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章 劍指何人

朝堂討厭的人不止魏徵一人。』

基本上,掛上“御史”這個官職的人都不怎麼討人喜歡。自從歷史上“御史”這個官職主管挑刺兼噴人之後,這個官職就臭了大街,無論君臣都遠遠躲着走,生怕招惹上了沾一身腥臭。

於是御史這類人不知不覺成了朝堂裡的一股黑惡勢力,當然,官面上說得好聽叫“清流”,私下裡卻被人稱爲“言官”,“嘴官”,顧名思義,這類人是爲專門懟人噴人而存在的。

雖然討厭,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官職確實有存在的必要,他們是促進王朝走向繁榮盛世的催化劑,大到國策軍事的方向偏失,小到君臣個人私德甚至衣冠整潔等雞毛蒜皮,都在他們嘮叨的範圍之類,朝堂有了這種人,才能充分保證帝王的權力不會毫無約束,保證國策的制定和推行不會產生錯漏。

馮渡的奏疏漸漸酵了,有心也好,偶然也好,總之,莫名其妙便有別的御史參與進來,李世民兩次三次置之不理,御史們較勁的心便越來越重,這羣人不僅脾氣暴躁,而且像青春叛逆期的少年,你越是不理我越是要給你添堵,騷擾到你不得不正視爲止。

事情其實並不大,催促成年的皇子們去地方州府赴任而已,合情合理合法,只是李世民漠然的態度令御史們很不滿,禮法和規矩既然定下了,當然要遵守,不然你定下來幹嘛?

於是,一樁本來並不大的事,由於李世民的態度問題,反而越鬧越大了。

馮渡上疏後的第五天,李世民第三次留中不後,參與進此事的人越來越多。

十二名御史同時上疏,說的當然都是同一件事,成年的皇子們該去地方州府赴任了。

到了這個時候,極少數的朝臣終於察覺到有些不對勁。

本來一件很小的事情,竟令十二名御史不約而同上疏,這事背後怕是不簡單,若說是巧合或是純粹出於公義,這話說出去鬼才信。

上疏的御史越來越多,到了第六日,李世民終於不得不正視了。

因爲第六日的朝會上,已經有御史在大殿內當面提起了此事。

李世民神情莫測,飛快瞥了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一眼,然後語氣平靜地讓朝臣們就此事各抒己見。

說是“各抒己見”,其實殿內的輿論風向已然呈現一面倒之勢。

這根本是一個沒有任何討論必要的事情,成年皇子赴任地方本就是大唐禮法規矩,以前大家不提這事,是因爲李世民睜隻眼閉隻眼,朝臣們自然識趣不去給天家添堵,如今這層窗戶紙被捅破,那麼,禮法規矩就是真正必須搬到檯面上說的正事了。

說得嚴重點這叫“祖宗成法”,原本有些祖宗成法無關緊要,遵不遵守就那麼回事,但是,若是拿出來炒成了熱門話題,事情就嚴重了,本來睜隻眼閉隻眼對付過去的小事,到了這個時候,誰都無法再敷衍應付。更何況,成年皇子離京赴任地方本來也沒什麼不對,長安城裡少幾個禍害實可謂喜大普奔喜聞樂見載歌載舞拍手稱快……

所以,殿內所有朝臣的態度全部都是贊同,許多人甚至直接站出來,請求李世民馬上下旨,勒令死賴在長安不走的皇子們馬上離京,包括剛剛找到藉口回到長安不久的吳王李恪,也得馬上收拾行李趕緊滾蛋。

明明是龍子貴胄,今日卻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似的,李世民坐在殿內,越聽臉色越黑。

規矩是規矩,規矩確實應該遵守,但……你們這副迫不及待送瘟神的態度是幾個意思?朕的兒子們有那麼惹人厭嗎?

李世民不高興了,自己的兒子雖說確實大多不太爭氣,可終究都是自己的親兒子,李世民不算好父親,但護犢子的心也是有的。

“此事……容後再議。”李世民終於表態。

羣臣立馬閉嘴。

你是皇帝你最大,既然你不想聊,大家當然不會繼續找死。人羣裡,十幾名御史神色不甘,但還是很識時務的不再多說了。

出了這件事,李世民的心情不太好,朝會自然開不下去了。

散朝後,李世民陰沉着臉回到甘露殿,獨自靜坐許久,忽然揚聲召來了常塗。

常塗仍是那副面無表情的棺材臉,面對李世民時態度也沒有任何變化,李世民早已習慣了常塗的表情,在他的眼裡,常塗已成了他的影子,早在登基之初,常塗已誓與李世民同生同死,李世民若駕崩,他馬上抹脖子,所以李世民視他爲自己的影子,給予他最大的信任,人若死了,影子自然也隨之埋入土中,疑心病再大的人,也絕不會懷疑自己的影子會背叛自己。

常塗站在殿內不說話,李世民沉吟片刻,沉聲道:“去查查,所謂皇子赴任地方的那些奏疏到底是怎麼回事,此事背後有沒有人操縱。”

常塗領命,一聲不響地離開。

大殿又恢復了寂靜。

李世民闔目斜靠在軟墊上,手指無意識地輕輕敲擊着桌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任何陰謀的最後,終歸有一個必須要達到的目的,世上沒有毫無目的的陰謀,那麼,這件事若真有人在背後操縱,他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呢?

皇子赴任?

十幾個皇子,其中成年的有十四人,而這些成年皇子真正老老實實赴任地方的,僅只三人,留在長安的十一人,那麼,這個陰謀最後的目的,到底指向哪位皇子?他們想要幹什麼?

