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章 君臣議農

凡事利弊取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衡量,從三觀到喜好,每個人都不一樣,同樣兩碟菜擺在面前,你多挾兩筷肉,他多挾兩筷青菜,這便是生活裡最簡單的“取捨”。天』『 籟小 說

上升到國家的高度,作爲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國家的掌舵者,在面對更重大的抉擇時,也需要利弊取捨,有時候做出取捨是非常艱難的事,兩個都有利有弊,選誰不選誰,便成了最大的難題。

稻穗擺在李世民面前,李素的解釋也非常清楚詳細,李世民秒懂。

一邊是大唐的邊境和平,送個公主與吐蕃和親,大抵能保大唐數十年邊境安寧,消弭兵災,如果沒有這株真臘國的稻穗出現的話,與吐蕃和親對大唐來說無疑是有益無害的,至於送個女人出去保家國平安,無論君臣或是百姓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對,當一件事情被歷朝歷代重複了無數次後,再錯的事情也被當成了真理,始終不移地做下去,幾乎已沒人去思考這件事情本質的對錯。

因爲從漢朝開始就是這麼做的啊,所以我們蕭規曹隨有什麼不對?

女人是渺小的,哪怕是公主,也同樣的渺小,在這個年代裡,女人的地位相對高了些,然而,在男人的眼裡,女人終究還是一種資源,可以拿來換取所需的資源,尤其是大唐的公主,更是稀缺資源,每次的付出,一定要得到更大的回報。

不可否認李世民有愛女之心,然而家國社稷和女兒之間,李世民毫無遲疑地選擇社稷,在他心裡,社稷比女兒重要,所以當國家利益需要付出一個女兒出去時,李世民也會毫不猶豫地付出去,大唐自立國後漸露崢嶸頭角,短短二十餘年便令萬邦來朝,心悅誠服地尊其爲“天可汗”,一則因大唐兵鋒之利,天下無可敵者,二則便是公主們和親的功勞了,對李世民而言,公主和親也是他的戰略部署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署,送公主遠嫁,可安鄰國之心,大唐王師才能騰出手來遠交近攻,而不會出現兩頭同啓戰端的窘境。

在李世民心裡,和親已成了他鐵定的國策,這個國策很管用,大唐這些年就是靠着這條國策纔有了喘息之機,李世民也對這條國策堅信不移,所以當得知李素破壞了大唐與吐蕃的和親時,李世民纔會勃然大怒,對李素的處罰格外的嚴厲,因爲李素踩到了他的底線,挖了封建帝國的牆角,罪不可恕。

可是現在,李素拿出了一件絕世珍寶,這件珍寶能讓大唐的稻穀每畝多收一百六七十斤,看似很小的數字,然而放到大唐國土全境的耕地裡,共計三百萬頃的稻田,每年能多收多少糧食?更何況,這種稻穀若氣候和土壤適宜的話,還能比大唐的稻穀多收一季,整整多出來的一季稻穀,又將是一個怎樣龐大的數字?

李世民心中充斥着狂喜,至於具體的數字,他已不敢去算,他怕幸福得原地爆炸。

當然,李世民也是個非常謹慎的人,李素的三言兩語不可能讓他徹底相信,畢竟這是一件大事,事關社稷黎民。

雙手捧着稻穗,李世民愛不釋手,眼睛死死盯着它,頭也不擡地道:“來人,召長孫無忌,房玄齡,褚遂良三位進宮,馬上!”

殿外的宦官恭應一聲,轉身飛快跑遠。

殿內再次陷入尷尬的沉默。

李世民埋頭只盯着稻穗,看得很仔細,想想不放心,將從兩種稻穗上摘下的稻穀又仔細數了兩遍,確定數字上的差異後,滿意地點頭,眼中閃爍着興奮的光芒。至於李素,李世民選擇了無視。

雖然從未否認過自己是小清新,可李素接受不了別人把他當成小透明。

於是李素決定再次打破這尷尬的沉默,製造點聲響讓君臣之間的氣氛嗨起來。

“呃,今日的天氣,哈哈哈……”

李世民仍未擡頭,眼睛仍舊盯着稻穗,嘴裡卻冷冷地道:“沒正事就閉嘴,朕不想跟你閒扯,沒見朕一直未擡頭嗎?朕連你的臉都不想看見。”

李素:“…………”

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座橋,被人踩過之後便生生拆成了碎渣,簡稱“過河拆橋”。

很顯然,對李素破壞和親一事,李世民仍餘怒未息。

指了指手中的稻穗,李世民道:“一事歸一事,你獻稻有功,但你破壞和親也是大罪,朕這裡沒有功過相抵的說法,該賞的朕會賞,該罰的朕也不會留情,李素,別以爲這事過去了,告訴你,這事過不去!”

