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 諫臣辭世

滿朝君臣對魏徵的逝世早有心理準備。

太醫署的太醫們每日都將魏徵的病情當作大事向李世民稟奏,隨着日子的流逝,魏徵的病情也越來越重,終於沒能熬過去。

儘管早有準備,李世民仍覺得痛如萬箭穿心。

李世民對魏徵確實有感情的,當年玄武門之變後,時爲息太子李建成麾下第一謀士的魏徵,便被李世民部將當場拿獲,李世民知其賢名,動了惜才之心,費了很大的力氣方纔將魏徵說服歸降。

歸降後的魏徵從最初的不甘不願,到後來被李世民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漸漸的終於真正歸心效忠於李世民,正因爲效忠,所以敢言敢行,但凡大唐君臣有任何地方令他看不過眼,便勇敢站出來抗辯申斥,從貞觀元年到如今,整整十八年,魏徵上疏近萬,所言直指時弊,無數次惹怒龍顏,差點喪命,可以說,縱觀貞觀朝上下,這十八年來,若非李世民勉強壓着心頭那團火,又必須扮出聖明君王善納諫的姿態,魏徵至少死過上百次了。

用正義和道德壓制了君王的暴戾心性,然而,終究還是被歲月和病痛打敗了。

上天很公平,無論善與惡,該帶走的時候一定會帶走。

噩耗的第二天,李世民下旨罷朝五日,君臣齊赴魏府弔唁,天剛放亮,魏府門外人山人海,滿朝君臣一個不落全到齊了,不僅如此,連市井百姓胡商莊戶都來了不少,裡三層外三層將整條朱雀大街堵得水泄不通。

魏府內,李世民親自佈置魏徵的身後事,本應按國公禮厚葬,不過魏徵妻裴氏卻言魏徵生前遺願,一應喪葬事宜從簡,不可因他一人而勞民傷財,厚葬非亡者之志,李世民聞言更覺悲痛,掩面大哭之後下旨喪事從簡。

李素是在魏徵去世的第二天得知消息的,聞知噩耗後,李素呆怔許久,神情哀慟,隨即馬上命部曲備馬,匆匆趕往長安城。

來到朱雀大街,整條寬敞的大街已被官員和百姓們堵得嚴嚴實實,人和馬很難通過,在部曲們奮力開道下,李素好不容易來到魏府門前,只見大門外白幡林立,哭聲迴盪,無數百姓跪在門前痛哭不已,走進魏府大門,簡陋的前院內站滿了文武官員,就連關隴門閥和山東士族各家族都紛紛派人來弔唁。

李世民神情落寞悲傷,靜靜地跪坐在正堂內,堂內停放着魏徵的靈柩。

一位爲國鞠躬盡瘁的重臣,逝後的棺木都只是非常簡樸無華的尋常柳木薄棺,李世民一邊垂淚一邊悲痛嘆息,見李素進堂,李世民只微微點頭示意了一下,李素抿了抿脣,沉默着朝魏徵的靈柩長長行了一禮。

魏徵的長子魏叔玉上前行禮答謝,李素攙住他,嘴脣蠕動幾下,卻終究只化作一聲長長嘆息,那些所謂的“節哀順變”之類的安慰話此時說來尤覺空洞虛僞,不如沉默無言。

當夜,李世民親自爲魏徵守靈,滿朝文武一個不落,全部陪在魏府前院,靜靜地哀悼和追憶貞觀朝這位最正直的諫臣。

由於魏徵臨終前交代過不可鋪張,和尚道士們的法事都是匆匆忙忙做完,第二天便準備下葬。

李世民親自扶棺,李靖李績程咬金等八位名將擡棺,靈柩剛出大門,門內門外突然爆出震天的哭聲,無論官員還是百姓,此刻皆痛哭嚎啕,李世民扶棺哭得幾近暈厥,朝臣們紛紛朝靈柩長揖到地,久久不肯起身,百姓們更是以頭搶地,呼天不公。

李素也強忍着悲痛,朝魏徵的靈柩長長行禮。

魏徵這個人,是個無可挑剔的好人,正直人,貞觀朝整整十八年,這十八年來,魏徵將自己全部的心血精力全部付諸於這個年輕的王朝,不畏強權,不懼刀劍,只爲證得人間大道,拋諸生死於度外。

可以說,今日送葬的君臣裡,沒有一個人真正喜歡魏徵。

魏徵太正直了,他的眼裡從來只有黑和白,容不下一粒沙子,追求的就是“水至清”的大同境界,這些年來,朝中君臣大部分都被他參過本,心中或多或少對他都有些忌恨。

他是一個不被世俗所容的人,同樣的,他也容不下世俗裡的任何一絲醜惡黑暗,如今他安然辭世,朝堂裡終於少了一道聒噪的聲音,終於多了幾許清靜祥和。

可是,今日送葬的人羣規模,竟不遜於高祖喪禮,每一聲痛哭,每一次行禮,人們都是自內心,露出的悲痛也沒有半點虛假。

這樣一個人,你可以不喜歡他,但是,你不能不尊敬他。

因爲他的一生,獻給了他所奉行的“道”,並且一次又一次不惜爲它捨生忘死,站在朝堂上的那一天起,他便將自己的生命當成了祭禮,供奉在“道”的祭臺上,他,只爲蒼生而活。

這種人討厭嗎?確實很討厭,因爲他古板頑固的正直,因爲他不容於世的苛刻正義。

可是,這種人值得尊敬嗎?捫心自問,他能做到的事情,換了是你,你能做到嗎?最簡單的比方,面對寒光閃閃的屠刀時,你還有勇氣堅持真理,堅持己見,並且奮不顧死地大罵三聲“昏君”嗎?

