“只是,李縣公,往後呢?當你年紀漸長,懶散慵憊這一招你能用到老麼?要麼,索性辭去所有官爵,安安心心當你的富家翁,要麼,改一改處世之道,竭盡全力輔佐君上,君臣共創一番轟轟烈烈留名青史千年的功業,不想做官卻心憂天下,自保避禍又忍不住木秀於林,李縣公不覺得太矯情了麼?到頭來兩面不討好,未來史官爲你立個列傳都不知如何定義你,一生都無法有個圓滿無憾的結果,這樣的一生,李縣公覺得有意義麼?”

常塗嘆道:“陛下臨終前交託了你許多事,李縣公肩上的擔子不輕,未來大唐數十年裡,唯見足下一人獨領風騷,可是,你難道便打算就這樣遮遮攔攔的當官做事麼?我本是局外人,本不該說這些話的,只是臨別之前,我實在不忍陛下所託非人,不得不說幾句逆耳直言,還請李縣公三思。”

擡頭看了看天色,常塗神情閃過一抹壯烈悲愴之色,哈哈笑了幾聲,哂然拂了拂衣袍,道:“時辰已至,我該進去陪陛下和皇后了,諸位,別矣!”

說完不待李治等人出聲,常塗毅然轉身,走進漆黑的陵墓中。

李治神情悲慼,默立良久,最後終於嘶啞着聲音道:“吩咐禁衛落下石門吧。生死之誓,我只能成全。”

機括聲喀嚓作響,數萬斤的隔世巨門緩緩落下,最後咚的一聲沉悶響聲,石門徹底隔斷了陰陽,也將常塗隔絕在陵墓之內。

李治和李素仍靜立於陵墓外,半晌,李素忽然面朝石門長揖到地,大聲道:“常公所言,李子正記住了,你我來世論交,我欠你一壺忘年美酒,來世記得向我討要。”

石門內,卻無半點回音。

李治扭頭看着他,道:“常公公所言,我覺得頗有道理,子正兄以往行事遮掩,是害怕位極言多,招惹禍事,或怕父皇猜忌,如今我已登基爲帝,對你,我一生不疑,子正兄何不放開胸襟,舒放凌雲之志?”

指了指灰沉的天空,李治忽然大聲道:“你有多長的翅膀,我給你多大的雲天!”

這句話說得很大聲,後面靜立的朝臣們都聽到了,聞言不由驚愕,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集在李素身上。

李素嘆了口氣,朝李治行了一禮,道:“第一,陛下已登基爲帝,從今日始,請陛下自稱‘朕’,第二,對臣,陛下直稱‘子正’即可,不可稱‘兄’,此爲君臣之禮,朝儀體統,第三……”

李素沉吟片刻,緩緩道:“此生處世,我只憑本心,往後……亦如是。”

第三十二章 龍城飛將第三百一十一章 託付家小第六百三十九章 息事寧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蹊蹺親事第六百六十九章 李家丫鬟第三百七十五章 貶謫原由 上第五百四十章 庭院賞雪章節發重了,大家只要訂一章第五百二十四章 侯爺滅佛 下第九百一十一章 軍心可用第一百八十五章 勾兌利益第七百三十五章 必有所欲第七百九十章 漸生疏離第二百四十章 衆人皆醉第十二章 上達天聽第六百二十四章 人命官司第五百四十一章 打理買賣第六百一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五百六十七章 難得善意第七百零五章 英雄羽翼第一百零五章 馬載離愁第七百六十八章 東征之念第八百一十六章 開誠佈公 下第二百二十三章 吹皺秋水第二百零二章 傲嬌公主第九百一十五章 破城得糧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下衝突第六百三十二章 各懷鬼胎第五百四十八章 欲靜不止第七百一十四章 重籌在手第四百零六章 關塞馳援第二百五十一章 誅恕之爭第一百八十四章 香滿長安第一百五十七章 無妄之災第一百七十四章 家門不幸第六百六十章 暫時擱置第三百二十四章 勝敗生死第七百六十九章 傳統美德第三百五十七章 敵友難辨第五百八十九章 借糧度厄第五百六十五章 絕世高手第四百零五章 胡攪蠻纏第一百章 再啓戰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羣魔亂舞第六百三十二章 各懷鬼胎第七百三十七章 豁然開朗第五百六十二章 晉陽公主第二十章 地主新貴第二百六十五章 解除婚約第八百七十二章 兵發柳城第五百八十五章 平息民怨第四百四十八章 聖旨東來第七百一十章 取捨抉擇第六十六章 微服訪賢 上第三百八十六章 君子之戰第三百一十一章 託付家小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棚綠菜第六章 王家損友第三百一十六章 小試身手第九百六十四章 所謀爲何第三百七十一章 沙漠明珠第五百九十章 最壞打算第一百九十章 暗巷廝殺第六百一十章 水落石出第三百零七章 雷霆清洗第五百零七章 魔王訓子第五十四章 終脫險境第八百六十八章 試探揣度第四百四十八章 聖旨東來第二百九十五章 醉舞馬槊第一百零六章 校場聚將第二十二章 村學冷清第六百二十八章 天翻地覆第一百三十六章 腹黑上司第六百六十八章 因恨謀篡第四百七十三章 乾坤顛倒第七百五十二章 開花結果第四百四十六章 玄奘法師第六百八十五章 如此盛世第七百零七章 意外來客第二百一十章 流水生產第二百零七章 君臣奏對 上第七百八十九章 所謂取義第四百零二章 意外謀殺第四百八十四章 和風細雨第一百一十二章 鬆州之變第九百二十六章 撤軍離城第六百二十九章 缺口難開第九章 試治天花 上第七百一十九章 進諫挽瀾第八百六十六章 擒拿審問 下第八百三十三章 再生波瀾第六百二十七章 滿城風雨第五百一十二章 才人武氏 下第四百一十三章 共此一死第六十二章 驢脣馬嘴第五百八十五章 平息民怨第九百二十七章 君臣決戰 上第九百零八章 意外選擇第一百三十九章 監丞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