李素飛快眨眼,腦子裡努力消化這句話。

既要封賞,也要懲罰,功過還不能相抵……難道他想給我封個國公,然後再一腳把我踢到黔南,仍舊再過三年與野人土著爲伍的日子?這邏輯……該不會精神分裂了吧?

長孫無忌等人來得很快,李世民的宣召很急,三人甚至連朝服都來不及穿,都只穿了一身尋常的儒衫匆匆進殿。

君臣見禮之後,長孫無忌等人這纔看到角落裡畫圈圈的李素,長孫無忌一愣,接着飛快掃了李世民一眼,似乎明白了什麼,立馬對李素露出了親切的笑容,一副長輩寵溺又責備的語氣,指了指李素,笑道:“長安城這些年都說李子正是個小混帳,老夫一直以爲傳言不實,多好的娃子啊,有本事有才華,文能提筆武能破城,哪裡混帳了?直到今日老夫才知,你小子果然是個混帳,看看你都幹了什麼事,和親都敢摻和,呵呵,越來越出息了。”

房玄齡和褚遂良也是老人精,原本該蹲在大理寺監牢的李素,此刻卻出現在甘露殿裡,與李世民同殿而坐,這個事實本身就釋放出許多信號了,老奸巨滑如房玄齡者,豈能看不出這其中的玄妙?

於是房玄齡撫了一把長鬚,接過長孫無忌的話頭,大笑道:“輔機賢弟所言甚是,這小混帳蔫壞蔫壞的,平日裡溫文儒雅彬彬有禮,嘴也甜,見人就叔叔伯伯一通亂喊,一旦犯了渾就不計後果無法無天了,把天捅破也不稀奇。”

李世民在旁邊聽着二人調侃,聞言嘴角微微一扯,接着滿面怒容道:“朕今日也領教了這混帳的膽大包天,此事斷不會輕饒,不給你長點教訓,日後恐怕你真會幹出捅破天的大事。”

長孫無忌目光微閃,論揣度聖意,長孫無忌是個老司機了,李世民這番話再次肯定了他心中所想,話說得再嚴厲也只是表象,今日能將李素召到甘露殿,不論君臣二人說了什麼,至少李世民必然有了重拿輕放的意思。

這個隊站得毫無壓力,長孫無忌頓時打着圓場笑道:“陛下,這些年子正賢侄爲大唐爲陛下屢立功勞,如今只不過幹了一點點出格的小事,相比子正所立的功勞,實在算不得什麼,終究只是小輩胡鬧,教訓教訓也就夠了,可莫真將他流放到黔南去了,這孩子看着體弱,經受不了路途顛簸,在黔南那種不毛之地怕是連命都要交代了,還請陛下念及舊情,饒過他這一次吧。”

房玄齡也在旁不停地點頭附和,只有褚遂良嘴脣囁嚅了幾下,沒吱聲。

李素急忙朝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投去一記感激的眼神,長孫無忌也悄悄朝他回以會意的目光,二人相視而笑,分外融洽。

李世民哼了哼,道:“該罰的,朕還是要罰,一國之君若連賞罰分明都做不到,朕何以服天下?……不說這個了,三位愛卿且過來,今日李素向朕進獻了一個好東西,朕有大事欲與三位商議。”

長孫無忌三人馬上朝李世民身前湊去,至於李素……仍蹲在牆角畫圈圈,他愈感到自己這座橋被拆得稀碎了……

殿內君臣竊竊說着話,李世民不時舉起手中的稻穗和稻穀,一邊詳細地解釋,隨着李世民越說越多,長孫無忌三人的表情先是好奇,接着驚愕,最後震驚,表情變幻分外精彩。

“這,這……此物,果真能增產三分之一?”房玄齡激動地拽住稻穗,長長的鬍鬚不停抖動着,顯然情緒很不平靜。

李世民笑道:“若李素所言不虛,應該便是了。”

房玄齡眼眶都紅了,他是尚書省左僕射,名副其實的宰相,大唐國內具體的事務都是他在操持,無論水利,商道,農桑,賦稅等等,大事小事一把抓,正因爲宰相的身份,所以他比誰都清楚這種稻穀有着怎樣重大的意義,國庫若比往年多了三分之一的糧食,什麼事不能幹?什麼事幹不成?百姓若能多吃三分之一的米飯,對這個皇權統治的忠誠度和凝聚力又將是怎樣的一個質的提升?李唐江山穩坐五百年不是問題。

“天賜祥物,註定陛下的大唐江山萬萬年,臣代天下百姓謝陛下恩澤!”房玄齡哽咽地道。

李世民笑着嘆氣,指了指李素,語氣卻不怎麼和善:“莫謝朕,要謝謝他,小混帳成天闖禍,偏偏運氣卻好得邪性,這等安邦定國之祥物竟叫他現了,哼!”