沒有任何根據的情況下,李世民當然想不出究竟。

不過李世民並不急,他知道如果這是個陰謀的話,只要他們的目的沒達到,最終的答案仍會自動浮出水面。

又坐了小半個時辰,李世民敲了敲桌子,大聲道:“來人,召長孫無忌,房玄齡,褚遂良三人進宮議事!”

…………

長孫無忌三人來得很快。

君臣見面沒有太多客套,李世民直接進入主題。

“這幾日御史接連上疏,請求皇子出京赴任,這件事諸卿如何看?”

長孫無忌面帶微笑,捋須默然不語。

房玄齡看了看左右二人,見二人沒有說話的意思,房玄齡只好道:“御史上疏鍼砭政事是他們的本分,再說,臣也覺得御史們說得沒錯,成年皇子滯留長安不走,終究不是什麼好事……”

李世民點點頭,然後望向褚遂良,含笑道:“褚卿以爲呢?”

褚遂良想了想,道:“臣附議房相所言,皇子赴任地方本是規矩,成法不可更易,以往沒人提也就罷了,既然有人公然揭開撕破了,那麼,還是按規矩辦吧,否則陛下難免被臣民所詬……”

李世民不置可否,扭頭望向長孫無忌:“輔機也是這個意思?”

長孫無忌把自己摘得乾乾淨淨,笑道:“臣無話可說。”

李世民挑眉:“爲何?”

長孫無忌道:“臣以爲,無論皇子們赴不赴任,都是天家自己的事,陛下自有考量,皇子離不離京,對大唐州城並無影響,該管的事情終有地方官員和武將代爲處置,有人說極個別的皇子品行不正,常有欺凌百姓之事,這也跟赴不赴任地方無關,就算把他們全趕出長安也無濟於事,該欺凌百姓的時候照樣欺凌,甚至變本加厲。所以臣以爲,皇子離不離京其實沒什麼區別,若皇子沒有愛民之心,放到地方州城後,對百姓的欺凌反倒變本加厲,那就更糟了。”

李世民緩緩點頭,原本心中懷疑此事是長孫無忌在背後搞風搞雨,可是長孫無忌這番和稀泥似的話說過以後,李世民心中那一絲懷疑也消散得無影無蹤。

第七百零二章 文成公主第四百五十六章 君臣敘舊第七百四十八章 送親啓程第九百一十九章 水落石出 下第二百二十章 高陽鬧喪 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封爵召回第八百一十一章 局中局外第七百五十四章 程府論勢第四百二十七章 焦土殘軍第五百一十九章 欲靜不止 上第一百九十章 暗巷廝殺第一百八十一章 風雅妙物第一百七十三章 度盡劫波第五百六十七章 難得善意第七百五十一章 謀劃奪嫡 下第八百九十九章 親自上陣第二百一十章 流水生產第五百零五章 斯文打劫第七百七十四章 主帥難決第五十九章 父女面談第八百九十七章 勁敵難敵章節發重了,大家只要訂一章第三百四十六章 稱量英雄第四百零八章 善始善終第七百六十四章 滿城風雨求首訂!!求月票!!第八百六十三章 艱苦行軍第三十七章 合作買賣第七百零九章 王爺所請 下第四十二章 畫眉深淺第三百八十六章 君子之戰第七百六十三章 漸生波瀾第一百一十八章 收復鬆州 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推背道長第一百六十一章 不期而遇第五百八十九章 借糧度厄第七百五十一章 謀劃奪嫡 下第七百八十三章 另生枝節第六百一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九百五十六章 倭僧求種第七百五十五章 解決麻煩第五十八章 春日芳華第二百七十六章 蹊蹺祠堂第五百零二章 掖庭秘辛第九百四十三章 官升右丞第五百零六章 暫退一步第五百一十九章 欲靜不止 上第七百四十四章 惡客登門第一百四十五章 冷靜屠夫第七百一十五章 龍顏大怒第七百七十四章 主帥難決第八百六十七章 臥榻養虎第一百六十一章 不期而遇第七百八十一章 斷腕籌謀第六百零一章 不定取捨第三百七十八章 潤物無聲第九百二十五章 背地交易第二百七十章 醉翁之意第四百零八章 善始善終第三百四十八章 水落石出第三百九十八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四十二章 利州武氏第三百二十四章 勝敗生死第四百八十二章 中秋遊園 下第二百九十五章 醉舞馬槊第六百五十章 福至心靈第四百零七章 愚忠務實第五百一十八章 人間煙火第六百五十二章 一日定情第二百二十五章 流言四起第四百一十四章 戰前交鋒第四百一十七章 是非黑白第五百三十一章 真兇難辨第二百二十九章 朔望朝參 上第九百四十四章 設宴遊園第二百七十二章 坦誠相對 上第七百八十一章 斷腕籌謀第三百八十九章 恩將仇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空打算盤第一百二十三章 奉旨回京第八百八十二章 慈不掌兵第七百一十九章 進諫挽瀾第二百四十三章 佳人難得第三百四十三章 身陷算計第七百五十二章 開花結果第二百五十八章 驟變前夜第八百三十六章 謀盡計窮第三百四十八章 水落石出第八百零九章 預謀發酵第一百九十七章 李家秘聞第五百二十五章 曠世孽緣第七十四章 擄掠進府第七百九十九章 公主夜宴 下四第六百一十八章 盛裝赴約第三百七十章 順手而爲第一百零一章 唐吐恩怨第四百四十七章 法師俗事第四百六十五章 大功大過第五百五十二章 風雲變色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雨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