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那麼,老老實實畢恭畢敬向他長行一禮吧。

李素跟在君臣隊伍的後面,沉默地隨隊前行。

其實李素也並不太喜歡魏徵,從貞觀九年來到這個世界開始,他與魏徵之間的來往屈指可數。

對於太正義太耿直的人,李素總是不自覺地繞道走的,因爲他知道自己不是什麼好人,壞也壞得不純粹,對善惡的界定很模糊,所以自己行事便頗有些亦正亦邪的味道,李素這種人若放在魏徵眼裡,自然是容不得的,李素有自知之明,一般不往魏徵跟前湊。

交情如此泛泛,可李素今日卻仍覺得無比悲痛,這種感覺外人無法體會。

和李世民的感受一樣,李世民和李素所悲者,並非魏徵這個人,而是悲於大唐社稷少了一根擎天柱石,哭的是國家因少了魏徵這位諫臣而蒙受的巨大損失。

大浪淘沙,新舊交替,那老去的人和事,恰如一頁讀過的書,翻過去了,見不着了,讀書人咂摸咂摸嘴,還在回味着翻過去的那一頁留給自己悠長的韻味與反思,久久不曾消散。

第七百二十七章 登門認親 上第一百零一章 唐吐恩怨第二百一十二章 工部尚書第四百零四章 恩怨釋懷第五百零七章 魔王訓子第九百一十五章 破城得糧第八百一十八章 撲朔迷離第五百八十七章 立箸即倒第一百一十四章 鏖戰鬆州 中第五百一十三章 危急時刻第三百五十八章 守牧一方第八百八十一章 航海回訊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秘兵馬第八百四十一章 聖心難測上架感言第三百九十章 使命在肩第四百六十三章 魔王截路第三十三章 美人如畫第五百九十六章 事起生變第九百六十五章 公道世間唯白髮 大結局第七百六十章 爵封縣公第五百四十五章 各自亮劍第二百四十八章 事實俱在第九百四十四章 設宴遊園第六百四十三章 庶子直諫第一百四十七章 君臣城府第五十章 脫困求生 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無形的刀第六百八十三章 叛軍入城第四百八十五章 內外親疏第六百八十一章 宮闈密奏第九百三十四章 踏上歸途第五百四十一章 打理買賣夕陽下奔跑!!第六十三章 無意獻策第五百零六章 暫退一步第一百章 再啓戰事第五百四十七章 烏龍截擊第八百八十九章 佈局設套第一百二十二章 進退難取第八百三十五章 黨羽聚頭第四百九十二章 你很重要第九十六章 酒入天聽第三百五十章 霸臨西州 上第三百八十九章 恩將仇報第一百二十五章 久別重逢第四百四十一章 名將論戰第六十三章 無意獻策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平之論第四十一章 東陽買詩第三百五十八章 守牧一方第三百零二章 諫書犯顏 下第八百八十五章 一意孤行第五百一十四章 柳暗花明第二百三十二章 因果圓滿第六百七十七章 有所必爲第三百七十二章 逆流而上第五百零七章 魔王訓子第七百三十二章 以直報怨第五百六十章 新年臨朝第五百五十五章 恩公無覓第二百五十八章 驟變前夜第三百二十三章 夜半敵襲 下第三百八十一章 私怨暫拋第七百二十九章 東郊演武 上第九百二十七章 君臣決戰 上第三百一十一章 託付家小第一百二十七章 君臣相見第九百六十三章 加恩晉爵第四百九十一章第七十六章 酩酊大醉第六百二十二章 遠避麻煩第八百二十二章 詭譎莫名第一百六十九章 欺人太甚新章節 三百九十三章 在審覈第八百四十九章 御前獻計第三百七十章 順手而爲第八百零六章 利來利往第五百五十八章 獄中論勢第五百九十二章 活命之恩第三百四十八章 水落石出第三百二十四章 勝敗生死第四百六十二章 登門拜訪第九百六十章 紫微星落 下第三百三十四章 死氣沉沉第十三章 藥王問道第一百二十章 捷報入京第四百七十二章 才人武氏第四百零三章 喪心病狂第四百零二章 意外謀殺第八百三十章 舅甥計議 上第七百一十四章 重籌在手第八百二十六章 天下共之第四十章 詩驚四座第九百三十三章 平高麗策第六百四十章 所謂真相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百一十九章 攻守鏖戰 上第六百五十四章 不共戴天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宮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