長孫無忌扭頭,深深看了李素一眼,目光有些複雜難明,隨即忽然道:“子正賢侄,老夫有一問……”

李素急忙行禮:“長孫伯伯儘管問,愚侄知無不言。”

長孫無忌不似房玄齡那般激動,神情卻有些疑惑不解:“據賢侄所說,此物是真臘國的稻種,其國耕種此稻業已數百上千年了,老夫不解的是,明明比大唐的稻種產量高,爲何咱們中原直到今日才現此物的存在?以往難道沒人現過嗎?”

李素不慌不忙道:“不瞞長孫伯伯說,此問愚侄也曾想過,而且問過那位真臘國的王子,王子也不得其解,愚侄自己想了想,覺得此物之所以沒被咱們中原現,原因有很多,先是路程甚遠,兩國相距數千裡,如今交通不便,從南到北走過來,少則數月,多則半年,如此漫長的距離,兩國間消息閉塞不通是很正常的,其次,兩國語言不通,真臘國諸部說的大多是天竺語,文字也是天竺文字,佛教傳入真臘年月未久,兩國無論官府或民間都不覺得彼此有什麼來往的必要,其三,稻穀一物,我大唐南方皆種植,論稻穀外形的話,兩國稻穀相差不大,米粒相似,只有微小的差異……”

嘴角輕輕一勾,李素笑道:“除了小侄這等無聊之人沒事把稻穗上的穀粒摘下來一顆一顆數清楚,恐怕沒人再幹這種事了,也就是說,兩國雖然同種稻穀,但兩者的產量差異怕是從來沒人注意過,所以真臘國的稻種這幾百上千年來便泯然於世,而不爲人知了。”

李素說完,殿內君臣頓時點頭不已,看來李素的解釋衆人都是比較認同的。

李世民抓起一把稻米,任穀粒從指縫中泄下,看着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笑道:“朕欲在大唐推行此稻種,衆卿以爲如何?”

房玄齡擰眉沉吟不語。

長孫無忌卻道:“陛下當三思而行,此物確是好東西,若能推廣普及,大唐百姓之福也,只不過,此物產量究竟有沒有那麼高,臣以爲還是先確定以後再推行比較好。”

扭頭歉意地朝李素笑了笑,長孫無忌解釋道:“不是信不過賢侄,事關社稷民生,不得不謹慎,賢侄莫誤會老夫之意。”

李素急忙笑道:“長孫伯伯此言乃老成謀國,愚侄只會心中敬佩,怎能誤會伯伯?伯伯多慮了。”

李世民扭頭望向房玄齡,房玄齡附和道:“臣以爲輔機賢弟所言甚是,先確定了產量後再推行方爲穩妥之策。”

李世民想了想,點頭道:“也罷,是朕心急了,只是真臘國太遠,來回頗費時日,朕這便吩咐下去,命人在長安兩市尋找真臘國人,最好是熟知農事者,將他們召進宮來,朕親自詢問一番,兩相印證之後再下定論。”

三位老臣皆同意並點贊。

李世民又望向李素,淡淡道:“此物是你最先現的,你可有諫上?”

李素頓時露出猶豫之色。

李世民原本只是隨意問一問,沒指望李素說什麼,然而看到李素猶豫的表情,李世民頓時不滿道:“你真有話說?有話儘管道來,遮遮掩掩做甚?”

李素乾咳兩聲,道:“臣……確實有點不同的意見,說出來還望陛下和三位伯伯莫怪罪。”

李世民哼了哼,道:“此爲商議國事,本應盡抒己見,何來怪罪之說?只要莫學魏徵老兒說話那麼難聽,朕自然欣悅之。”

李素笑了笑,隨即正色道:“臣以爲,此物雖好,卻也不能拿來就用,真臘是小國,東西南北也就那麼點地方,但大唐不同,大唐幅員遼闊,疆域甚廣,每地的氣候土壤都不一樣,臣覺得種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故而《晏子春秋》有云:‘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臣以爲就算得到了真臘國的稻種,也該謹慎推廣,先選一鄉一縣之耕地作爲試點,讓當地農戶試着種一季,若試種的收成比較理想,再慢慢往大唐各道各州府推行……”

殿內君臣聞言不由兩眼一亮,如今還沒有“試驗田”這個概念,李素提出來後,君臣頓時驚奇不已,細細思量之後,頓覺極有道理,而且非常穩妥。

李世民不由大笑道:“甚好,便依此而行,幾位覺得如何?”

衆人皆點頭讚許。

李素有些尷尬地道:“臣,呃……還沒說完呢。”

李世民愣了一下,然後笑道:“子正還有高論?快快道來。”

李素飛快瞥了他一眼,剛纔一直叫自己的姓名,現在換了表字,顯然李世民的怒氣又消了一些。

“臣以爲,糧食是民生之根本,推行種植新稻種是大事,也是一件需要冒風險的事,咱們得先做好失敗的準備,主要還是因爲兩國氣候和土壤的差異原因,所以除了引進真臘國的稻種之外,臣覺得正好可藉此事,在長安設立一個新的衙署,重用一批精於農事的官員,甚至民間種田的行家老農,專司農事研究,舉凡域內或域外的莊稼作物,無論糧食也好,瓜果也好,想辦法將種子弄來,反正長安胡商甚多,此事不難爲之,弄來了種子,交由農學專門研究和種植,比如真臘國的稻種,咱們拿到農學裡,結合咱們大唐本地的氣候和土壤,對稻種進行改良或者雜交,實驗成千上萬次,總能找出一個適合大唐生長且產量更高的稻種,慢慢推行於天下……”

話音落,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已陷入呆滯狀態,盯着李素久久不語。

李素被衆人盯得渾身惡寒,急忙笑道:“臣方纔胡言亂語,若陛下和各位伯伯覺得不可行,便當我沒說過吧,呵呵,是我多嘴了,各位莫怪……”(未完待續。)

第五十五章 混世魔王第一百五十一章 挑撥是非第六百三十六章 重禮收買第八百八十三章 火器攻城第六百四十九章 仁心善念第二百五十六章 父女隔閡第八百一十五章 開誠佈公 上第八百零七章 歹計安內第九百一十六章 主僕相疑第八百九十五章 漸生悔意第三百一十二章 遷調西州第一百八十四章 香滿長安第五百七十一章 辯證藥理第二百二十九章 朔望朝參 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馨香滿院第五十章 脫困求生 中第四百二十章 攻守鏖戰 中第四百零三章 喪心病狂第二十五章 郭駑獻詩第八百三十章 舅甥計議 上第四百二十二章 王師徵西第三百三十七章 事不可爲第二百九十六章 迷津難解第一百九十六章 天家姐妹第八百六十一章 臨別餞宴課業繁重,不堪重負,今天請假第三百八十七章 星夜兼程第四百九十六章 齊王李祐第四百七十九章 算計東宮第四百零八章 善始善終第八百一十章 劍指何人第八百六十五章 擒拿審問 上第二十六章 童叟無欺第四百五十三章 僧俗論道第八百三十八章 曉以情理第八百四十八章 英雄遲暮第二百一十二章 工部尚書第六百章 長安多事第八百一十八章 撲朔迷離第一百一十四章 鏖戰鬆州 中第八百七十六章 又見名將第三百二十九章 隱見妖風第八百零九章 預謀發酵第五百八十一章 前路多舛第四百五十九章 太平歸人第六百二十章 心計稚嫩第六百三十五章 不造殺孽第三百四十六章 稱量英雄第一百三十章 退親失敗第五百八十四章 晉州亂象第八十章 御筆親題第四百五十一章 歸鄉路上第三百八十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六十四章 滿城風雨第三十四章 難得糊塗第二百四十三章 佳人難得第四百三十九章 立碑傳世第八百四十一章 聖心難測第一百九十三章 君臣論詩第二十五章 郭駑獻詩第七百五十章 謀劃奪嫡 中第三百一十四章 灞橋折柳第一百八十三章 王樁出路第二十六章 童叟無欺第七百五十五章 解決麻煩第九百三十六章 長安西望第六十五章 少年英傑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漠玉人第七百七十章 夫妻同路第五百四十一章 打理買賣第一百一十二章 鬆州之變第五百六十七章 難得善意第三百二十一章 西行艱辛第八十九章 魔王醉酒 上第二百五十四章 相逢隔世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可理計第四百六十章 故地重逢第一百零四章 聖意徵召第六百九十五章 公主盡孝第五百七十七章 菜泯恩仇夕陽下奔跑!!第七百四十章 九曲穿線第一百七十九章 長孫夜宴第六百九十二章 風平浪靜第一百一十四章 鏖戰鬆州 中第四百零四章 恩怨釋懷第一百二十章 捷報入京第一百零三章 再次封官第七十三章 突降其禍第五百六十七章 難得善意第一百三十章 退親失敗第七百零一章 強勢威壓第二百一十三章 巡邊演武第四十二章 畫眉深淺第五百零一章 意圖不明第三百一十三章 離人愁緒第一百三十八章 懶散監正第五百五十章 上達天聽第二百五十一章 誅恕之爭第二百四十八章 事實俱在